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博览 > 正文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0 2009-11-20 15:29:34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为纪念“国际儿童日”,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北京金融街商会协办、《摄影世界》杂志社承办的大型公益活动“世界儿童与儿童世界”摄影展,11月20日在北京西城区金融街都城隍庙开幕。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展出的100多组约500张照片,全部遴选自新西兰、日本、泰国、印度、阿富汗、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肯尼亚、喀麦隆、多哥、土耳其、意大利、俄罗斯、格鲁吉亚、芬兰、德国、委内瑞拉、巴西、美国、加拿大、中国等亚太、中东、非洲、欧洲和美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名少年儿童拍摄的“儿童看世界”,以及以新华社记者为主的100名记者在世界各地拍摄的“世界看儿童”两大摄影主题。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11月5日,新华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携手,会同500多家国内外各类媒体,正式启动为“国际儿童日”联合开展的大型公益活动。今年,“国际儿童日”成为 “世界媒体儿童日”,全世界知名媒体同时聚焦“国际儿童日”,一场连续24小时环球直播报道把活动推至高潮;各国和地区参与的媒体使用统一的标识,共同聚焦全球儿童。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11月20日,联大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确定每年11月20日为“国际儿童日”。

    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新华社摄影部策划了“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全世界180多名不同国籍的儿童参与,他们中间一些人是第一次接触照相机。

    孩子们拍摄的照片潮水般涌进新华社图片库,给我们带来很多感触和惊喜。这些电子画册聚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孩子天然童真的想法,以儿童视角和摄影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点图进入《我们的世界-快乐/视界》电子画册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点图进入《我们的世界-故事/希望》电子画册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点图进入《我们的世界-童言/梦想》电子画册

点击后四页,一起进入来自不同国家的四个孩子的梦想与希望。

俄罗斯别斯兰·鲁斯兰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鲁斯兰

加拿大·路易斯

加拿大
路易斯:“问题”男孩的平凡生活
邹  峥 图/文
周  磊 制作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路易斯

    “我出生在哥伦比亚,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美国长大的,我姑姑一家目前还在纽约。我来多伦多不到一年,因为父母觉得这里好要来这里,我也就只有跟着来了,这就是生活。” 当父母还在应付语言、工作等新困难的时候,路易斯轻易地就与邻里的小孩交上了朋友,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路易斯是个特别爱问问题的孩子。

    “邹,为什么你给我拍照片时,有时要用三脚架,有的时候又不用?”11岁的男孩路易斯,每次见到笔者都有不少问题,这是上次拍照时最后问的一个。

    随着拍得次数的增多,笔者不仅习惯了回答这个“问题”男孩的提问,甚至还开始在每次拍照前不自觉地猜测新的问题?

    “邹,书上说相机快门速度慢时,往往能拍下一些轨迹,比如夜晚在路上行驶汽车的车灯轨迹,你能拍出吗?”10月24日,路易斯一见到笔者马上提了一个问。路易斯曾得意地对笔者说:“除了打篮球、踢足球和玩滑板,我下课后比较爱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你知道为什么?嘿,我呆在里边的时间长一些,就能逃过干一些家务,爸妈还没有意见。这就是生活。” 最后他说了实话。

    “邹,下周就是万圣节,你能不能给我拍点特别的照片,让我看起来很神秘,像个幽灵什么的?”

     “可以说没有屋顶的地方就是我的乐土!孩子哪有不爱玩的,就算有时只有我一个人,我也能玩得很开心。”

    “给我拍的这些照片会不会让你到最后忽然觉得没有意义?”

    “你怎么突然会这么想?”

    “我在电视上看过一些别的小孩的报道,他们不是运动明星就是有所特长,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而我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报纸上也经常有普通人的报道呀!”

    “噢,也对,普通的小孩才是大多数的小孩,我们这样普通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巴勒斯坦·穆娜

巴勒斯坦·加沙
穆娜,破碎的家园
华春雨/图
齐湘辉/文
郭  磊/制作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穆娜

    “这是阿布•哈德尔,我父亲的家,完全被毁了,根本没法居住。”5岁的穆娜说。10月的一个午后。背着书包的穆娜摇摇晃晃地攀上废墟,灵活地在高低不平的废墟上穿行,渐行渐近,直到她的家——废墟前的帐篷。

    这是5岁的穆娜每天的必经之路。幼儿园的校车离帐篷还有一段距离,为了早点回家,小小的她独自翻越帐篷前一堆又一堆的废墟,因为这是离家最近的一条道路。

    穆娜如今的家只是一个不到17平方米的帐篷,她和她的父母以及4个姐妹已经住了4个月。而她曾经的家,一栋带花园的两层小楼,在以色列去年底今年初对加沙地带发动的大规模军事打击中,只剩下了断壁残垣。

    在这场战争中,穆娜一家幸运地没有人伤亡,但却失去了栖身之所。他们只好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帮助下,在废墟前搭起了帐篷,一家7口住到了现在。

    帐篷里的生活是艰难的,尤其对于几个娇嫩的小女孩来说。小小的帐篷被塑料布隔成里外两间,里间既是女孩们的卧室,又是她们的书房。帐篷里几乎没有家具,几个床垫铺开,就是她们的卧室,床垫收起,支上桌子,就成了她们学习的地方。

    尤其让她们害怕的是下雨的时候。雨天,父亲只能尽可能地用塑料布将帐篷顶封起来,但仍然挡不住雨水在帐篷里流得到处都是。可是,加沙的雨季才刚刚开始。

    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对于5岁的穆娜伤害有多大。每天,她都会抄最近的路早早回家,帮父母照顾最小的妹妹,才1岁半的何露德。她在帐篷里等着她的姐姐们陆续从学校里回来,姐妹几个围坐在简陋的书桌前,学习或者玩耍。

    穆娜说,她们都不喜欢住在帐篷里,帐篷夏天酷热,冬天寒冷,“就像睡在大街上一样”。

    穆娜不爱说话,她最喜欢的游戏是在废墟前的一片沙土上玩盖房子。也许穆娜是在试图找回那座被以军炮弹炸毁的白色小楼,她曾经的家园。

中国·杨琴

中国·四川
杨琴,“小红帽”女孩要当服装设计师
陈建力,江宏景/图
李百顺 /文
沈伯韩 /制作

新华社“儿童看世界”摄影活动
杨琴

    “我长大了,要当服装设计师”。11岁的杨琴现就读于汶川地震后修建的全国最大的无障碍学校——四川省都江堰市友爱学校。

    2008年5月13日上午9时,小学生杨琴被救援人员从四川省绵阳市汉旺镇武都小学的废墟中救出。为了保护她,救援人员给她带了一顶红色的安全帽,于是人们便亲切地称这个幸运的女孩为“小红帽”。

     “小红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她乐观开朗的性格,说话时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她说父亲给她取名杨琴是因为父亲喜欢音乐,而她自己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现在她在学习竖笛和葫芦丝,学校里正在排练一个葫芦丝演奏节目《感恩的心》并有希望在今年的春晚上同全国观众见面。生性活泼的杨琴在学校里总是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除了排练乐器之外,建模也是她的爱好,平时的课余时间她都会参加由老师指导的建模小组。

    小小年纪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住在另一个城市的学校里,即使对一个身体健全的孩子来说也会有很多的困难要面对,而对于右腿高位截肢的杨琴来说,她所要面对的困难只会更多。

    谈起自己最开始来到学校的时候,杨琴说那时自己非常的想家,并不愿意来到这个学校读书。相信这也是这所学校里120多名四川各地在地震中受伤孩子最开始面临的共同问题。不过慢慢的孩子们发现了这所新学校的优点。

    杨琴已经喜欢上了新学校的生活,周末一般都会留在学校里学习,只有在家里有事的时候才赶回去。现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校设施都比杨琴原来的学校要好,她自己也很珍惜现在的条件,用她自己的话说:“社会上有这么多的人关心我,帮助我,我不想让大家失望。”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