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和歧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支持和热烈响应。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为了加强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从此"三八"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虽然男性摄影师的数量要超过女性,但一些女摄影师与男摄影师同场竞技取得惊人的成绩,并成为摄影大师。
(一)与男人一样工作的新闻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1904—1971)是20世纪杰出的新闻摄影师,亲身经历了二战时期的莫斯科保卫战,并且成为当时能采访斯大林的唯一西方记者;冷战时期又亲赴朝鲜战场;而她在美国国内所拍摄的社会新闻图片也同样能看出一位新闻摄影师所具备的职业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摄影事业的痴迷和敬业精神,足以让男士们也倍感钦佩。身着B-3的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拍摄时间是1943年2月。当时美国陆军航空队(后来的美国空军)正在轰炸突尼斯,玛格丽特成为第一个随同空军执行战斗任务的女性记者。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在工作中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的一生似乎与第一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人们普遍认为工业摄影只是男人干的事的时候,她却打破了这种看法,成为第一个工业摄影记者,随后不久即崭露头角。1930年,她成了《幸福》杂志的第一个摄影记者。六年后,她为第一期《生活》画报拍摄了封面照片,并为其中的重要文章配了图片。
怀特的--生充满传奇般的经历。她几番出生入死,执意追求轰轰烈烈的生活。在纪录历史的同时,她自己也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好莱坞曾以她的经历为素材摄制了故事片《救生艇》。
早年岁月
怀特于1904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庞德布鲁克。她的父亲是个颇有成就的工程师兼发明家;母亲是一位开明的女性。在父母的影响下,怀特从小就对大自然和科学发生兴趣,决心做一个爬行动物学家。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上一年级时选修了艺术摄影课程。在大学高年级时,她拍摄了不少出色的校园风光照。大学毕业后,她来到了房产业发达的克里夫兰市,当地的房地产经纪人纷纷雇她拍摄房产广告照片。但怀特的兴趣不在建筑摄影,而在工业摄影。
随着克里夫兰市工业的发展,怀特终得以从事工业摄影。她经常爬到厂房的平顶上寻找理想的镜头,全然不顾周围的大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她拍摄的表现奥斯蒂钢铁厂中沸腾翻滚地流动的铁水的照片很为成功。为此,该厂以100美元的价格买下她的照片。从此,怀特开始了工业摄影家的生活。
1929年,《纽约时报》编辑兼发行人H?卢斯在一家报纸上看到怀特拍摄的照片时大为赞赏,于是邀她来纽约商谈《幸福》杂志创刊事。怀特因感自己在克里夫兰的事业止处于上升阶段,所以不愿意到纽约去工作。她只好与卢斯签订一个年薪为12,000美元的兼职合同。
《幸福》杂志创刊号主要文章的配图均是由怀特拍摄的。很快,该杂志以优质的纸张、精致的印刷、高质量的图片跻入美国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例。
《幸福》杂志使怀特萤声全美,聘约纷纷而来,其中包括拍摄纽约克里斯雷大厦的聘约。她十分喜欢这座雄伟的建筑物,于是便欣然应聘。1930年,她把工作室搬到该大厦61层的一房间里。此时,她常爬到窗户外,到大厦的排水管上拍摄照片。 排水管状如飞机尾部,仅约七尺,宽约4尺,从大厦的楼顶突兀而出,到上面拍照,时刻有坠落身亡的危险。怀特就是凭着这种献身精神,执着地追求着地所热爱的事业.
天涯浪迹
1930年,怀特成为第一个获准进入苏联采访的西方摄影记者。在此之前,苏联从未对任何西方摄影记者开放过。按照规定,苏联政府负责她这次来访的全部费用,但是她必须将所拍的全部照片交给苏联政府审批。此后,她又多次应邀去苏联。她所拍摄的苏联工业照片具有静与力之美。开始,她只对苏联的机器感兴趣,把人物作为陪衬。但在后来的几次苏联之行中,她把焦点对准工人、普通老百姓,拍摄了不少反映农妇、儿童的镜头。
1936年,怀特偶然了解到,作家卡尔达艾正在寻找一位摄影师拍摄他的纪实性小说《你见过的人》。怀特与卡尔达艾见面交谈后,决定与他一,起到南方去报道那里的佃农的生活。
1936年,怀特与卢斯签定了一份新的合同,为新创刊的《生活》拍摄图片。她拍摄的表现下班后的大坝工人的照片被选中,作了《生活》创刊号的封面。杂志编辑在序言中写道,怀特的纪录美国第一线生活的照片"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
1938年春,怀特又一次与卡尔达文合作,来到捷克斯洛伐克,完成了《多淄河的南部》第二部。翌年两人结为夫妇。
1941年春,怀特和卡尔达文带着617磅重的行李,其中600磅是怀特的行李,再次到苏联旅行。怀特带了5架照相机,22个镜头,3,000个闪光泡。当时纳粹德国的飞机正在大肆轰炸莫斯科,它是唯一留下来外国记者。从她下塌的旅馆的阳台可以望见克里姆林宫。从那儿,她拍摄了克里姆林宫遭受空袭时的情景。同年9月,他们从莫斯科回国,带回的照片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怀特的苏联之行和她为《幸福》杂志以及《生活》所做的出色工作,使她成为颇有名望的摄影家。她以楔而不舍、勇于献身的精神和杰出的成就成为美国人所崇拜的女性。在1935年的民意测验中,她被列入美国20名著名女性之一;1936年,她又被列入全美10名最著名女性之一。
二次大战时战火到处燃烧,怀特经常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1942年8月,她到英格兰拍摄美军B-17轰炸小组参战情况。后来又到南非作摄影报道情况。在从北非去南非的途中,她所乘的那艘船被鱼雷击沉,许多人丧身海底。她奋力游上一只救生艇,与死神搏斗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获救。1944年,好莱坞电影导演A?希区科克根据她的经历摄制成故事片《救生艇》。
1944年12月,怀特乘坐美军的B-17轰炸机,用K-20航空摄影机拍摄轰炸纳粹空军基地--奥茹纳机场的情景。战争临近结束时,她到乔治?巴顿将军的部队采访,拍下了许多优秀的照片,其中包括一代名将巴顿将军的那张肖像。
大战结束后,雄心勃勃的怀特又在寻找新的挑战。1946年3月,她赴局势动荡的印度,并在那里呆了三年,拍下了许多军官、宗教领袖和农民的形象,还纪录了印巴分裂带来的流血事件以及人民忍饥挨饿的惨象。
怀特在印度期间拍摄的最著名作品是《斋日里的甘地》。甘地不喜欢闪光灯,但他那间小屋实在是暗极了,只有一束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照射进来,而这束阳光又正好对着她的镜头。这样就必须避开这令人讨厌的炫光。怀特与甘地商量许久,甘地最后勉强同意她使用三个灯泡。在这幅作品中,怀特利用柔和的影调表现甘地赤膊纺纱时的情景,把一个恭谦、和善,但坚决抵制英国殖民统治的普普通通的人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1952年,怀特患了"帕金森"病。但她仍为《生活》杂志工作、1957年以后,她的病情加重了,再也无法从事摄影工作。
在以后的岁月里,怀特与病魔进行了14年艰苦的搏斗。她先后动了二次脑手术,希望能减轻病症,但效果不理想。她从来不承认失败,她说:"是的,我要尽量客观地去面对事实。但是,我决不向疾病屈服!"在此期间,她完成了一部极为畅销的自传体小说《自画像》同时还继续为《生活》撰写文章。
l971年8月27日,怀特与世长辞了。无疑,她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怀特说:"我所走过的道路,我所进行的事业,并不是出于偶然……这一切都是根据我自己的意愿设计出来的。"在她最后的日子里,她吃力地写道:"一个人只有通过他的行动才能使其一生变得完整……你必须对你所作的事以及你所影响的人负责。在你的生命结束的时候,只有你所作的工作显示出你存在的价值。"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为生活杂志拍摄的封面。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拍摄的圣雄甘地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的作品《等领救济粮》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拍摄的巴顿将军
苏联拖拉机工厂的装配线,巨大的金属车轮非常生动的体现了苏联的工业力量。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摄
(二)女性角色的探索者——辛蒂·舍曼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1954年生于美国新泽西,现在纽约居住。在她的照片中总是以自己为模特,通过自己的装扮、姿势、表情、环境等元素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
辛迪·舍曼说:“尽管我从来都不承认我的作品具有女权主义思想,或是政治宣言,但事实上,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以一个处在现实文化中的女性角度进行观察的结果。”她曾经郑重的声明,她的摄影作品应该归属于观念艺术范畴。观念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分步处理而形成的系列之中。无论她的作品如何变化,但表现的主题几乎是相同的,如表现社交活动中的女人和全神贯注于绘画的自己。舍曼早期的成名作品是8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摄影静物”,表现了艺术家自己倘徉在对往事的桩桩回忆中。技术手法和内容全部是50、60年代的流行风格。随后,舍曼全身心地投入了彩色摄影作品的拍摄之中,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应纽约《艺术论坛》杂志的邀请而创作的。大幅作品占据了杂志的两个整版,重复地表现了艺术家的卧姿和脸部特写。1983年,辛迪·舍曼创作了第一幅时装摄影作品,讽刺了公认的女性美的标准。从1985年创作的“童话”到1986年以后创作的“灾难”,舍曼开始逐渐减少了个人形象的参与。在1988—1990年创作的“历史肖像”中使用的分解的人造肢体,在1992年创作的“性”中又以主角的身份再次出现。从1994年以后创作的“恐怖”之后,人体几乎已从她的作品中消失,唯一例外的是在1995年以后创作的“面具”中,艺术家亲自出演。1997年,她又创作了电影“办公室杀手”。在这个作品中,舍曼超越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将关心的重点聚焦在了电影史上。
“恐怖的哥特式色调让你从心理上为你自己生命中,或死亡中潜在的暴力做好准备。我想这也是与之远离甚至嘲笑它的一种方式。它仅仅是让你进一步为那些不得不经历的事做好准备。”——辛迪·舍曼
在当今所有在世的美国艺术家中,辛迪·舍曼拥有一张最容易辨别的脸,因为她一直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这一形象。她个人的经典形象大量充斥于近20年的作品中——从70年代晚期初涉艺坛时的“无题电影照片”系列、后来的早期绘画大师的模仿系列,直到新近的、一些大得惊人的彩印装置作品,她原本以身着盛装、姿势窈窕的女性魅力代言人形象已逐渐转变为充斥噩梦般的人造血和破碎的塑料肢体画面。
挖掘“单幅”故事中的深层秘密
辛迪·舍曼喜欢探究服装与身份之间密切联系。通过用假发、化妆品和一种怪诞的能力来表现一个人物。在她的无题电影照片中,无论是她连续表现一个年轻的金发女星如何化为角色的过程;还是在神秘的戈达尔风格的段落里装扮成生活完全局限于厨房的家庭主妇;亦或是饰演浅色头发神色无辜的女郎,渴望地盯着公路,脚边放着她的行李箱;以及痛饮马爹利、在海滩公路上逃跑的妓女等等众多的神秘女性形象。身为听广播长大的一代,44岁的舍曼近乎本能地深入并反映她看过的电视电影故事的原型基调。
随着艺术创作的继续,舍曼发现自己应该在挖掘这些“单幅”的故事中更深层的秘密。似乎她的直觉直接导致了她最近作品的黑暗主题,这些扰人的影像能够激起人们对于噩梦和肉体腐败的最普遍的恐惧。她表示,直觉是接近她作品最好的方式。她的形象有某种不可抗拒的东西,无论你是否去理性分析,这些作品都会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舍曼最新的照片作品将许多因素结合起来,如童话和恐怖电影,超现实主义,劣质的假屁股和乳房,高级女士时装,可憎又令人兴奋的血块,以及难以置信的华丽的色彩。尽管看上去如此可怕,犹如五辆车连环相撞喋血高速公路,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成功只是碰巧证明了某些理论
她拍一部怪得可爱的恐怖片,名叫《办公室杀手》。人们对舍曼故作拙劣的卡通模仿作品“无题电影照片”的嘲笑已令其足够地出名了,但对于直面大众,她似乎还是很躲闪。从舍曼第一个展览起,她只接受过很少几个采访,对于电影更是如此。
“我发觉相对影片专访,我对接受关于艺术的采访更挑剔。”她在树荫下的花园桌畔一面喝着咖啡,一面和记者轻言细语,“电影不得不更商业化,而对媒体谈论电影就是商业化的一部分,所以,勉强地(我也会谈一些)……”
尽管丰富多彩的展品展出了舍曼自己许多怪异的形象,有“黑色电影(film-noirish)”风格的荡妇,长得酷似猪脸形象的怪人和小丑模样的疯子,但她本人看起来可一点也不可怕。穿着一件陈旧的灰色T恤,绿色睡裤,丝状凉鞋,舍曼看起来就像一个退休了的平淡无奇的邻居,和善而友好。她很得意于自己的展览,对关于电影的负面评论也不太在意,显然她是不为此而受干扰的,反而她很惊讶为什么人人都想跟她谈论她的艺术。舍曼不擅长理论,“当我创作的时候,我从没想过任何人将从我作品里发现的东西。”她说,“有时候我甚至想也许这些都是废话。也许这些作品没有任何含义。当他们在写作品评论时,他们只是在寻找所有跟理论沾边的东西。我只是碰巧证明了某些理论。”
究竟什么让舍曼觉得恐怖的哥特式色调如此有诱惑力?“这是我的理论,”她说,它让你从心理上为你自己生命中,或死亡中潜在的暴力做好准备。我想这也是与之远离甚至嘲笑它的一种方式。它仅仅是让你进一步为那些不得不经历的事做好准备。
“我不健谈”舍曼承认,“我不觉得艺术家应该解释他们自己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有批评家和记者的存在。我想,让作品自己说话,让人们自己领会它们的含义。”
不喜欢谈论的策略使舍曼的艺术更像是个谜,也让她的艺术有了更长的生命延展。舍曼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没有名称,也许她起了名字,但她非常明白墙上的作品名称会迅速抹杀作品概念模糊的特性。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三)以女性探索黑暗的世界——戴安·阿勃丝
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1923-1971)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摄影界里一位出位的犹太籍女摄影师,被誉为摄影界的“梵高”。她把穷人、畸形人、流浪汉、变性人、同性恋者、裸体主义者、智障患者作为自己(正常人)和社会(主流)的背面而进行的摄影探索,执拗地逼迫着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正常”与“不正常”、“道德”与“不道德”、“公正”与“非公正”、“尊重”与“侵犯”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她的摄影展在全球巡展,参观者达725万人次。
戴安·阿博斯在纽约中央公园拍照,此照片由令一位摄影大师garry winogrand拍摄。
戴安·阿博斯与自己的代表作在一起。
阿勃丝出生在一个百万富商之家,但她离开了这个家庭,靠拍摄时装为生,过着并不从容的日子。从35岁起,她转而投入到对所谓社会边缘人的研究中,试图表达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美国人的反叛倾向、精神错乱和理想破灭,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
阿勃丝是美国第一个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家。1971年7月26日,阿勃丝在家中自杀。她的影像作品被抨击为“不道德”。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曾经这样评价她:“把一架相机放到戴安•阿勃丝手里,就如同把一颗手雷放到小孩手里一样危险。”阿勃丝是美国第一个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家。她的摄影展还在全球巡展,参观者达725万人次。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举办了摄影大师戴安•阿勃丝的大型回顾展,这是其自杀身亡32年后最大的一次回顾展,和西尔维亚•普拉斯一样,阿勃丝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的一个悲剧性的传奇人物。去年出版的阿勃丝传记《投入黑暗的世界》刚一出版,便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成为畅销书。
阿勃丝出生在一个百万富商之家,哥哥霍华德•内米罗夫后来曾当过美国桂冠诗人。在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中长大,阿勃丝从小却被一种感受深深困扰:“我觉得孩提时就备受折磨的一件事是——我从来就不觉得有过困境,我被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肯定,而我所能感觉的只是不真实而已。” 在这种不真实的痛苦中,阿勃丝小时候第一次碰到畸形人,就被这种活生生的悲剧所感动,她常常找寻古怪的人,并且跟踪他们。她被悲剧人物所吸引,因为她觉得他们比她更真实。于是她离开了这个家庭,靠拍摄时装为生,过着并不从容的日子。在她的镜头下,所有被摄对象都呈现出一种变态的倾向,人物、表情都是极度丑陋的。她的影像作品被抨击为“不道德”。她的作品最开始展出时,工作人员不得不每天从照片上擦去观众吐下的口水。 当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表现。认为她的作品是肮 脏、道田而极不道德的。 而照片上所拍摄的这些人物,也许每个人都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 却是最不愿意多看一眼的景象。然而她却将他们的脸孔表情、心理状 况给征住下来,好像等着与你打照面,交谈那些命运所造成的悲剧事 件。
阿勃丝对社会边缘人的摄影探索,逼迫着人们重新审视正常、道德、公正、尊严等字眼已有的定义,迫使人们直面人生的现实。阿勃丝善于在正常的、被人们忽视或故意掩饰的地方揭示阴暗的现实,这种窥阴癖式的观察正是其影像令观者不快的原因所在。阿勃丝本人却是这样认为的:“畸形人有一种传奇性的特质,就像一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阻挡在你面前,逼你回答一个谜语……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未来生活中的痛苦与创伤,而畸形人与生俱来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他们是神。”正是自己对人生谜语的解答,而她的一 张张照片却是对正常人提出另一道谜题,却是多半人是没有勇气回答出的。
她夜间在纽约的街道上跟踪畸形人,进出社会底层场所,在妓院和变性人公寓里寻找拍摄对象,在黑暗的世界中,她一步步地跨过社会禁忌之门,用相机记录了人类最脆弱之处。
从35岁起,她转而投入到对所谓社会边缘人的研究中,试图表达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美国人的反叛倾向、精神错乱和理想破灭,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患上严重的周期性忧郁症,又受挫于长期性的肝炎,最后终于一自杀来寻求解脱。她的死亡和她的摄影一样,令人惊骇。她是躺在澡盆里,以刀片割腕,让血染红了整池水,也染红了自己。直至咽下最后的一口气。
也许阿勃丝的一句名言可以用来作为她自杀的注解:“当你拍摄他人时,你就是用你的余生与他们沟通”。人们只能猜测,正是这种在黑暗世界中长久的追寻,使她不堪心灵的重负。
【附】戴安•阿勃丝语录
*“我一直把摄影当成一件下流的事情——这也是我最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我第一次拍照时就觉得自己非常变态。”
*“任何事从来就不是一般人所熟悉的那样,我认可的是那些我从未曾见过的。”
*“对我而言,照片的主题永远要比照片本身来得重要,而且复杂。我在乎的是这张相片是关于什么的。”
*“你无法脱离自己的皮肤,而进入其他人的身躯;别人的悲剧永远不可能成为你的”。
*“我要表现的是熟悉的事物的不可思议面,以及不可思议之物的熟悉面。”
*“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这种倾向是很怪异的,然而由于我们不满自己的这种天性,就创造了另外一套伪装。我们伪装起来,向世界发出讯号,让别人能以一种特定方式来了解自己。但是在你希望人们了解的你,和你让别人看到的形象之间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一直称之为意图与效果的裂缝。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别人却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四)自我生活的讲述者——南·戈尔丁
1953年出生的南·戈尔丁(Nan Goldin)是现在美国最受瞩目的摄影家之一,她可谓是当今私摄影的鼻祖。她与各种自我放逐于美国主流社会以外的青年人共同生活。在这期间,戈尔丁怀着“自己记录自己的历史”的愿望,开始以摄影方式如实拍摄他们的群体生活,不作任何修饰,赤裸裸地展示了处于社会主流边缘的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生活实态。
被男友殴打后的自拍 南·戈尔丁摄
"我不想忘记被男友殴打的事。"1986年,美国摄影家商·戈尔T(Nan Goldin)在她的摄影作品集《性依赖的叙事曲》中,勇敢地放入了自己被打得鼻青眼肿的形象,以此打破摄影者只是观看者的惯例,质疑摄影家与现实的关系、摄影与私生活的关系,开创了一种大胆地将私人生活纳入纪实摄影视野的所谓"私人纪实摄影"的新型体裁。
在记录她个人世界的那几年里,她拍摄了大量的有关她与她的室友、最最亲密的校友的照片,与情人和旅伴的特写以及一些意味深长的个人肖像。(她曾经自嘲说她之所以要在舞会上拍那么多的照片,怕的是她醉酒后第二天什么也记不起来)她的闪光灯不断划破夜空,她拍摄的那些照片往往会成为次日解决与朋友之间争论的证据。
南·戈尔丁拍摄的都是这些东西。她出生于1953年,14岁时离家出走,混迹于纽约亚文化群体之中,与从主流社会自我放逐出来的同性恋者、异装癖者、变性人共同生活。她的相机,记录的就是自己和朋友的生活情景:肮脏而混乱的床铺;光着身子走来走去;酒吧狂欢;同性或异性间的接吻、做爱;性感的人妖;男扮女装出门兜风;卫生间刮胡子;楼梯口打情骂俏;大腿上的心形伤痕……诸如此类。这不是从外部,而是从生活内部观察到生活,更像一本私人视觉日记。她说:“我抱有一种类似于信念的想法,认为只要有了记录,不管是人还是物,就什么东西也不会失去了。”无意之中,她开创了一种被称为“私人纪实摄影”的类型,从而跻身于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之列。
“我拍摄这些照片的第一个理由是,把自己的生活告诉别人。”她认为电视、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为我们描述了虚假的现实,所以她拍摄照片的第二个理由是打破大众文化塑造的神话,“我的照片想要弄清楚的是,在每个人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包括性爱在内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实际体验是怎么一回事。”
从80年代后半期末到90年代,最受世人瞩目的一位摄影家无疑当首推南·戈尔丁了。1986年出版的《性依存叙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描绘了她本人和朋友们与性有关的日常生活,由于它的表现过于露骨,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毁誉参半。除了通过图书和展览会发表作品外,她还以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展示充满生活实感的照片。由多达约800幅作品和配乐组成的幻灯片演示会,她每次都要根据放映的场所和受众改变相应的内容。
1988年,戈尔丁因为吸毒而接受了一年的治疗并成功地重返社会。1992年,戈尔丁以曼谷、马尼拉、柏林、波士顿等地的女装同性恋为拍摄对象,出版了《另一边》。1994年,她访问日本并与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合作,出版了表现东京街头青年生活的摄影集,名为《东京之爱》。1996年,纽约惠特尼美术馆以《我将是你的镜子》为名为她举办了二十五年摄影活动大型回顾展。
也许与艺术家是位女性有关系,尽管南·戈尔丁的作品中反映的通常是边缘题材与边缘人的尴尬困境及苦闷生活,但无论画面用多冷的色温与调,我仍能看到她流露的缕缕温情。她关注那些人那些生活中长久的迷乱颓失与存在于一瞬的欢乐。在她并不羞怯愧疚、毫无偏见的镜头中,这些关切的情感始终能够隐约透露。恰像艺术家自己所说:“我的作品都是瞬间的抓拍,这种摄影形式更能贴切地表现爱的存在。”
《High Art》片中主角女摄影师强烈地指涉了南·戈尔丁。看了她的作品之后极其震惊,以至于再看任何新闻纪实的、描写人物的、叙事性的照相,统统觉得做作。戈尔丁只拍她身边的朋友包括她自己,他们吸毒、乱搞、易装,总之是堕落的边缘化的一群,她拍他们角度完全是“反新闻”,因为她跟他们一样,所以不是由外向内窥看,而是像照镜子,看看自己,也看看旁边的人。她拍自己被男朋友打后毁了容的惨相,拍最要好的女朋友得了爱滋后一天天走向死亡的过程。她走上拍照的路,起因是十几岁时卧轨自杀的姐姐没有留下像样的照片。后来她最要好的朋友也死了,戈尔丁不停地拍她,像要死死抓住什么她最终也没能抓住的东西。电影里没有交代女摄影师最初为何选择了摄影,但她的工作哲学显然是戈尔丁式的:形而下,从自己出发;作品主题也是性关系双方的互相依赖和牵制。电影里女摄影师贴在洗手间墙上的照片有些就是戈尔丁手拍。像戈尔丁这样的草根后来居然功成名就,她的照片登堂入室成为社会公认的“high art”。当代艺术风向之无厘头,这大概算一例。她成名后的片子多少变得轻柔空洞,这令人遗憾也不遗憾,毕竟,死去的亲友一去不返,一个人的青春也是一去不返,艺术上的成功和代价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南·戈尔丁曾这样阐述自己的摄影观点:“我只拍摄我非常熟悉的人……我不是通过摄影寻找美的事物,只是把我所看到的那个人拍摄下来。虽然有人说摄影是一种攻击性的行为,但对我来说,拍摄照片是触摸、爱抚我眼前的这个人的一种行为,是我自己特有的表达我的敬意的一种方式。照相机在那种时候就是我的眼睛与手。”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