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杂谈 > 正文

09平遥之6大印象

0 2009-10-11 11:50:53   蜂鸟网   作者:Mr.T [原创]

印象之一:冷

    2009年平遥国际大展到今日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结束了前两天冷风逼人的天气,今天气温回升,而在平遥古城的大街小巷,分布在古城中的各大展场忽然冷清下来,相比前两天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汽车喇叭的嘈杂确实冷清了不少。贴在墙上的海报不是残破不全就是在地上脏兮兮的躺着,参加展览的商家也在忙于撤摊,连展区里卖牛肉的小贩也忽然不见了。平遥古城慢慢回到了往日宁静的状态中。虽然距离大展正式结束还有2天多的时间,但似乎人潮退却的时间更早。这就是第一个印象——今年平遥大展,人潮来的快,去的也快,无论参展方、商家还是观众,似乎都比往年少一些——不光游客们这么说,连平遥本地早点摊的师傅也这么说。

印象之二:高

    这个“高”,还可以解读成三个关键词:高端、权威、珍贵资料。高端自然不用说,正如之前所发文章中提到的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普雷基、美国著名摄影师和策展人詹姆斯·杜利夫妇等高端人士再次如约而至今年的平遥摄影大展,而诸如世界著名非营利性摄影团体光圈基金会的莱斯利·马丁女士今年也来到了平遥。我们耳熟能详的国际性摄影知名组织有很多都出现在今年的平遥摄影大展上。

09平遥之6大印象
联系总裁 普雷基

    权威则体现在众多国内外摄影专家,各大画廊、众多知名策展人、众多艺术研究机构和院校也列席今年的大展,他们代表了当代国际摄影一般性标准的判断与价值取向,更代表了对于摄影过去的深度挖掘和未来的指导思想,学术氛围之浓不可小觑。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珍贵资料。恰逢建国60周年前夕,一大批珍贵史料和艺术阶段性总结的资料和作品出现在本次平遥摄影大展上,如新华社选送的展览《中国共产党执政60周年》,加拿大驻华使馆和平遥组委会联合推出的《纪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摄影展览》更是展出了沙飞、吴印咸等中国老一辈战地摄影师的珍贵作品。由中国著名策展人杨小彦、顾铮、李媚联合为朱宪民、李晓斌、吕楠等中国著名摄影大师策展的《<醒>现代摄影的80年代》也在柴油机厂展区盛大开展,而《“四月影会”1979-1981文献》则将中国摄影史上具有时代性代表意义的“四月影会”代表作品进行回顾展览。另外《中国行为艺术摄影1990-今》和《观念摄影10年收藏展》则将中国的行为艺术和观念摄影从头梳理了一遍,颇具看头。以上三个关键词合而为“高”。

印象之三:新
   
    光圈基金会的策展确实让人感觉到“错愕”——有些摄影师并不使用照相机来处理作品,他们仅用放大机对相纸直接曝光,有的则用扫描仪扫描纯黑底片获得一些白色的坏点影像,而有一幅作品远观就是一张纯白的大纸,离近一看才发现上面有规律的分布着绒絮一样的东西。

09平遥之6大印象
光圈选送作品 一张大白纸?

    另外还有一名艺术家的作品就是从网上收集各种太阳的照片,然后冲印出来,组成自己的作品。可以说光圈基金会的策展,将以往我们从未归结到摄影术的创作手段划归到摄影的范围之内,对于什么是摄影甚至什么是摄影师,此举自然会引发一场新的论战和思考。

09平遥之6大印象
近观“大白纸”

    另外中国摄影师田太权将一种全新形式的摄影作品带到展场,名为《网络焦点》,这组作品我曾在北京见到过,简而言之就是每张作品都是一个像素化的话题人物,而这些像素化的马赛克全是由于该人有关的网页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形式。而摄影师托马斯·凯尔那的作品是用整卷整卷的胶片不严格的逐格拍摄一个空间,最后再用胶片本身的边框作为画面范围分割框架进行拼合组合,还原出一个有别于实体的扭曲的空间造像。

    实际上每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都会有一些新颖形式的作品出现,但近年这几个展览确实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对于摄影标准的是非曲直,当前国际上所展示的冰山一角就和我们传统上认知的标准大相径庭。到底这些是摄影标准的新兴苗头还是纯粹的为了新颖而新颖,结论还尚需时日来定。

印象之四:和

    和,本文可以解读成为“和”字本身和“合”。“和为贵”在本文的意思是友好,而“合”则代表着交流和融合。在中国平遥古城这么具有浓郁中国风味的地方举办国际性的摄影大展,将国外摄影师和专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和策展思路带到中国这样一个古香古色的地方,和中国本土以及外籍华裔摄影师的作品进行碰撞与融会贯通,自然需要秉着“和”的原则来“合”。

09平遥之6大印象
交流

    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就是互看展览,所以来到平遥展览现场的朋友都知道,挂着参展证的参展人经常会游走于其他展场之间,并与恰好在场的艺术家或策展人询问和沟通。另一个方式则是讲座和观片会,代表着特定摄影理念的意见领袖进行讲座,直接将自己的思想向其他人表述,并且受到好与不好的反馈。此外就是特别组织的交流活动,比如组委会组织的“面对面”活动以及蜂鸟网在昨夜举办的“蜂鸟之夜-国际高端学术交流酒会”摄影人可以和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本国或外国摄影人交流,爱好者可以与知名摄影人士紧密交流。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形式,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契机。如果没有这种交流活动,人们甚至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自我介绍,谈何进一步沟通呢。昨日在交流酒会上甚至还结识了若干业内外国友人,仅一夜之间就可以互相握手拥抱,翌日还能坐在一起喝咖啡。这就是交流平台的巨大功用。

09平遥之6大印象
交流酒会

    此外,由加拿大驻华使馆策划的《白求恩》和同展区《驻华大使肖像特展》又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呼应,无论从策展机构,到作品主体,再到摄影师,都能对应的上。

    说道“和”这个字,不得不提院校展和院校交流这个话题。不光是中国摄影师和外国摄影师摄影风格有异,连国内外的学生摄影作品也是大不相同,在这里我将其归结为教育模式的不同。总体看来,中外院校的学生作品模仿痕迹都很重,我们自然不反对这种模仿,没有模仿的积淀和指引,自然难成一派。但普遍来看,中外学生作品差距就差在到底是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唯形式论者,将创作当成公式和代数,仅仅套用现成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意象素材。对于风光片显得更加容易模仿,因为拍摄主体在一段时间内变化较小,按照大师的指点,在特定时间、特定位置和特定器材,动手按一下快门,也会出现形似于大师作品的风光照片,这一点也是为什么风光片被国内外同行共同诟病的一个原因。这并不是踩着大师的肩膀上的奋进,而是踩着大师和非大师踩臭了的那两个脚印子咀嚼反刍而已。回到刚才的话题,现在说唯内容论者,他们有自己想拍的东西,努力挣脱固有代表意象来通过新的素材来组织作品。但难免在学习过程中挣脱规范妄自天马行空。由此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一个度非常重要。中外院校学生的差别纠根结底就在于因为教育制度的偏差,而产生的形式与内容天平倾斜的不同。昨夜在交流酒会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教授托马斯与笔者谈论到此事时,强烈的想让他所在的学校和中国的学校进行交流,这对于中外摄影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谈到“和”,蜂鸟网本次策展的主题是“对话”,取五湖四海皆融会贯通之意,宗旨也就是以上所提到的种种“和”。

印象之:人物

    经历几天的独自跑场和交流活动,得出一个结论。所有高端人士很“牛”也很不牛。“牛”就牛在他们的水平,让国际业内都肯定和承认,不牛则是大多数“牛人”都态度和蔼谦逊,为什么单独交流有障碍?一个可以解决:组织行之有效的专门交流活动,另一个客观限制就是语言不通。

09平遥之6大印象
托马斯·罗斯

    当这两点都得到解决的话,只要你和他面对面,除了交换名片还会有进一步的交往动作:香港伍振荣先生携二位副主编此次并未参加展览,而是作为记者和嘉宾出现在各个展览和发布会的现场,时隔一年再聚首,伍振荣提出邀请蜂鸟网到香港办展的想法,以促进香港和内地的摄影共同繁荣发展;老普(普雷基)性格豪爽,与你非常用力的碰杯,对于朋友他会拥抱和贴脸;托马斯·罗斯彬彬有理,却能够握紧你的手与你拥抱。莱斯利·马丁则会用一种不失礼节的社交方式与你仔细交谈,并能一次性记住你的名字。詹姆斯·杜利夫妇笑容可掬,亲切有嘉。来自德国的茱莉则优雅的夹着一支香烟畅谈年轻人的事儿。韩国的权武亨、金钟吉则毕恭毕敬的守候着自己的展场,谦逊的与观众交流。对于国内的知名摄影师,只要他不忙,交流那更不成问题,除了躲在远方用一支长焦偷拍他们的脸庞,你可以不卑不亢又彬彬有礼的上前打招呼。

另附印象之:任达华

    本次平遥摄影大展上,还来了一个特殊人物。他就是香港著名演员任达华,同时他也是一名摄影家。我先说一句废话,任达华干嘛来平遥摄影节参展?因为他也是艺术家,也是摄影人,也有优秀的作品。可为什么同样是摄影师本人亲临展场,大伙并不像在其他艺术家身边匆匆而过,而将任达华包围的里三层外三层,后面跟着一个大部队,楼梯上还站满了人?对于媒体记者,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为了抢到一张珍贵的新闻照片,这样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那些所谓热爱摄影,千里迢迢来到平遥古城来学习的摄影爱好者呢?摄影师任达华是你们的额外收获?很明显,大家如此趋之若鹜并非因为任是摄影界的明星,而是电影界的明星。从来电影的商业炒作和宣传力度就大于平面的静态的单帧摄影。

09平遥之6大印象
任达华摄影作品

    这就是媒体宣传的力量,由此诞生了一大批拥趸。笔者相对这些观众说句得罪人的话:如果列位是来看摄影大作,来学习的,不妨将镜头对准摄影师的作品。而不是这种拿着相机失控的追星行为。据笔者分析,除了媒体记者抢新闻以外,其他的人无非是想要亲自拍摄明星的照片,如能讨得一张合影自然是乐得不得了,部分人甚至并不是任的铁杆拥趸,只为他是一个名人。为什么?这就能在亲戚朋友面前有了谈资,在不了解你的人面前炫耀自己神秘身份,阿Q心里罢了。

    平心而论,任达华的作品确实非常有风格,他自创的“折光法”拍出来的作品如梦如幻,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境界。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摄影师,并且很优秀。唯一遗憾的是有那么一群手持相机的人,将平遥摄影大展当成了香港金像奖现场。

    以上,则为笔者对2009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一些肤浅印象。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