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正文

闻丹青:好照片“看不出”使什么镜头

0 2010-12-09 17:47:33   蜂鸟网   作者:蜂鸟网 [原创]

闻丹青
《中国摄影》杂志主编

闻丹青:好照片“看不出”使什么镜头

采访:戴清

Q:我们策划了一个专题,想说说50年来一些经典的50mm镜头,就是所谓标头。因为对于很多老的玩家、摄影师们,他们似乎都有“标头情结”。在单反没有像今天这么普及,镜头没有像今天这么容易得到的那些年代,很多人就只有一只标头,而这只跟人类视角一样的镜头,似乎让人们对画面的选择更单纯,对摄影的认知更接近本质。所以也想请闻老师给我们聊聊50mm镜头。
A:
50mm镜头就是所谓的标准镜头。有的标准镜头,比如海鸥的是55mm,多少差一点儿。大家最开始用这东西,是经济上的原因。上世纪60-70年代买相机都是带一个标准镜头,很少人有能力买广角、长焦。200mm已经是很长的镜头了,变焦是70年代末期才流行起来的。那时候多数人都是用标头。但在国外,好像用的多是35mm的镜头。
 

Q:布勒松为什么被称为标头大师?
A:
不,他实际上大量使用的是35mm的镜头。如果这个专题光说50mm镜头这个概念,我觉得有点小。现在莱卡M6肯定是35mm的镜头(最著名)。为什么?就是因为布勒松、马克吕布这些人都推崇35mm的镜头。所以我觉得要是这个专题就只说50mm的镜头呢,可能就有点窄了。尤其是国外摄影师,很多都是用35mm镜头的,因为35mm镜头的视野比人的视野更宽一点,用起来更好用点。但是50mm镜头是生产成本最低的。从设计上来讲,它是最简单的、最稳定、最容易得到一个好的照片质量的镜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成本是最低的。这个镜头就作为标准配置配在相机上。但是从视角上来说,应该是35mm镜头使用更多,看你的选题怎么定。
 

Q:我们是这么想的:影像技术发展史上,“标头”作为最不可忽视的焦段,各大厂家都在“标头”领域展示了自己最尖端的光学成就,也造就了一批令人不可遗忘的经典名镜。仅仅是这些镜头,一个专题的空间恐怕都捉襟见肘,管中窥豹了,所以35mm镜头只能下次再单独策划了。
A:
有件事情记得特别深刻,1988年,罗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美国联系新闻图片社共同创始人兼总裁、世界著名图片编辑和策展人)和一些来自国外的摄影师,在北京做了一个新闻周,主要是几个重要的新闻摄影展培训。这是(国内摄影界)是第一次比较近距离接触国外的重要摄影师。当时是编了几个组,每个组都有老师带。全国来了100多人,以新闻记者为主。国外的都是非常著名的摄影师。那时中国摄影师,虽然个人不见得有多少设备,但作为报社已经是各种镜头齐全,80mm-200mm、300mm、16mm鱼眼等等,各种镜头都有了。大家来了,摄影包里都是两个机身,4、5个镜头。但是国外的摄影师就说,你们别拿这么多东西。就拿一个50mm镜头、一个35mm镜头、一个105mm或135mm镜头就行。当时中国摄影师想的是:你们是不是认为我们国内没有镜头啊,我们有。但是拍了几天就明白了,人家强调的是就用这些普通的固定焦距段,摄影师人要移动。当时上课的老师就说,你不要拿变焦来代替人的移动的。可能到现在理念又有变化了。但是定焦这东西,对摄影师是有要求的,就是你要动。
 

Q:长焦很便利,广角比较有冲击力。但是50mm镜头不具备这些,看到跟人眼是一样的,所以更讲究构图,是这样吗?
A:
是,人眼也是需要有新鲜的东西要刺激的。所以广角,包括鱼眼,绝对冲击力很强。但是过了(最初使用)那一段,新鲜劲就过去了,而且你会发现使好广角更难。因为你需要的视野宽,但是并不需要变形。中国新闻摄影有一段很倾向用广角,但是很快就过去了。上世纪90年代,贴近被摄对象的某个部位,比如一只手,一只脚拍摄,特别夸张。但是也很快就视觉疲劳了。所谓的视觉冲击就不存在了。反而成为人们厌恶的,不喜欢的了。现在再拍人,就很少有用广角从人头顶上向下拍的了。但是有一阵,那种照片特多,把人弄的变形,头大脚小。我当时觉得,也许摄影师是无意的,但实际上体现的是摄影师和对象的关系。
 

Q:喜欢用广角去夸张的照片,实际上更多是带有摄影师自己情绪和自己选择的。
A:
50mm镜头也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毛病。(所有镜头的)毛病都是使用出来的。比如最老的教科书就说,不要拿50mm的镜头拍肖像。因为正面拍出来,鼻子就大。它也有它的毛病,看你怎么控制它。还是在于摄影师的使用。这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属于技术上的,是摄影师怎么驾驭这个镜头。另一个是思想上的问题,是摄影师和对象的关系问题。

Q:50mm镜头体现了摄影师和对象什么关系?
A:
因为焦距比较小,你必须接近对象。所以你跟对象必然构成一种关系。哪怕你偷拍。你这个不远不近的距离非常容易让对方发现你。这就产生摄影师和对象的关系。我在英国的时候,一次去一位朋友家,他是位摄影老师。当时正在周末改学生作业呢。他叫我一块儿看学生作业。那时还是胶片时代。他的作业是这样的,一共三个胶卷,第一卷规定你去街上,在对象不知道的情况下拍,就是偷拍。第二卷,是你跟对象沟通后拍的。最后那卷,你跟对方沟通,对方拒绝你,你还拍,还偷拍。那时国外是把整个胶卷印在一张纸上,每一张之间的关系看的特别清楚。当时我觉得:这种教育方法,不是给你讲大道理。而是出个情景让你去做,去实践。跟咱们完全不一样。他强调的实际是摄影师和对象的关系。这其实是中国摄影师缺乏的。

Q:是不是因为中国人性格决定的?大家都普遍比较羞涩,无论是摄影师还是对象。
A:
以前,背照相机的人有一种优越感。那时,照相机是很稀缺的东西,你拿着相机,人家就以为你是记者。好像是一种标志似的。所以背相机的人,在这方面有点优越感。这是心理距离。把人拍变形,实际是对对象不尊重。

Q:使用50mm镜头比较多的摄影师,有不少都说,耐看的照片都是用50mm/35mm拍的。都是用这些普通焦距段拍出来的。
A:
好照片,先不说内容,应该让你看不出使什么镜头。应该靠照片本身的力量。就像鱼眼,你开始看,很新鲜。但是当你看到100张的时候,你就厌恶了。你看经典作品,你第一感觉不会觉得他用了广角还是什么镜头,而是照片本身。

Q:现在是不是没什么人使标头了?大家都喜欢变焦。
A:
反过来说,50mm是最难驾驭的。用它拍好了,是最难的。数码时代讲究方便,28-105mm焦距段,几乎都能应付。50mm实际上比人的视野略窄一点。人的视野应该是40mm多一点。

Q:因为用标镜的人不多了,其他焦距段带来的拍摄的习惯,是不是使得人们在拍摄时不讲究简单的构图了?
A:
应该说,是因为现在参与摄影的人多了,产生了海量的图片数量,使你视觉疲劳了,使你觉得不讲究了。其实以前也有这个问题。以前照片讲究的剪裁。以前杂志还教读者,如何剪裁。那个时代不方便。常常取个大景。也是构图不行的照片很多,比如记者,一条线在这拉着,你只能在线外拍。以前包括拍领袖,最后的照片只能剪裁。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局限和优势。对于摄影师来说,就要看如何驾驭你手头的设备。

闻丹青:好照片“看不出”使什么镜头
闻丹青 摄影作品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