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在经过了数月的交涉谈判之后,1月16日,美联社在朝鲜成立平壤代理分社。身为第一个被这片“隐秘国土”接受的西方传媒全日制新闻办事处,记者们已经从平壤发回20篇左右的新闻报道。去年十二月,介于与朝鲜的特殊关系,美联社新闻记者是唯一被允许在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之后仍可在平壤进行新闻活动的西方媒体,也得以拍到了朝鲜民众瞻仰金正日遗容的独家画面;另外,在关于金正日逝世的报道方面,美联社也领先于与韩国最大的英文通讯社。
据一美联社总编表示,在成立代理分社两个月以来,虽然记者现在已经可以在平壤的其他地方使用互联网,但是平壤分社办公室里面至今仍然无法连接互联网,记者仅通过朝鲜政府发放的临时签证的时间内,在朝鲜从事新闻活动及对分社进行日常管理。来自首尔的Jean .H. Lee(以下简称Lee)与来自东京的David Guttenfelder(以下简称Guttenfelder),分别是美联社驻韩国分社总编和美联社亚洲首席摄影师。作为被美联社委以重任派往朝鲜的记者,他们很少有机会能在不被监控的情况下离开酒店。在金正恩作为朝鲜最高领导人刚上任的那十个星期,外界对朝鲜充满了未知与好奇,正是在这个特殊时期,美联社驾驭朝鲜新闻的能力以及朝鲜当局适时的回应,似乎在向西方社会传递着朝鲜正逐渐走向开放的信号。
美联社朝鲜分社摄影师David Guttenfelder镜头下的朝鲜 可点击观看
美联社要求对其驻朝鲜分社工作的记者进行采访的请求被拒绝了;据Paul Colford(美联社媒体关系总监)所知,他们没有被给予任何采访的机会。Paul Colford安排了一次与美联社资深总编John Daniszewski的访谈,John Daniszewski随美联社CEO Tom Cruley一起参与了同朝鲜当局关于成立平壤分社的谈判,同时也出席了分社成立的庆典活动。“能在这里成立分社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为此感到由衷的愉悦,也为我们能在这里与你们一起共事而感到高兴。这将会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于你我,都是如此”,这类讲话对于Daniszewski来是已是游刃有余了。
外国记者很难获得批准进入朝鲜进行新闻报道,这也是一部分原因使得如今的朝鲜仍然是地球上最神秘的一片土地。Mike Chiony是CNN前驻亚洲新闻记者,曾经15次采访过朝鲜,MikeChiony对我们表示“在朝鲜设立新闻分社这个决定看似渺小,但其所带来的历史意义是影响深远的,对我来说也像是被打了一剂强心针”。
问题接踵而至。新闻分社的成立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朝鲜的特殊国情正考验着这个“新生儿”独立搜集新闻信息的能力。分社的全职员工主要两个,记者Pak Won Il 和摄影师 Kim Kwang Hyon,但是外界对他们的情况知之甚少。Daniszewski是这样介绍Pak的;他是朝鲜中央通讯社一名年轻的记者,有多媒体方面的经验,会说英文,年轻时曾在泰国待过一段时间,而对于 Kim 就完全没有任何信息了。朝鲜中央通讯社是朝鲜的国家官方新闻机构,在其官网上标示着“我们代表着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Andrei Lankov是朝鲜问题研究学者,他认为pak和kim虽然可能经过专业记者培训,但是我们可以基本上断定他们来自朝鲜的秘密警察和情报部门。(对此,美联社发言人Colford回应道;我并不认识Lankov先生,对他的观点也感到不知所从,不便发表评论)朝鲜中央通讯社掌控着美联社在平壤的这个办公室。当被问及到如何在平壤与外界之间保持密秘通迅时,Daniszewski说到;我们与外界所有的交流方式几乎都处于监控之下,当然,我也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包括美国,他们也可以对其通讯进行监控。只是,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假设,在德国当你接电话时没有人会在听你说什么?出于商业机密,Daniszewski拒绝提供更多的关于其它联络外界的通讯方式的细节。
与此同时,与其它西方媒体对朝鲜只能望而却步相比,美联社享受的待遇使对手们只能望其项背,可谓已创下前无古人之举。在过去一年中,Lee与 Guttenfelder已多次被美联社派遣进入朝鲜进行采访,关于是否有人对他们在平壤的活动进行监控这个问题,Daniszewski回应道“他们的外出活动是很有限的,大多数时间仍然是在分社办公室或者酒店。”
事实上,西方记者在朝鲜目前仍然面临着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们在酒店之外的一举一动几乎都处于监控之中。《我们最幸福—朝鲜人民的真实生活》一书的作者Barbara Demick,告诉我们说“当一个外国人去朝鲜旅行时,通常会有至少两个人在监护你。其中一个人是全程监控这个外国旅客的行为,而另一个则是在监督他的同伴是否在正确履行职责。”这些无一例外的都在美联社社身上发生过。Lee 和Guttenfelder在平壤的行动是否足够自由,Daniszewski对此表于不便评论。Demick同时也是洛杉机时报驻北京分社总编,她还对我们说到“虽然Lee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记者,但是他所从事的工作在传媒行业来说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因为像朝鲜这样对新闻实行封锁管制的国家在全世界来说是又是绝无仅有的。”
美联社是第四家在朝鲜正式设立新闻分社机构的传媒;在此之前,俄罗斯以及来自中国的两家国家新闻集团—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已经在此安营扎寨。另外,中国中央电视台也在朝鲜有设有办事处。亚洲基金会韩国代表Peter Beck对我们表示,总部位于日本的亲北韩非完全外营化的朝鲜新报,也在平壤成立了新闻处。2006年,美联社电视新闻总署(APTN)在平壤成立了办事处,当然其关注的领域则完全在电视新闻。
虽然看上去中国媒体在朝鲜的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要明显优越于美联社,但是他们同样要受制于自己国家的新闻环境。Hazel Smith是英国格兰菲尔德大学朝鲜问题研究专家,他表示“中俄两国有其特殊的国情,在其敏感的政治环境下,也就无真正的新闻自由而言了。”
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塔斯社在平壤同样设有分社。通过前塔斯社前通讯记者Lankov(06年去职),我们了解到 Stanislav Varivoda(塔斯社社长)对朝鲜新闻的报道独害很深,其中就包括一篇关于朝鲜国家的办公室正在摘掉金正日的画像这样的具有欺骗性的报道,朝鲜人对他恨之入骨。另外他还补充到,分社新进的记者就更加“青出于蓝”了。
其它通讯社、传媒似乎不并急于追随美联社的脚步进入朝鲜,然而作为美联社的“劲敌”,路透社是个例外。去年,路透社在平壤安装了一圆盘式卫星电视天线,用于接收朝鲜中央通讯社的视频内容。一位路透社发言人说“为了扩展业务以及读者对朝鲜的兴趣日渐浓厚的趋向,我们将不断的扩展朝鲜板块。”其它新闻集团,如彭博新闻社(美国)在朝鲜既无新闻分社目前也无这方面的打算,而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部则早在几年以前就已开始了针对朝鲜记者的培训,对于这个问题,Smith未做任何回应。至于CNN,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Chinoy就已开始与朝鲜当局谈判在平壤设立新闻分社的问题。Chinoy说“关于我们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总是 '从原则上说,可能'之类的套话,满天飞舞的谣言,你似乎已经不知道还有没有真相这种东西。最后,谈判破裂,新闻分社也没有成立。”
虽然在平壤设立长期性的固定新闻机构的传媒还很少,但已有不少在2008年曾派记者随同纽约爱乐乐团一起访问朝鲜,一同出席了朝鲜政府组织的罕见的新闻发布会,一位随同前往的加拿大记者委婉的描述为这是一场充满着“极不诚实气氛”的发布会。
Daniszewski还说到,驻朝鲜分社在财政是完能独立运转的。还强调其运行的开支,与美联社在亚洲其它国家的小规模的分社(比如说泰国)是相当的,运作开支包括员工薪水,租金,以及出入平壤的机票。Lee和Guttenfelder都是美国人,而朝鲜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公民从专业学术的某种程度上讲,仿佛仍然处于“战争状态"。Lankov把 Lee和Guttenfelderr所代表的典型美国记者对平壤的报道,比作是就好像在美国国内对基地组织的报道。与此同时,Beck也对平壤分社的情况表示担忧;我坚信朝鲜政府不久便会表态,朝鲜当局不会允许美国记者长期游迹于平壤。而为了保证分社的正常运转,工作人员也不得不尽力去讨好政府,或者再退一步,就只能定期暂住朝鲜进行管理了。”
Lee(美联社首尔总编辑)和Guttenfelder(美联社亚洲首席摄影师)都是值得受人尊敬的优秀记者。自分社成立以来,Lee已经从朝鲜发回多篇专题报道,这些专题包括朝鲜的消费文化、金正日的军事成就、以及一个金正日骑在一匹马的新雕像。通过雕像这个专题我们得知,一个雕刻家这样告诉美联社“在两个月内完成一个如此巨大的骑着马的雕像,前例并不多见。我们日以继夜的完成这个雕像,是为了表达我们作为人民的忠诚之心。”当然这些报道当中也包括这样一篇文章“在金正日统治时期,成千上万的人因为饥荒而丧命。”
Chinoy(CNN前亚洲通讯记者)还指出“如果美联社驻朝鲜分社今后的作为,证明其只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朝鲜中央通讯社的话,那么这无疑会给美联社带来严重的信誉危机。美联社当然也感觉到了这种危机存在的可能性,也在竭尽所能的防止这种情形的上演。”
当然,新闻分社在成立和运行的同时,也得答应朝鲜方面提出的一些条件。 作为协义中的规定,美联社协助朝鲜中央通讯社于本周在纽约举办了联合摄影展。朝鲜方面表示,此次摄影展是为了纪念“朝鲜人民的太阳,伟大领袖金日成的诞辰”,向大家展示这位对朝鲜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领袖,同时将从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展示朝鲜人民共和国。朝鲜中央通讯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到了美联社摄影导演Santiago Lyon的原话——此次展览将会给大家提一个机会,即与美联社驻朝鲜新闻分社的摄影风格进行对比。美联社之后证实了这句话的真实性,同时也提到我们每一方都以自己的立场选择自己不同的方式与风格的影像,而“朝中社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他们自己。”
美联社就其对该分社投入的最终回报或许在于,当这个国家政权塌陷时,他们有“线人”正近距离目睹和见证着这些过程。Beck认为美联社与其它外国传媒想要在朝鲜设立分社的动机并没有多大不同,“开荒者总是占尽着优势”。(对此,Daniszewski回应到“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目睹着这个国家将会发生的一切也总归是好的”)Lankov也说道“当朝鲜面临危机的时候,美联社似乎也做好了第一步的打算,它可以说到:不错,终于还是发生了。但是,我们并不期待在此之后,我们仍然仅仅看到的是金氏家庭的财产丑闻,或者又是与某个异已分子们的访谈。”
1994年,就在金正恩的爷爷金日成去世前几个星期,Chinoy曾与他有过会面。Chinoy说到,如今这个新闻分社的成立与我们那时候相比有明显的进步,“如今在朝鲜已能够与外界保持无线通讯,这样也就使得不会像我们那时一样,发回的报道像似 '来自一个非常遥远的星球一样。'” 今年 3月2日,美联社发表了一篇对平壤市民的独家采访,采访的内容则是关于近期美国与朝鲜的核交易问题,他们毫无疑问的普遍对这个交易表示怀疑。其中一位受访者说到“她已经对美国失去了信心”,另一位受访者则表示她希望朝鲜半岛紧张的局势能得到缓解。这些受访者的陈述依然与朝鲜政府的政策保持着绝对一致,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了希望的迹象,至少这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平壤市民已经被允许同外国记者谈论政治问题。
Daniszewski还说道“长久以来,朝鲜都被视为全球最神秘的一片土地。现在,我们来了,分社正式成立,我们有朝鲜藉员工,我们正在这里从事新闻工作。这些工作与我们在覆盖着市政厅的纽约一样吗?不,不一样,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