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华赛落幕后的冷思考 海杰:华赛姓什么?

0 2012-04-11 10:51:10   蜂鸟网   作者:海杰 [转载]

   如果荷赛是一种中国新闻摄影摆脱不掉的情结的话,那么华赛则是这种情结的一个延伸。

  这么说,会伤及一大部分人,他们会拿出一堆中国获奖摄影师和一堆诸如来自《时代》周刊的评委名单跟你拼。这意味着,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国新闻摄影貌似已经冲向世界了,慢慢的,中国新闻摄影记者们就用不着眼巴巴地盯着阿姆斯特丹时间了。他们可以不用长期以来看艺术摄影的精英脸色,而直接奔向大众的怀抱。可是,这就一定值得快乐吗?

华赛落幕后的冷思考 海杰:华赛姓什么?

  新闻摄影奖项在中国的设立,是不是首先得自问一下,是不是名正言顺?在我们还侥幸地以为金镜头奖真的为新闻摄影准备立言的时候,它就真的难以活下去了,我们难得的一次精神投身,却尝试到了失身的宿命感。你爱,或者不爱,宣传准则就在那里。

  长时期以来,新闻摄影所依赖的故事性和社会性,让它慢慢变成《故事会》或者一把随时待命的刀子。唯有情节和锐利才能让观众从睡梦中苏醒,从床上挪到沙发上,变得津津有味,良知横溢,在一间房子里愤世嫉俗。

  回到故事性上来,图像所承载的有限画面多大程度上具备了一个故事或多个故事的完整性?而通常从媒体传输到我们大脑的图像信息,多大程度上会接近于故事,而不是流于传奇?从事件的视觉转译到转述过程来看,作为以传达现场信息为主的新闻摄影,如何能让我们确信这种“转译和转述”的准确和严密?好吧,让我们暂且结束问号。

  有知情者透露,在本届华赛的评选中,后来获奖的《东方早报》摄影记者贾代腾飞的一组作品“差点落选”,其原因就是年轻评委和老一代评委在摄影手段上产生了激辩,年轻评委力主的创新与老年评委的水土不服和认识障碍产生了分歧。这样的激辩算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可是我们还得依赖于那位原《时代》周刊的摄影部主任的坚持,才得以使贾代腾飞可以放心地浮一大白。

  中国式新闻照片对观众的训导最为凶险的地方在于,长时间不更新摄影语言,导致观众视觉阅读能力增进缓慢,并且让观众在探寻和明辨事实真相的过程中,经过引诱,事先失去判断力,规避了照片里繁杂的信息梳理,直接进入摄影记者自我的语境,主流评价体系在这点上长期失察。媒体营销手段的底线测漏,在新闻照片的内容产生过程中,就早早进入了繁殖和畸变,大量广角镜头的使用,本身就已经催生了新闻摄影语言的“内在冲突”。但我们不能随意毁掉一个新闻摄影记者的理想,以及为民请命的宏愿,尽管我们常常因此而悲壮高蹈,就像一盘拔丝苹果对着另一盘拔丝苹果,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说出四个字“实属不易”。

华赛落幕后的冷思考 海杰:华赛姓什么?
《利比亚冲突》

  在灾难和大事件没法正视的同时,有人大可说安全的话,比如看着一张名为《利比亚冲突》的获奖照片,画面里一枚弹头甩着火苗呼啸而过的时候,这样看上去有些欢乐的画面,启发了他的联想:“该图片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灾难的抗争,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

  都怪荷赛,让我们没法那样灵活地正面地展示战争、灾难、冲突。于是,我们就办个“华赛”吧。

  在没法很快改变这种“混日子”(准确地说,是严肃地混日子)的状况下,我们最好的处境就是投入到竞猜游戏,比如:我们到底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呢,还是“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呢?是WPP,还是CHIPP?

  香港人把好莱坞(Hollywood)翻译成一个好听的名字:荷里活。这样的转译不妨引入到华赛的命名上来,鉴于以上情结和体现,我们不妨给华赛一个美好的名称:荷里华。

  是的,中国有个“荷里华”。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