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赵益锋、林惠义:《贫困线》
策展人:姬莲
时间:2012 年4 月21 日——5 月13 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 号
星期二 - 星期日 10:00 - 18:00
2012 草场地摄影季将展出“贫困线”摄影系列的部分作品。这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创作计划,它的发起人是赵益锋和林惠义,旨在通过摄影作品来表现世界各地对贫困线的不同定义。项目创意起源于中国,到目前为止已经扩展至世界五大洲的十五个国家。我们此次看到的参展作品,是这个计划的第一部分,即在中国拍摄的作品。尽管在有些地区,医疗产品的支出占了一定的比例,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日常生活的主要支出依然是食品。以食品作为主题,这个创意来自美国著名教授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在马斯洛的理论体系中,他将食物列在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金字塔的底层。作品具体表现形式很简单:在当地报纸的整版版面上,精心地摆放一些食品,报纸上的文字、图片以及广告被食品部分遮盖,而它们能被露出的比例取决于该食品的日常消费比例是多少。运用对食品正面直接的拍摄手法,加以简洁清晰的照明闪光,摄影作品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当代社会复杂多变的走向定格在画面上,引发观众的思考。作品同时涉及到其它社会问题,从社会教育机会不平等、社会保障发展有限、食物匮乏到拜金主义横行、媒体低俗化等等。从个体的单幅摄影作品来看,这些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照片,让观众得以面对面地体会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人们的尴尬。作为系列摄影,这些作品提供的全景式视野有助于我们跨越国境的界限,无论那些处于贫困线上的人们住在哪个国度,我们都能在造成贫困的原因和现象之间找到共性。
邓云、朱英豪 :《对照记》
策展人:张葱
时间:2012 年4 月14 日——5 月6 日
地点:前波画廊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D 座
星期二 - 星期日 10:00 - 18:00
“对照记” 有三层意思:摄影师朱英豪和邓云的作品的对照。他们生于不同的年代,长在不同的环境,作品的风格很不同,然而他们的作品却也有相似之处。如果说摄影如俳句,那么它断章、恋物、哀愁。他们的作品,情绪的颗粒都是饱满的,却都消解在某种像是解脱了的空寂中。穿过时光,回到童年,我相信他们是同样的儿童,彼此对照玩耍。那颗纯真的心兴许得以珍存,始终用悲悯的眼睛看世界。两位摄影师又分别有两组作品展出。两组作品之间,形成有趣的反差。两位摄影师的第二组作品,分别代表了他们的探索,是形式上的,观念上的,或者技术上的。这样的探索,不见得成功或者为摄影师带来艺术上的超越。然而,正是这样的探索本身,为生命带来无穷的意义。正是这样的意义,让艺术产业本身不再成为艺术的负累。
两位摄影师的每张作品之间,又相生相惜。作为一名摄影师,最美的事情莫过于,时间划过,恍然回首,所有的镜头竟自动排列组合,成为了一部长长的电影。是巧合还是必然,是朱英豪抹不去的中东回忆,还是邓云日本生活的碎片,照片尽头的结局也许根本了无分别。对照和探索,成为起点,却没有终点。
北京试验电影特别计划
时间:2012 年4 月21 日和4 月22 日
地点:麦勒画廊
中国北京朝阳区草场地104 号
由北京東城工作室 Beijing DC Studio 推荐
北京東城工作室 Beijing DC Studio将推出为草场地摄影季量身定制的《北京实验电影》特别计划,该计划精心选择了来自法国电影发行商re:voir 所收藏的高品质影片,以及中国实验电影新秀艺术家丁昕的优秀作品。参选电影将关注点放在摄影上,用摄影自身的表现媒介——胶片来表现摄影,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了图像丰富的内涵和冲击力。此次特别活动中,所有参展电影都将使用艺术电影最常用的16毫米胶片。电影将被安排在4月21日星期六和4月22日星期天的特别放映计划中放映。
关于re:voir distribution
从1994年开始,re:voir distribution一直在收集整理实验电影,其中既包括古典也包括当代 ,这是一项内容丰富、主题广泛却仍然被忽视的工作。re:voir distribution信,实验电影作为一种勇敢独立的艺术形式,将在商业电影占据市场的大环境下,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re:voir distribution在欧洲和北美都大量参与电影的制作和发行。
关于丁昕
丁昕是中国最早的实验电影人之一,目前是中央美术学院电影与影像系的教师。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丁昕到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继续学习,并获得电影与视频硕士学位。
刘钢的“纸上的梦想”:身份图解
时间:2012 年4 月21 日——5 月31 日
地点:C-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红一号院C1&C2座
星期二 - 星期日 11:00 – 18:00
年轻摄影家刘钢(198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在《纸上的梦想》系 列中的摄影作品,远远超越于它们所运用的表面上简单的技术语 言之上;从社会和高度个人化的视角出发,提供了不同层面的对 于家屋、个人和身份之间密切但却复杂的关系的层面。
刘钢更有兴趣的,是探索摄影作为一种工具的潜能,即能够提出当代社会具体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全盘接纳一种明确的风格流派, 他用这一系列作品探索了主导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及其固有欲望的主导力量。刘钢着眼于中国财力和经济腾飞带来的后果, 通过中国新贵阶级及其品味而对新的审美价值的确立所施加的影响, 以及都市生活和城市景观这类新兴概念的涌现,表现了中国社会中房地产市场所形成的需求,。但是首先这些作品见证了一 个几乎彻底地由每位中国百姓觉得几乎不得不成为其中一分子的消费模式所决定的新兴阶级的诞生。
博尚个展
开幕时间:2012年4月21日16:00 – 19:00
时间:2012年4月22日——5月27日
地点: CCD300当代艺术与设计中心&草吧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300号
星期二 − 星期日 11:00 – 19:00
博尚,原名李涛,出生于湖北武汉,92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98-99年赴法国BORDEAUX III大学进修,201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工作室进修。现居于上海。作品《偶然的真实》获2011年平遥国际摄影节PIP展览奖;作品《临摹时刻》参加2011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学术展。
博尚通过纯粹摄影的手段,将符合自己观念的景物与景象,变成介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影像,将现实的元素,变成非现实的画面,同时用这种画面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追索与现实对自己思考的指向。
我看中国
开幕时间: 2012 年4 月21 日14:00 – 18:00
时间:2012 年4 月21 日——7 月3 日
地点:北京艺门
中国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 草场地村241 号,
星期二 - 星期日 11:00 – 18:00
艺术家Artists: Chen Changfen 陈长芬, Chen Peng 陈鹏, Colin Chinnery 秦思源, John Clang, LengWen 冷文, Liu Di 柳迪, Liu Zheng刘铮, Lois Conner康兰丝, Martin Parr, Ruben Lundgren 鲁小本,Su Sheng 苏晟, Wang Chuan 王川, Yang Yong 杨勇, Zhao Liang 赵亮
参加本次群展的十四位艺术家中,十位是中国人,另外四位是外国人,但是他们都正在或曾经在中国工作、生活、交友、旅行。 他们的参展作品,从他们各自的私人角度出发,表达了他们在中国生活的时光里,得出的具体经验,因此本次群展的主题是“我看中国”。
《坠枯录》注
开幕时间: 2012年3月24日16:00 –19:00
时间: 2012年3月25——5月2日
地点:香格纳北京
北京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61号
星期二 − 星期日 11:00 - 18:00
香格纳画廊于1996 年在上海创立,以其对于艺术的创新、完整及坚持以高品质呈现中国当代艺术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享有盛誉。如今香格纳已在上海莫干山路50 号艺术园区内拥有了由2 个旧仓库改造而成的空间(香格纳画廊主空间和H 空间)。2008 年,香格纳画廊在北京设立一个空间(香格纳北京)。2010 年,国内首个仓库式美术馆——香格纳展库在上海桃浦正式对公众开放。现有40 多位合作艺术家。香格纳画廊不仅作为首批中国当代艺术画廊,参加了许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博览会,如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法国国际现代艺术博览会;也是中国唯一一家被选入《国际画廊:从战后到新千年后》一书的画廊。
陈晓云,1971 年生于湖北。自1999 年参加上海“超市”展开始了当代艺术实践与创作,将录像和摄影作为主要的创作媒介,是近十年来试验性艺术的重要艺术家之一。 陈晓云的作品中始终呈现着艺术家诗性叙述的创作风格,感性思维贯穿于影像叙事结构中,并以个人化的意识片段做为向现实世界摆渡的影像形式。作品经常通过由一个标题,一句对白,一个动作生发开始加以重叠,提炼,抽象化,将我们已知的世界搅拌得更加疯狂和荒诞,或更加迟疑和虚无。
旅行/缪佳欣个展
Momʼs Suitcase
MIAO JIAXIN SOLO EXHIBITION
时间: 2012 年4 月21 日—— 5 月31 日
地点: 哪里哪里艺术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村 319-1 艺术东区A 区内,100015
“纽约梦得娇”,他曾经用自己瘦弱赤裸的身体插入曼哈顿的夜景;也曾经身着条纹睡衣在周末的空城或者上下班的人流中梦游;还在芝加哥艺术学院里扮演了整整一年的西装革履的上海商人,以及色情网站的亚裔现场表演者。缪佳欣的作品探索城市和人群、权力和个体的对立和交融。他的创作涉及性别、性、身份、族裔、阶级等话题,并通过基于行为表演的摄影、录像和网络等各类媒介,讨论消费主义、商品化和全球化中艺术家的社会角色。
马国锐,林:《跳》
日期:2012年4月21日-5月31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院
在街上24小时内都可能看到
“跳”是一个有趣的照片介入计划。它与我们对该媒介的常规理解不尽符合。这些照片不是挂在画廊里,而是在画廊与画廊之间的外部空间。这些照片反映了中国年轻人的乐观精神。它们诚然是肖像,但也可以被看作是关于经济的寓言,某种程度上是关于艺术家的祖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经济之间的联系。你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在狭窄小道的中间,上面是天空,下面是规则的砖石交错拼成的地面。抬头看,这些“跳跃者”就在我们上面。我们能够了解他们么?我们被他们腾空而起的瞬间所吸引,抑或只是希望?
“拍一张好肖像难乎其难”
菲利普•哈尔斯曼
草料廠 2 廠
时间: 2012 年4 月21 日 —— 5 月31 日
地点:草料廠 2 廠(餐厅)
北京朝阳区草场地甲8 号
周二到周日 11:00 – 22:00
草料廠不止是一家餐厅
草料廠餐厅的环境亲切怀旧、菜品朴实好吃,吸引了草场地以及周边众多艺术家的光顾。餐厅老板热爱艺术、喜欢摄影,2012 草场地摄影季来临之际,新店草料廠2 廠将展出朋友们的摄影、影像作品以及独立摄影作品出版物。这次展出分三部分:“草场地的一些片段”将展示几位摄影师近年来在草场地拍的照片;“高压线下的艾荷华”反映了住在草场地艾荷华农庄年轻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假杂志和中国独立摄影书出版” 展示一批年轻摄影师的独立摄影作品出版物。欢迎出席我们的展览!
——草场地的一些片段(摄影)
艺术家Artists:夏高强 Xia Gaoqiang,史 辛 Shi Xin,严怿波 Yan Yibo
——高压线下的艾荷华(影像)
艺术家Artists:刘 玮 Liu Wei , BAZAI
——假杂志和中国独立摄影书出版
袁迪,假杂志创始人Yuan Di, Founder of Jia Zazhi.
艺术家Artists:孙彦初Sun Yanchu,陈思然 Chen Siran ,独立网站 Goooodie, Madi,编号223
No. 223,任 航Ren Hang,满 异 Man Yi ,杨弘迅Yang Hongxun
诗意的天空:李晓斌的视觉编年史
时间:2012 年4 月21 日——5 月31 日
地点:视空间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 号798 艺术区(常青画廊对面)
周二至周日10:00 – 18:00
我们习惯于站在一个被指定的位置,用一个固定的角度,用相同的眼光回望历史,李小斌和胡杰等其他一些独立摄影人,自觉地终止了这个习惯。他们——这些没有任何名份与地位的普通人,试图用民间的视角,站在个人的位置上来回望历史,参与历史。在回望和参与的过程中,不忽略重大的社会事件,更不放过只有他们才能捕捉的鲜活的细节和隐蔽的角落。于是,我才理解亚理斯多德所言“诗人比历史学家更真实”的道理。 ——————章诒和
认真讲,我对李晓斌的摄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七十年代是该说的时候,但彼时说了白说。九十年代涌现出大批的晓斌式的摄影,以写实报道的摄影来说,好像人人都那样拍了,而且我们都几乎只能鱼眼看世界了(布列松,卡帕等人好像不在意镜头的设计制造花样)。不过晓斌的厉害在于,他过去的积累太多了,他会随着开放的程度,不断拿出东西来。他不囿于各种意识形态,因此对人的直感判断令人惊异,所以他的东西造成了几代人都爱看的现象。我预感,晓斌的摄影,会成为共和国的影像编年史。 ——————钟阿城
纠结/群展
时间:2012 年4 月12 日——4 月30 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南街8 号设计楼7 号7 楼
每天08:30-21:00
艺术家Artists: 卢杉Lu Shan / Charlotte Brandt / 高荣国Gao Rongguo / Tim Zwitser / 董月航DongYuehang / Joel Nieminen / 张小迪Zhang Xiaodi / Evelien Jaspers / 冷文Leng Wen / Mascha Jansen/ 车快Che Kuai / Aniek Mol / 闫宝申Yan Baoshen / Lisandro Suriel / 柳迪 Liu Di / Laurence Harms /何发He Fa / Gabi Van Ingen / 张超Zhang Chao / Jolien Jong
“纠结” 是中央美术学院与海牙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的交流项目。自2011年九月第一学期, 两校摄影系学生以“纠结”为题分组进行了艺术创作,该系的教师指导了此项目,鲁小本负责项目的协调工作。
在学期中两校系主任缪晓春和Corinne Noordenbos 分别到海牙和北京对两组学生的提案给予了指导和反馈 。最后,根据学生的作品,两所院校分别挑选了十件学生作品在两地进行了展出。
袁燕舞:年轻的自画像 - 第一部
开幕时间:2012年5月3日18:30 艺术家出席
时间:2012 年5 月3 日——6 月3 日
地点:北京法语联盟(光彩校区)
朝阳区工体西路18 号光彩国际公寓西南角2 层
在这个自传体艺术创作系列的第一部里,艺术家展现了七张年少时的肖像和一个短片(“镜子”)。在七张肖像中,她两岁、五岁、九岁、十三岁、十四岁、十五岁,或是十六岁。这些肖像名为“自画像”,其实原本并不是肖像,素材来自家庭相册里的老照片,艺术家通过对其进行筛选、翻拍或扫描、剪裁和后期创作,将原本大众化的合影转化为大幅的艺术家的个人肖像。在创作中,艺术家去除了所有的背景,“孤立”出这个时期的单个的“我”,作为个体的“我”。作品取材于“过去”,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现在的“我”通过摄影这一媒介来看过去的“我”,是现在的“我”来重新发现和认识当时在群体眼中的“我”,这个“我”也是介于真实与想像之间的“我”。在忠于原照人物特征的前提下,艺术家选择鲜亮的色彩和对所有现实痕迹的淡化,来表现对“过去”的质疑,表现与现实对立的一种态度。法国摄影学教授,评论家Michel Poivert 为其所做的艺评中写道:(艺术家的)个人小历史是深深根植于同时代的大历史之中, 个体是群体的见证。
年轻的自画像(第一部)于2009 年在巴黎十九画廊首次以个展形式展出,之后陆续参加过在巴黎,
洛杉矶,卢森保等地的艺术节和展览。这次在北京法语培训中心的展出中新加入了的三张创作于
2011 年的“集体照”,分别为小学、 中学与大学时期。这是艺术家三个学生时代的集体生活的片断,它们看似照片,实为数码绘画(digital painting)。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些被摄影纪录下来的记忆的片断,在被纪录的瞬间,也烙上了时代的痕迹。艺术家用数码绘画重新还原这些片断所有的构成要素,取代真实的照片纪录,似乎是一个愚蠢的悖论。然而,摄影与绘画,哪个离现实更近?这在今天已经很难回答。如同真实与虚构, 现实与回忆, 存在与死亡……. 难道它们之间不只是咫尺天涯的距离?
王一囡:《路过》/摄影,影像个展
时间:2012年4月21日——5月1日
地点: Olivier Modr 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300号
家里空间开幕、开业酒会:2012年5月5日16:00
时间:2012年5月5日——5月27日
地点: 家里空间
北京市东城区北吉祥胡同4号
王一囡的摄影作品融合了东方绘画的概括和含蓄,以及西方现代主义的色彩、结构和韵律,发现了物体本身的完美性和清晰性,更注重一种气氛和视觉效果,一种偶然性,和对运动感的捕捉。
观看者在移动,或者是被观看者在移动;观看者在平行移动,被观看者在静止中;观看者在静中,被
观看者在上下移动。当眼睛看到对象的瞬间,从手按动相机的快门到最后成像,其实照片上的图像是
一个瞬间的连续,一个运动的过程。这形成了最后不确定的也是准确的视觉效果和更多的视觉想象空
间。尽管图像是静止的,它们仍可以继续与观看者进行交流。《路过》既象征艺术家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也是她当下的艺术生活方式。
地下北京
时间: 2012 年4 月21 日——5 月31 日
地点:杂家
北京市东城区旧鼓楼大街,豆腐池胡同,洪恩观
“《地下北京》是一次带领观众进入北京艺术生活深处的摄影之旅,展示了北京的当代艺术发展如何从地下状态进入主流社会。这个纪实创作计划开始于2000年。作为摄影师,我深深为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现代中国所吸引。此后,从2001到2006年的多次旅行经历也令我真正认识了中国,它与此前我
们在别的时期或者别的地方所经历过的黄金时代一样充满活力。镜头中的主人公,艺术家、摇滚乐手
、作家、热爱电子乐的少女、酒吧里的女孩、大学生、年轻的外地打工仔,他们创造了特属于他们自
己的生活方式。在他们身上,我重新看到了欧洲七十年代末的朋克或者纽约安迪沃霍工作室所迸发出
的能量。仅仅几年时间,中国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强国,它对文化发展的关注也开始持续升温。在巴塞
罗那、柏林、伦敦、纽约之后,北京成为新的艺术乐土。今天,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艺术
创作平台,各种艺术创造皆在那里成为可能。”
—— 摄影师 Alain le Bacquer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