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话题】鲍昆:辩析当前摄影流行词汇

0 2012-06-11 10:14:21   蜂鸟网   作者:鲍昆 [转载]
本页查看全文

   (本文刊登于2012年6月6日《人民摄影报》)

   以下是原编者按:

  “新锐”、“原作”、“湿版”、“私摄影”……近两年来,这类词汇正逐渐成为摄影界的时髦流行字眼,以这些词汇冠名或主打的各式影展影赛也风生水起,加之伴随着摄影大众化和新媒体的大环境,使得我们的摄影圈呈现出一派热闹多元的景象。

  然而,新锐作品的新锐体现在哪里?原作照片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媒材的更新、传统的湿版技艺就是创新和当代吗?私摄影的影像有怎样的价值?……在鼓励和倡导摄影界的努力创新与有益探索前提下,在繁华的表象背后,这些诸多的疑问已经引起了业界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针对当下摄影界的种种思潮现象,资深评论家鲍昆先生,以其专业严谨的治学之风,对这些热点词汇从各自的历史起源、出处入手,在理论上学术上予以集中系统化梳理,并就业内的一些误解加以有理有据地深入剖析:

  “新锐”是大众传媒制造的大众流行话题,是商业的广告语,非学术性词汇; “湿版工艺”,作为一种技术文化是需要我们掌握和继承的,但它应该属于院校的教育内容,而且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学生传承一种文化精神;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强调“媒材”,其实是现代主义艺术快要走投无路时的动作; “原作”是传统手工艺艺术范畴的概念,严格意义上说摄影不存在原作概念;摄影的“原作”是被人忽悠出来的概念,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商业产物;这几年“私摄影”内容主要以无厘头的视觉碎片为主。泛滥的“私摄影”严重影响了正在读书的摄影学生,导致他们进一步脱离社会意识。 ……

  在摄影界乱象迭出、噱头横飞、鱼龙混杂、争吵嘈杂的当下,我们亟需这样经验丰富理论深厚立场中肯视野宽广的摄影批评家们,带领我们穿越这表象和纷争的无尽芜杂,对当下的摄影现象和摄影话题,进行一个坐标清晰、鞭辟入里的深入思考。

  尽管这只是一家之言,但希望能抛砖引玉,以期能真正引领我们摄影理论的突破和促进摄影艺术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欢迎广大影友各抒已见,展开争鸣与探讨。

  前年、去年是一个中国摄影圈特热闹的时期,这个时期使前些年本来沉寂的一些东西,甚至八十年代讨论过的一些话题又热起来了,如所谓的新锐、原作、本体语言等各种各样的现象,甚嚣尘上。有的甚至说近些年中国的摄影太强调社会价值了,大家应该回到艺术本体上谈问题。

  而且,中国的摄影圈还长期存在着另一个现象,即很多话题不分层次、不分领域,讨论时把很多专业的,业余的问题搅合起来说,结果成了大杂烩,一锅粥,最后越说越乱。此外,一些非常爱发言的朋友们,对现代的思想学术前沿理论不了解,结果许多话题都是多年前理论学术界早就解决的,我们反儿还把它当作新鲜话题来炒,曝露了这个领域许多深刻的问题。

 

【话题】鲍昆:辩析当前摄影流行词汇

(图片来源网络,与本文并无直接关系)

  “新锐”是广告语,而非学术性词汇

  去年“新锐”这么热闹,其实是一些摄影网站的编辑们整的词,为了吸引眼球,创造点击率。这是临时抓的一个词汇,无根无据,当作一个大众传媒制造的大众流行话题也没什么,但没什么学术意义。去年另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所谓的TOP20评选。它的结果一公布,很多人都有意见,认为多为小情小调,且多是对西方一些摄影现象的皮相模仿。也有很多人被弄得晕头转向,纷纷议论摄影的风向是否转向,纪实摄影不实兴了,应该拍摄那些“新锐”类型的作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个现象做个分析。

  首先应该明确,我们热热闹闹说的“新锐”并不是一个学术性词汇,它只是一个对现象描述的形容词汇。这个词汇的词义主要是外来的Aggressive,我们只是根据相似的汉语意思拼接出来的。它的本意是指积极进取,努力创新,而且有些好斗。好斗,就必须有对象。所以这个词汇要描述的准确,还需整明白它所描述的对象的对立物是什么,那个对立物是否陈旧?也就是,如果“新锐”们反抗的是陈旧和腐朽,那么词义使用成立。反之,就属于乱用。“新锐”一词,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是个老词汇,也可以说这个词汇和“先锋”、“前卫”等词汇贯穿整个早已结束的西方现代艺术史。在这个历史中,思潮、现象、流派不断,每一个新现象出现都是对既往的颠覆和革命,所以“新锐”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革命意义。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所谓现代艺术史时期,一个很重要的纬度就是艺术品商业化的全面崛起时期,像常有人说毕加索是大师,毕加索这,毕加索那,但其实毕加索现象在另外一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大商业操作,是画廊商人和他结合着共同做出这一现象。所以,在现代主义艺术时期的所有进步主张后面还有一只商业黑手,许多现当代艺术完全就是制造出来的,好多都是为了商业利益。比如说“新锐”、“先锋”、“前卫”等词汇,很多时候其实都是商业的广告语。所以这种词汇不能简单地进入我们的学术判断。要说你也要说出怎么个新锐法,从哪儿新锐?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系,你的对比在哪里,是怎么回事儿,但现在都没有,都是没前提的横空出世。要不,就把年龄当作新,可是在任何一个领域,年龄从来不是行业和专业的标准。

  现在西方传统摄影圈里(相对于摄影普及的大众),拍纪实摄影的的确很少。原因是在欧洲、美国,它的社会天衣无缝,高度秩序化,加上各种有关个人权益的法规限制,摄影师机会很少,很难进入人家的家庭和公司。摄影师想拍工人劳苦大众,但工人挣的工资比一般白领高多了。“劳苦”一词,在欧美社会一般只是一个传统文学留下的想象了。再加上以往能够承载纪实摄影图片故事的传媒现在不景气,摄影师们无法在没收入的情况下做这样耗时耗力的工作。相对传媒图片市场衰落造成很多摄影师失业,画廊收藏市场却又崛起和开始收藏摄影,这又给了摄影师们希望。于是一些原来拍纪实类的摄影师风格方向转向艺术,因为这边有饭吃。前几年我们这一些人看到马格南摄影师拍的一些照片越来越趋向艺术性,就大谈纪实摄影的观念化,其实是没搞明白这个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西方社会的这些变化,都造成了西方传统摄影圈子内摄影师拍摄范围的窄小(纪实摄影一直还在传媒报道摄影中广泛存在)。于是大家玩的都是所谓的身体、景观一类艺术摄影。全是你拍我,我拍你,男的拍女的,女的拍男的,女的拍女的,男的拍男的,要不咱们大家一块拍。这类题材的摄影在西方流行了很多年,和现代主义后期传统价值观崩解时,个人价值的重新寻找有关(主要是那时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样深刻,找不到个人价值为什么在社会中迷失的原因)。现在这类题材则是老生常谈了,而且主要是在院校学生和发烧友之间。我们现在许多年轻人热衷于模仿这些题材,结果是东施效颦。咱们的社会物质化和消费化才刚刚十余年,个人的迷失还不是像西方那样由于彻底的现代性造成生活方式的孤独感。如果说我们也有个人迷失的问题,其实质还是社会的贫富差距,与人们被各种各样的权势压迫心理不平衡的问题。我们不去用自己的相机关注自己真正的问题,反而去学习模仿人家那些因为无聊而产生的问题,搞错了语境。

  实际上,艺术发展到今天,它的根本价值是意义和说法,而不是我们原来理解的老是一种图示的风格,一种挂在墙上好看的画面。美国有位叫约翰•塔克的教授认为,“今天的艺术就是艺术家和策展人、批评家共谋制造一个话语主张来参与社会的进步,这是今日社会艺术的最大价值。”这个观点非常棒。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主义时期的那些著名艺术作品和现在走红的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很大部分都是画廊作品,是艺术品市场捧出来的。其实真正先锋前卫的艺术,都是追求意义、追求话语作用的。历史也是这样的,被后世所认定的艺术,绝大部分都有它在它出现时的具体社会历史意义,不管是微观的艺术史内的逻辑还是宏观历史社会学的意义。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现实中我们还有这么庞大的文化产业,有画廊业的一级市场、二级拍卖市场,从业的人需要经营、生存;还有广大的普通民众,他们需要文化生活中的审美。这些是需要我们支持和保护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大而统之的“艺术”这个词汇划清楚,比如先锋的艺术是什么样的,传统艺术是什么样的?它们各自都有什么不同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传统艺术仍然有它的生命力,就是服务大众生活愉悦,是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内挂在墙上的摆设,甚至是一个空间的文化装饰元素。但它不是先锋的,因为它的时间性和类型性都说明它是一种较为高雅的工艺品。这样说很伤人,但它是事实和现象的本质。它仍然是可以讨论的,但只是一个“业余”的和“专业”的问题,并不在我们追求进步的学术讨论的范围之内。

  “业余”和“专业”问题是永恒的问题,对初学者来说,永远存在掌握一个媒介的开始ABC问题,摄影就是那些所谓的“构图”、“影调”等问题;“专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行业内的师傅们的话题,告诉你怎么显得自己很专业很职业,比如配置黑白显影液水操作时怎么一丝不苟,以及普及一些摄影分类概念等等。如果从今日艺术已经发展为某种人类话语方式和追求话语效果这个角度来说,以上的两个话题都不在真正的学术之内。专业问题如果具有学术性,则必须是有关这个媒介的创新表达层面上,但是摄影的公共消费性技术特征,留给摄影人企图将其纳入传统手艺性艺术的可能实际上是非常勉强的。IT业的那些数码工程师们,经常在这个层面上嘲讽我们一些所谓的“新锐”摄影师们,它们发明的那些软件往往比你自己的使劲折腾的效果还好。用这个要求看我们的“新锐”们,你就会看出他们没有什么创造性的贡献,大都是在已有技术上打转转。

  鉴于此,我们不要把业余性问题、专业性问题和学术问题放在一起谈,我们应该分清楚不同话题的性质和作用。要谈就区别开来谈,根据对象、场合、语境来谈。但今天多数情况下,大家是把所有东西搅和在一起,大乌龙的谈。实际上,从19世纪末摄影作为大众消费技术媒介以来,认真摄影的人一直在努力把自己的摄影和普通大众的消遣娱乐摄影区隔开来,一直有个“雅”和“俗”的说法,只是到底什么是“雅”,却随着摄影这个技术性媒介的进步在不断变化。

  现在很多现象的背后有很大的一个背景,就是市场。在分析问题时,忘掉这个维度,许多现象就似是而非。实际上,一些“新锐”是奔着市场去的。他们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画廊风格的作品,没有什么学术意义,只是一种好看的表面效果。虽然一些策展辞拽文一些“疏离”、“空蒙”、“抽象”等老生常谈的词汇,但看那些迷迷糊糊语焉不详的影像,像一些老传统艺术中的渲染迷蒙,充其量有些个人小心情,若说和艺术史、哲学有什么关系,就太拽了。而且,这些年我们所谓的一些“新锐”影像现象,几乎都是山寨版,都是从国外影像现象上抄来的,从方式和风格,你都能找出出处。现在互联网非常方便,你键入Art或Photography这些关键词,可以非常方便地浏览国际上各种摄影网站。看多了,你就可以看出,咱们这没有什么原创性的东西,无非是把人家一个方式给拿过来,换点中国符号。你觉得新鲜,是因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你懒了,你不去看。在表面效果上,那些“新锐”有什么艺术性呢?大都是一些表面效果的功夫,还真没什么现代艺术理念下的创新精神。其实,摄影也没有什么艺术可谈的。这个媒介的严格定义是通用性的消费性技术。现在一些拍照软件,只要几个美金就能在网上自由购买,装在手机上拍照,效果比所谓摄影艺术家们多年来追求的效果还要强大。

  前些年我们出现把挂历明信片照片当学术标准的奇怪现象,现在要警惕把商业化的照片当作学术标准了。这样的现象和以前的现象有同质性,就是好看,但缺少思想,其实是一种新沙龙摄影,都是远离生活。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