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人物评论】李楠:影像,在成长中获得生命

0 2012-06-21 06:55:00   蜂鸟网   作者:李楠 [专稿]

   人类需要摄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摄影与时间、与生命之间那种微妙而神秘的关系。摄影师在影像里把握时间和生命,体验自身和时间与生命的关系。这种把握和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影像的价值和生命力。

【人物评论】李楠:影像,在成长中获得生命
《一个人的城市》

  山东摄影师宁舟浩再三请我对他的作品提些意见。有感于舟浩极为难得的优秀、热诚和谦逊,我重读了他的摄影专题《一个人的城市》,也由此对上面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这组作品甫一面世,广受称许--宁舟浩以他单纯的悲悯,驱动单纯的黑白,构建了存在于热闹市井却又被漠然置之的《一个人的城市》。这"城市"里的"人",正是尚未死亡却已最接近死亡的垂暮之年。

【人物评论】李楠:影像,在成长中获得生命
《一个人的城市》

  这组作品绝大多数画面只有一个人,或一个局部;这样萧瑟的情境并不完全由孤独的人物展现,那些空旷的现场使人物显得无助,而拥挤的房间又在诉说物什填充不了的空虚。阴影中埋藏着无声的潜台词,而光亮处清晰的细节铿锵有力。这种由环境与环境中的人物相互作用的关系带来的视觉意义,如此自然,如此流畅,用的都是短句子,有对比类比的修辞却不觉匠意,没有惯见的那种符号化、流行语和客套话的生硬。比如作者另一组作品《蓝天舞池》中"一对舞友正在毛主席像旁边跳探戈",完全由主观将主席像和探戈并置而产生所谓意义。

【人物评论】李楠:影像,在成长中获得生命
《一个人的城市》

  《一个人的城市》相较于他的《京剧的守望者》和《蓝天舞池》同样有反响的作品,前者的光芒来自于发光体本身具有新的分子结构,而后两者,与其它同类题材有相当的重叠性。

  摄影师的实践目的,从摄影本身来说,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影像;就像诗人终身在寻找自己的语言,画家终身在寻找自己的线条。在诠释生命的"一"的过程中,宁舟浩也触摸到了属于自己影像的那个"一"。

  但是,这个"一"虽然幸运地打上了个人的烙印,却是单薄、扁平和线性的。整组作品历时两年余,但看不到作者越来越深入体察的痕迹。作者对拍摄对象的感受与理解,一直停伫在当初被触动的第一刻。这一刻,很遗憾地没有成为一个作品不断延伸的起点,只是成为一条简单的水平线,两年时间,作者在这条线上徘徊往复,尽管倾注了真诚的精力,影像的意义却没有变化和发展。

  可以从以下五条标准分析:

  从信息含量上说,情节始终在人到老年的窘境中盘旋而不多样;

  从情感维度上说,始终在单一的悲悯伤感中盘旋而不多元;

  从思维方式上说,始终在一个发力点胶着而不多重,使得观看者对影像解读的受力点也重合于一处,无法突破现有框架衍生出更新鲜的意味和感受;

【人物评论】李楠:影像,在成长中获得生命
《一个人的城市》

  从影像表达上说,手法始终在一人一境的设置中而不多变,形式的整齐风格实际已成为内容无法跳跃的束缚,这样的画框似乎只能装进这样的画面。虽然专题中有零星的关于尊严和光荣的瞬间捕捉,有死亡终至的火化场面,但没有从本质上使这组作品开掘出多样化的角度,或者有更加深厚的后劲。

  从社会意义上说,当然也就不多义了。《一个人的城市》止于了静止的"一",止于了对晚境凄凉的感叹,和对银发关怀的呼吁。甚至这种感叹和呼吁,都可能因了这种单一而招致误读:摄影师在为个人固执的偏见寻找现实证据。那些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人物为什么不拍摄呢?

  摄影师其后的补充拍摄,是延长那条水平线--仅仅视觉上有突破,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坦率地说,这样的遗憾并不是仅仅属于宁舟浩和他的《一个人的城市》。信息含量的不多样、情感维度的不多元、思维方式的不多重、影像表达的不多变、社会意义的不多义--这样的遗憾同样属于许多经年拍摄、广有影响、已有定评的摄影专题。甚至可以说,这么多年以来,我们没有生产出本应该更为丰富的、真正在品质和影响力上"与时俱进"的作品;有着持续爆发力,穿越时光而始终不显审美疲劳的作品--真正在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的作品。

 

【人物评论】李楠:影像,在成长中获得生命
《一个人的城市》

  镜头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瞬间都是沧海桑田;镜头后的思维呢?我们常常被所谓的主题集中、风格统一而画地为牢。时间的积淀仅仅只表现为数量的堆积。跨越数年、甚至数十次前往的拍摄,虽然镜中人与物不尽相同,但只是物理意义上的不尽相同--信息含量、情感维度、思维方式、影像表达和社会意义,仍然徘徊在当初的那个"一"上。而一次又一次"一"的叠加,尾巴越来越长, 1+1+1......+1>n"的效果就产生了吗?

  可惜的是,这个公式似乎成了时下拍摄专题的模式。已然获得成功的手段,已然获得肯定的思路,便复制再复制,甚至自我陶醉、无法自拔,全然不曾发现昔日快刀今已磨损卷刃。多样、多元、多重、多变和多义的匮乏,使得纪实摄影一度依靠题材的差异来显现作品的差异;不同的摄影师面对同类题材,常常陷入相似的拍摄思路。

  这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摄影师,习惯于向内开掘的思维--找到了一个"一"之后,就在这一亩三分里埋头精耕细作,第一次播下去的水稻长势喜人,便不再思谋其它。影像毕竟不是农田,单一重复思维不可成事。大型团体操式的以重复营造规模,自然可在一时占据空间,但在时间的冲刷和磨砺下,显然不够坚硬和坚韧。我们拥有许多对于某个点、某个横截面深入解剖的作品,却在使这些作品向上升华和向外拓展上时常乏力。翻开那些颇有份量的画册,有时仿佛是在观看一场由数场具有"经典"意义的照片率领的嫡系部队阅兵式。这样,"经典"反而成了摄影师本人无法超越的桎梏。

  摄影师的生命力是否长久,不仅仅在于他能否找到那个"一"的能力,更关键的在于他成长的能力。就像爱情的持久,秘诀不在于死守一份忠贞,而在于永远保持初恋的新鲜冲动,每天看爱人的目光都是新的。

  多样、多元、多重、多变和多义的"多",并不是跟在"一"后面的"二、三、四、......",而是集众"多"之力产生的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一"。因为,这才是创造的本义。摄影专题的持续拍摄,应当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瞬间的火花,只照亮眼前的一刹那。摄影,不是水平线上的往复运动。

  影像留存于世而不灭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一份尘世的纪录?一截社会的切片?或者一个群体的标本?都是,也都不完全是。

  "事实证明,最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以其敏锐的感觉先于世人预言某种变化,窥破某种内情。"--这样的能力,正是在清醒地认识到时间之于摄影,决不仅是无数瞬间的累加;时间之于摄影师,决不仅是消耗与对抗;时间之于影像,决不仅是过往;在时间中生存的影像,它必须能够在未来焕发生机,籍此获得恒久的生命力。

  这一点,无论是年轻的宁舟浩,还是希望影像能代替自己活下去的我们,都应当深深懂得。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