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后生代,在诞生的初期并没有受到绘画艺术的友好待遇。曾经以描摹自然为己任的写实绘画在由摄影机带来的光学、化学变化面前变得危机重重。当摄影术的发明被宣布时,有人开始惊呼“绘画已死”。其中比较激进的一个例子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曾于1846年率众画家向法国政府请愿,要求禁止摄影,以避免“不正当竞争”。
当摄影在与绘画的碰撞与融合之中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对于它们的认识也逐步趋于理性化。“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摄影与绘画各自的特性决定了它们自己将注定走上殊途但仍可以同归的发展道路。
直到20世纪中叶柯达公司推出彩色胶片前夕,人们尝试了无数的方法试图让摄影摆脱单调的灰度色阶,当光化学的方式难以奏效之时,手工上色的方式自然就粉墨登场了。其实早在摄影术公布于世不久,画匠们就开始用阿拉伯树胶和颜色粉混合的方式为达盖尔银版相片上色。用手绘的方式让摄影作品更接近真实世界的色彩,这可能是绘画向摄影伸出的第一根橄榄枝。作为真实世界的模拟,手工上色的照片让远在欧洲的普通人也得以认识了远东中国人身上的青衣衫,看到了东方宫殿的琉璃瓦。至此时,手工上色作为弥补单色摄影之不足的一个重要工序而存在着。
威廉-桑德斯作品(图片来自华辰拍卖影像部2011影像春拍作品 )
威廉-桑德斯作品(图片来自华辰拍卖影像部2011影像春拍作品 )
手工上色的工艺随着20世纪50年代彩色胶卷的出现而日渐式微。数码时代的到来可以说从实用性这个角度上彻底摧毁了手工上色工艺存在的根基。但事实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摄影手工上色虽然逐渐脱离了实用行业,但是它给照片带来的特殊色调以及不确定性逐渐被艺术家们所关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使用手工上色的方式创造出特殊的画面效果。
这时起,手段开始嬗变为目的。
有些艺术家已经不再把手工上色仅作为辅助画面的手段,后来甚至发展出了“影画合璧”的全新样式。艺术家将手工的自由挥洒与摄影的客观记录特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立于绘画和摄影的第三种艺术语言。在主客观表现上互有所长的两种视觉艺术门类会师于此,它们各自汲取着对方的优势,又在某种程度上消弭了自身的不足。
佚名(图片来自华辰拍卖影像部2011影像春拍作品 )
在“影画合璧”这一领域中不断地有出类拔萃的艺术家涌现。其中西班牙女艺术家奥乌卡-莱蕾于20世纪70-80年代所创作的摄影绘画作品,用视觉诗歌一般的方式游走在摄影与绘画、精神与肉体之间,她作品中所带有的强烈的西班牙风格使她成为了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在与西班牙相距万里之遥的香港,摄影家陈复礼的一次可以称为“摄影艺术行为”的尝试,甚至在当地引起了一场“是创新还是错误突破”的大讨论。陈复礼从1979年开始到1990年,先后邀请了包括李可染、刘海粟、李苦禅、关山月在内的知名书画家与自己共同完成了“影画合璧”的创作活动。他根据画家不同的艺术特点,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摄影画面,例如他用云海的照片让韩美林笔下的马腾云驾雾;让黄永玉的仙鹤在松林间穿行……。这种行为成为了摄影与绘画相结合的一个极端尝试,它已无法用常规的思路去界定这些作品到底是绘画还是摄影。这些结合后的产物充分展现出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第三性特质。曾经对陈复礼的“影画合璧”有过深入研究的蔡萌博士对此评价为:“摄影术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视觉经验、观看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摄影自身也在被中国人不断地改造,并逐步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摄影观念。”这种“中国式影画合璧”的创造,可以说是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对摄影史的一次小小贡献。
让自由脱离桎梏,将主观的皮毛依附于客观的骨肉之上从而变得有据可寻。“影画合璧”的血脉在今天依然延续着。从个人的心性着眼,从对形式的探索入手,当下的中外艺术家们更加肆意的发挥着自己的艺术潜能,不断地丰富“影画合璧”的种种可能性。例如青岛摄影师黄磊,突破性的将油彩与照片完美的结合,在摄影与绘画间碰撞出超现实的火花;湖南摄影师魏壁,让挥洒自如的书法与充满淡淡乡愁的摄影画面相得益彰,给人带来一种难以言述的文雅气质;四川摄影师齐鸿,为十多年前的照片抹上一层淡淡的水色,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触摸着似乎在梦里相遇过的长江……
以上几位艺术家仅是当下使用“影画合璧”方式进行创作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共性是都在抵抗着机械复制时代所导致的灵光(Aura)的泯灭。数码大潮的席卷而来给摄影带来了无比的便利性。但是需要反思的是,在技术面前“人”究竟是主宰还是奴隶?其实无论技术和媒介如何的演进,“人”才是最核心的价值载体,人的手工操作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可贵价值。在这个思考逐渐被电脑蚕食的大潮中,就有这么一群“逆流而上”者,他们所探索的是手工性的加入如何让视觉艺术变得更加丰富。
“影画合璧”同时也给影像市场带来了一个新方向。在市场成长过程中,照片的可复制性使藏家认可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艺术家将手工性注入了作品,无形中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了限量版。可以说,作为摄影手工性代表的“影画合璧”增加了摄影作品的唯一性和稀缺性。
虽然“影画合璧”向我们显示了视觉艺术可以具有的第三性。但是它对美术功底和对材料技法的掌握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者的门槛让它成为了小众的游戏。从创作形式上来讲目前多数的艺术家仍然没能脱离对旧时照片手工上色方式的模仿。其实就像摄影可以逐渐脱离画意图像而建立摄影图像本体语言一样,“影画合璧”的创作方式也理应形成更独立的表达方式。艺术需要时间的沉淀,媒介使用的新方向也需要同创作的能量更完美的契合,“影画合璧”的未来不知会走向何方,但是我想结果一定令人期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