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访谈 > 正文

女摄影师李馨曌:我不停的寻找纯真世界

2012-07-23 05:02:00   蜂鸟网   作者:赵子然   责编: [原创]

     和李馨曌相识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们搭乘去往满洲里的同一班飞机,在飞回北京的那个下午我被酒店扫地出门,而李馨曌痛快的“收留”了我。高挑的身材、开朗的笑容,一个典型的80后女性。然而她对于艺术纯粹性的追求和敬畏让我钦佩!

     相关阅读:80后年轻女摄影师李馨曌作品《距离》

     李馨曌,80后女摄影师,03年服装设计毕业后混迹于时尚圈,在职业高峰期离开带着许多光环的时尚圈,06年赴伦敦艺术大学游学,回国后进入中央美院摄影系继续学习摄影,现为自由摄影师、旅行家,代表作品:帕米尔高原系列《距离》,此组作品虽然与今年的摄影金像奖失之交臂,但是获得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

80后年轻女摄影师李馨曌作品《距离》

李馨曌(右)与耶鲁大学摄影系教授Gregory Crewdson的合影

     作为一位摄影师、旅行家和自然主义者,我不停的寻找纯真世界,当意料之外的美丽场景突然进入我的世界,那仿佛就象我的生命花园里出现色彩缤纷的奇花异草,让我深深陶醉,安慰我的心灵,忘记旅程中付出的艰辛与危险。-—李馨曌

    蜂鸟网:对于大众来说你是陌生的,然而你的系列作品《距离》却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能谈谈这组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初衷吗?

    李馨曌:一幅有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不是用眼睛来看的,是用心去感受的。2009年,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生活在帕米尔高原那原始而广袤的河谷山涧的塔吉克族,他们质朴的容貌在瞬间感动了我。我知道我与他们冥冥中存在一种共振,而我所拍摄的《距离》,是作为了在我的精神领域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的一种纽带。我拍摄这组作品,不是带着猎奇的心理去简单客观的记录这个民族,而是通过这个故事,加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与民族责任感,是通过作品在讲述自己,讲述我人生轨迹中的感悟。我身上流淌着1/4的穆斯林血统,我的性格中也带有外公身上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军人血性,所以注定我会不畏艰险完成某些使命完成这个拍摄项目。

80后年轻女摄影师李馨曌作品《距离》

    蜂鸟网:这组作品的手法很西化,但是人物、场景、故事都是中国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作构思?

    李馨曌:我一直都着迷于古典的绘画艺术,也着迷于灯光下戏剧化的场景,光线具有神奇的色彩属性,可以把平实的生活场景塑造的充满吸引力。我希望可以通过灯光的运用,让我的作品更加迷人,让拍摄对象更加附有某种超凡脱俗的魅力。

    其实,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技术,对于我来说只是手段,终极的目标是为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我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直觉,是我对生命真实情感的表达和感悟。现实与想象之间的那条微妙分割线是很难用言语表述的,所以我用带有强烈风格的影像来揭示和挖掘自己的记忆、知识体系,用特有的视觉效果来建造环境和描绘对梦中场景中的认识……

80后年轻女摄影师李馨曌作品《距离》

    蜂鸟网:这组作品是一个人完成的吗?拍摄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者有趣的故事?

    李馨曌:每张作品都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独立完成的。我在当地租了辆破旧的皮卡车,那位塔吉克族的司机懂一些基本的汉语,也同时成为我的助手。当地的少数民族基本不懂汉语,我主要通过肢体语言和他们沟通,为了深入拍摄,我和当地人一起生活,由于天气寒冷,缺乏营养以及高原反应,我曾经一个月里的半个月时间都在生病无法拍摄。在帕米尔高原拍摄的那段日子我见证了婴儿的新生 、民族特色婚礼、突如其来的病故、暴雪侵袭、雪崩、夜幕神秘温泉看星星、发现雪莲、营救国家保护动物、被怀疑成间谍被枪指着、车祸车暴胎、迷路住在边境的寒冷仓库、脚踝韧带拉伤…… 种种历练,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退缩反而更加无畏,更加宏观的看待生命, 我的灵魂更加充满韧性,也使得我的生命更加有意义。我相信神灵的存在,当你的心是纯净纯善的,所有的危险与苦难都会化险为夷,就像唐玄奘西天取经,八十一难之后最终取得真经。多年的磨练,已经让我的内心变得平静,处事不惊。一切,跟随自己的内心就对了。

    蜂鸟网:应该说很幸运大学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在从事了自己梦想的工作2年后却决然的离开转而学习摄影?

    李馨曌:可能工作两年后,发现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名利场。25岁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以后不论从事什么,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喜欢。照片可以表达出比单纯记录外表更多的信息量,拍摄照片的时候可以帮助我寻找、确认甚至塑造出一个更加不断完善的自我。而且通过摄影可以自由自在的探索千变万化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80后年轻女摄影师李馨曌作品《距离》

    蜂鸟网: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求学生活非常不易,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馨曌:当我沉浸在古老的博物馆,与伟大的杰作面对面,触碰着古老的书籍脆弱纸页上凹凸的文字,就仿佛回到往昔与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起呼吸,那种感动会让我激动的默默流眼泪,那一刻你会明白,所有的困难都微不足道。如果说具体的一个小例子,伦敦的住房非常昂贵,我当时为了省钱,半年的时间搬了5次家,其中有一次凌晨我才搬完,当时天气冷还在下雨,还要乘坐末班公交车返回之前的住所,当我独自乘坐在伦敦的双层巴士穿过滑铁卢桥的时候,看着黑暗的泰晤士河的河水,又想到这里是《魂断蓝桥》里费雯丽饰演的玛拉最后自杀的地方,心情觉得很孤独很凄凉。就在眼泪从眼眶中突然涌出来的时候,我想到天亮后,就可以继续泡博物馆和图书馆,就忍住伤心,抹掉眼泪,深呼吸,继续新的一天。我从小就被父亲培养出非常独立的性格,所以很多人第一次印象会觉得我是娇生惯养型,谈话之后就会彻底颠覆之前的偏见。

    蜂鸟网:回国后在中央美院接受的摄影教育和伦敦艺术大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李馨曌:图书馆资源是最大的一个不同,国外有众多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站在一个全球化的视野。比如2006年我就读的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位于SOHO一带,CharingCross附近的老校区,图书馆后门不远就是红灯区、夜总会,晚上从学校一走出来,周围都是灯红酒绿,经常可以看到脱衣舞女站在门口或窗口。周围环境绝对比不上中国高校的威严殿堂感。但就在这种环境下培养了许多行业内对世界时装界、艺术界有影响力的人。虽然CSM的校区远远比不上中国高校的宽敞、明亮、整洁,但是她们有大量的宝贵信息库,可以供给学生。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和自我挖掘的能力,毕竟老师能传授的知识还有很多局限性。比如,在CSM图书馆里你可以很容易找到1848年出版的艺术文献期刊的合订本,还有很多其他与艺术相关的珍贵资料。而且是每个学生都可以阅览,在中国的高校一个普通的学生想找些史料,估计很难,也许高校根本就没有这些资源可以供给学生研习。我在央美学习的重点是技术层面,因为一个摄影师想拍摄出真诚的作品,必须有娴熟的技术来支撑。学院派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我严谨的态度。

80后年轻女摄影师李馨曌作品《距离》

    蜂鸟网:你更加认同那种教育方式?你怎么理解摄影艺术的纯粹性?

    李馨曌:我会根据自己不同的阶段,选择灵活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首先你要了解自己,不认同的你不去做就可以了,毕竟学习是为了在本质上不断强大自己。关于纯粹性,古往今来,有太多艺术流派,我一直比较关注让我感动的作品,感动不了我的,即使它的拍卖价格再高,作者再有名望,也不是我的兴趣点。比如我喜欢SandroBotticelli的程度远远大于LeonardodaVinci。我认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是凭借纯粹的作品来表达自己。还有,我一直相信一刹那的感动。比如,2010年在纽约,我偶然间看到某国外摄影杂志不显眼的地方,刊登了一张3厘米见方的黑白小照片,立刻被照片中的小姑娘的肖像吸引,那种质朴的眼神,让我觉得非常的美,后来我记不清摄影师的名字,直到前几天,我偶然间看到一套书籍,封面就是当年的那个让我感动的小女孩,书籍的名称——《庄学本全集》。

    当我看到并记录下让我感动的人或场景,我会在那一个瞬间,觉得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自我救赎。纯粹的艺术,不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摄影,在我看来,它都能在瞬间感动你。而且不论时间如何流逝,这种感动都不会消逝,一直深深刻在你的记忆中……

    蜂鸟网:你说安吉丽娜·朱莉是你最喜欢的女星,作为每年将自己收入的1/3捐给难民的国际著名影星,我个人非常崇敬。你坚持拍摄淳朴的人群和她的事迹有关吗?

    李馨曌:Angelina Jolie是我非常欣赏的女人。以前有朋友说我与她有很多类似的特质,比如身高、体重、连血型都一样。我还欣赏很多其他的女人,比如林徽因、宋美龄、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Leni Riefenstahl 、Virginia Woolf等等。201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有个《AmericanWoman》的展出,通过多媒体的照片与音乐的展示效果,列举了对美国有深刻影响的众多女人,让参观者强烈感受到美国的力量。我研究过许多了不起的女人传记,从她们身上我明白女人一定要有修养、智慧、独立、果敢、坚忍,最关键的是慈爱。 

80后年轻女摄影师李馨曌作品《距离》

    蜂鸟网:最近有什么拍摄的项目?对于未来的打算是什么?

    李馨曌:七月中旬我刚从中国边疆的某个原始部落回来,新的拍摄计划已经在进行中。未来的计划有很多很多,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走遍世界的48个穆斯林国家;亲手建造一幢自己设计的梦想家园,年老的时候可以跟爱的人一起过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牵着手,看夕阳,写写书,养养花,平淡的生活……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