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访谈 > 正文

刘树勇:史论偏废是影像教育的大问题

0 2012-07-30 06:11:00   蜂鸟网   作者:王江   责编: [原创]

  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一直致力于影像文化领域的研究,曾撰写许多业界影响力广泛的评论文章,并且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高校的摄影教育问题。可以说对于中国影像教育这个话题他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本次蜂鸟网组织的专题《寻找院校之星——八大摄影院校毕业生作品联展》就特别请到刘树勇教授根据今年毕业生的作品谈一些感受和看法,在他中央财经大学的宽敞的办公室中,蜂鸟网与刘教授有了以下的对谈:

刘树勇:史论偏废是影像教育的大问题
刘树勇教授

    相关阅读:刘树勇:学生的创作应该更多关照自己内心

  蜂鸟网:所有的院校学生作品看下来您有什么感受?

  刘树勇:先得说明一点,我这里没有摄影专业。我干活儿的地方是文化与传媒学院,有一个新闻传播系,其中有新闻摄影、图片编辑这方面的课程,是给本科生开的。还有影像专题研究和影像的媒介运用这方面的课程,主要是给研究生开的。所以我这里有关摄影的教学比较简单,也比较清晰,只是新闻专业教育中的几门与摄影有关的课程,跟艺术院校的摄影专业教育有所不同。有关艺术院校摄影教育这方面的话题,艺术院校的老师更清楚一些,应该多听听他们的感受和说法。这些年来,只是通过跟一些艺术院校摄影专业的老师在一起开会交流,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才对他们的教学情况有一点儿粗浅的了解。又看了你给我推荐的部分艺术院校摄影系今年毕业生的毕业作品,也有一点儿想法。姑且一说吧。

  相比其他学科的专业来讲,艺术类院校搞平面摄影专业的时间都不是很长,最早的是鲁美摄影系,但也就是二十几年。在早期基本上都是在摸索着干,教摄影的老师普遍感觉很迷惑,不知道这个摄影专业到底该怎么弄,该做成个什么样的格局。比如有些学院的摄影专业想搞成纯商业的,有的想培养摄影记者,有的想侧重于艺术影像的教育,培养艺术家。但是,什么叫作艺术的影像?新的问题紧跟着就来了。在传统的绘画领域分野都已经很成熟了,油、国、版、雕分得很清楚,但是,什么样的影像形态才算作是作为艺术的影像?始终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这些问题不解决、不清晰,教学系统就很难设计定位,你的整体运作也就不清晰。我跟一些艺术院校从事摄影专业教学和管理的老师多次在一起交流过,早期的摄影教育,大家都是这么边摸索边调整地做过来的,很多院校的摄影专业什么都教一点,很难说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方向和侧重,所以若干年下来,这方面运作的效果也就不是很理想。

刘树勇:史论偏废是影像教育的大问题
西安美院展览现场

  但是今年的学生作品我看了以后,我感觉慢慢开始出现分野了。大家开始明白,比如说,我的学院适合做哪些,我的师资力量,培养方案,硬件设施配备,甚至摄影专业所处在的整个大学的基本资源优势如何?能给予这个摄影专业什么样的学术支持?等等,那好,这个摄影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应该是什么?大家开始慢慢考虑这个问题。从学生的这些毕业作品中你就可以看出来,倒推他们接受的教育,我觉得各个艺术院校的摄影专业不像早期那样别人怎么做我也比划着怎么做了,开始出现了分化,已经慢慢走出当初的状态,慢慢确立自己大学摄影教育的定位,变得细化了。近四、五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这个迹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

 

  蜂鸟网:您看过所有这些作品以后有没有感觉到整个中国影像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刘树勇:问题当然很多,就像其它专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样。

刘树勇:史论偏废是影像教育的大问题
鲁迅美院毕业展展览现场

  蜂鸟网:您觉得主要的问题在哪儿?

  刘树勇:我刚才说的专业定位的问题是在很多大学的摄影专业教育当中依然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说已经完全解决了。我也参与创立过两个专业,有一些体会。1998年我们成立新闻传播系,一路过来,有了几届毕业生以后,社会开始有反馈,我们也做过一些毕业生工作几年之后的情况调研,包括他们对这个专业教学设置的意见等等。这个时候你才开始慢慢地知道我们该怎么做,从功能的角度,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会修正我的办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师的配备、硬件配备,甚至整个专业教育的理念都会有所调整。所以一个专业做得好不好,有哪些问题,必须得经过一个周期,至少你得有一届、两届的毕业生,四、五年以后,才可能明白有哪些问题,怎样去解决和改进修正。但是,从我对一些院校摄影教育状态的了解和观察来说,专业教学定位不清晰这个问题始终还是存在的,比如我刚才说到的何为艺术的影像?影像如何作为一种媒介语言应用于艺术创作?像这样的问题,有些院校的摄影专业在办学理念上还是不够清晰。这是一个依然存在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以为,现在很多大学的摄影教育在课程结构性和学术研究方面还不完备。现在很多人都谈摄影史研究,摄影理论研究,包括摄影批评这三块。但考察一下我们的摄影教育,很多院校的摄影专业只是那里教孩子怎么拍照片,而且是过度流于技术层面上的一些知识传授和教学。摄影史论教学应该是大学摄影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块,一般都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来设置的,但在一些艺术院校的摄影专业当中都比较薄弱。从事摄影专业教学的老师当中,还很少有在摄影史论研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不错,从表面上看,到目前为止很多大学的摄影专业教师出了不少的书,可仔细评估一下你就可以看到,这些书基本上是教材,概论性的东西,很少有专门的具有建设性的史学研究著述,理论研究方面更是粗陋,影像文化研究和批评在很多大学的摄影教育当中甚至都不开设相关的课程。试想一下,如果史、论、批评这几块在你的摄影教育当中非常薄弱,那你的摄影教育的立足之本在哪里?如果这方面的深度研究在大学的摄影专业老师那里不存在或者做得很差,那么这些摄影专业能为教学和整个摄影发展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学术资源?一个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大学中的学者们不断给出的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大学中的学者理应具有这个能力,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是很不够的。姑且不说你能否通过你的专业研究,源源不断地为整个行业整个社会提供思想资源学术资源,如果你在史论研究,影像文化批评这方面做得不到位,至少说明你的教学架构是不完备的。所以我认为这是目前摄影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三四年前,在南京师范大学艺术院校摄影专业教育的一个年会上,我做过一个讨论,就专门地谈这个话题,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你想想看,如果你这个摄影专业教育当中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都很薄弱,学生也不爱学,那你的摄影教育就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速成班,你的大学摄影专业就变成一所技校了。我觉得这是目前大学摄影教育当中存在的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蜂鸟网:现在是不是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现在整个中国影像界都没有一个完备的摄影史体系,这个是否对院校的教学也有影响?

  刘树勇:这个问题应该是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整个中国影像界都没有一个完备的摄影史论体系,所以摄影史论这块才应该由大学从事摄影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侧重于学术研究的大学老师来做。就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整体的系统性的摄影史论的持续研究,靠民间学者来做是不现实的。在大学之外的很多从事视觉文化研究的学者比较侧重于跟影像有关的泛文化批评、泛社会学批评研究。他们比较擅长写出一部影像的文化史、影像的传播史,甚至会关注影像与政治的关系等等,这都是从功能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摄影的存在形态及发生的影响。尽管我们说摄影史可以有很多的角度来进入研究和进行撰述,但这还不算是纯粹的摄影史研究。摄影有它自身的发展脉络和内在的逻辑,比如材料技术和语言层进递变延宕的逻辑脉络,这是摄影史本身要研究的范畴。这样的研究应该由大学专门从事摄影教育的学者来担当和完成。这样的摄影史研究是在研究摄影的内在性,解决摄影发展过程当中的属于摄影自身的内部问题。功能史呢?比如影像作为人类现代历史的视觉证言,在哪个阶段起了什么重大作用,对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直到了什么样的影响作用,如何重新建构了人类的现代文化,等等。这是从影像功能的角度来撰述的历史,不是纯粹的摄影史。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功能史理解成艺术史。这是两回事儿。所以我一直认为这一块儿是大学摄影教育里面,特别是大学从事摄影教育的学者们应该认真干一干的正经事儿。

 

  蜂鸟网:相比较起来绘画专业情况要好很多了,绘画史方面的论述还是挺完备的。

  刘树勇:绘画的史论研究相对要成熟一些。摄影史本身就短,摄影技术的出现到现在还不到二百年。但是在国外的摄影史研究还是做得不错的。我看了很多欧美的摄影史,法国、德国、美国甚至西班牙的,香港台湾都翻译过一些。你看一看,其实很清晰。尽管摄影术发明得很晚,但是那些学者参照着绘画史的方法来梳理就完了。时间短,梳理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关键是你的历史观与史学研究的方法对不对。跟绘画相比,摄影有一个特殊性,就是摄影术是跟现代工业和大众传播的兴起基本上是同步的,所以它一出现,就比绘画的处境要复杂得多。绘画始终还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小众人群,相对集中的受众群体里存在和发生影响,比如通过沙龙、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等等进行传播、流通影响。摄影一上来就和大众媒介传播发生关联了,所以摄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在言说上有它的复杂性和难度,所以更多的人会去关注和研究摄影与其它存在的复杂关系,而不是摄影本身。

刘树勇:史论偏废是影像教育的大问题
鲁迅美院毕业展展览现场

  蜂鸟网:西方的,像纽霍尔的摄影史这些都是比较成体系的,包括西方的摄影批评也都成体系,咱们院校教学有没有特别把这块引进来?

  刘树勇:我们的每所大学每个专业都有他自己的一套利益体系。比如我们搞一套教材,比如其中有一本摄影史的教程,那不单纯是为了教学使用的,同时也是某些老师要评职称用的。有这样的利益诉求在那里,老师们就不会愿意直接用外边来的,一般都是参照外边研究著作自己再搞一套,或者几个学院的老师联合一下共同编写出一套来,几个学院一起来使用。一个学院的摄影系在几年内是很难消化掉上千本教材的。还有问题是,咱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体制是一套很麻烦的限制和要求,比如你这个摄影专业的培养方案当中,摄影史这门课要占多少学分,教学大纲如何,开多少课时,第几学期开,由谁来上课,作业和考试怎样安排,都有很多很具体的一些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之下,那些国外的摄影史著作就不完全适于当我们的教材。就我的了解来说,西方很多摄影史研究在体系的完善程度上、研究的方法上,脉络梳理的清晰度上应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参照,能有一些从事大学摄影教育的教师来认真地做这样的研究,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持续性和积累才是当前最重要的。我看过几个院校都在使用的摄影史教程,做得都太一般了。

 

  蜂鸟网:你觉得我们的影像教育在教学大纲设计上有没有存在问题?

  刘树勇:我们两个静态地坐在这个地方讨论这个话题是很难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的。我刚才谈到了每个艺术院校的摄影专业定位不一样,办学理念不一样,你说的这些东西肯定会有差别。其实教学大纲是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的结构性设计,当然很重要,但在我看来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养方案,也就是一个进入摄影专业的学生四年要学的所有课程的结构性配置。哪个学期开哪些课,每门课学时多少、学分多少,什么时候去实习,等等。因为这个配置是否合理,决定着你在校四年从这个专业当中会学到些什么,在你的心里形成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构成。同时,这个整体的课程配置也体现着这个学院这一摄影专业的基本目标诉求——要把你培养一个什么样的摄影师。一个大学的摄影专业的基本诉求和教学理念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这个培养方案,下边才是教师的配备,教材的配备,实验室的相关配置,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管理方面的要求和具体安排,等等。每个大学的摄影专业会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这个培养方案,所以每个大学的培养方案都是不同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刘树勇:史论偏废是影像教育的大问题
鲁迅美院毕业展展览现场

  培养方案的设计当然要尽可能的合理、科学,没说的,一切都得服从这个方案才行。但是,你要知道,当一个系的主任有时候是很难受的,因为这个方案有时制订起来或者在执行过程当中会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原因变得不那么纯粹了。比如说我这里现在有十个老师,十个老师当中有三、四个可以支持新闻类的影像教学。如果我这个摄影专业的目标诉求就是培养新闻摄影记者,课程都跟新闻摄影采集和媒体图片编辑有关,那剩下六个老师又只会教些商业摄影的课,让他们转教别的又很难,那你能把他们怎么办?为他们开出几门我这个培养目标用不大着的课吧,总得给他们一个饭碗吧?这时候你就会非常难受。从应然的角度来讲,我不能因人设课,这点大家都明白。但是,很多大学是因人设课,于是,这个尴尬的问题就转嫁到整个在校学生的身上去了,你的整个教学理念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你的培养方案也变得很模糊了,你的课程配置啊硬件配置啊什么的就跟着乱套了。它是连锁反应。

  蜂鸟网:等于一个理想化的教学大纲和院校现有的教学实际、师资力量配备实际没法匹配。

  刘树勇:现在稍微晚一点办的摄影专业反而比较好,没有遗留的人员问题。如果主持这个专业的系主任头脑比较清楚,一上来就可以将专业定位定得比较准确,设计一个比较好的培养方案,聘用教师也很谨慎,完全是按照他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来配置教学人员、教材、相关图书资料、硬件设施甚至管理方法,然后开始目标清晰设计专业考试试题和招生录取原则,这样他就比较好办,不用考虑那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照顾这照顾那的。我们都是做大学教育几十年过来的,这一方面体会太深了,大学之外的人大多不太清楚这方面的事儿。

 

  蜂鸟网:您有没有了解西方影像教育的状况?他的教学大纲跟咱们的教学大纲之间你觉得有什么样的差距?

  刘树勇: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其实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我的理解是,教学大纲不宜特别细化。越细化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独特才华就展示不出来。我看到的国外一些大学摄影课程的教学大纲也不是特别清晰、具体的,都是设计一个大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有一个结构性的内容配置,然后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自由发挥。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解是,最终达成的教学效果才是最重要的,方式可以非常个性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包括自己的人格魅力,提供自己独有的社会资源,来完成他的教学。

刘树勇:史论偏废是影像教育的大问题
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展现场

  蜂鸟网:不一定是教学大纲,就是整个教学方式体系。

  刘树勇:我刚才谈到了,最能体现一个摄影专业的目标诉求和教学理念的,在中国来说,就是每个摄影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这是整个专业教学体系当中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最终形成一个摄影专业学生知识构成的课程配置。其它的都是服务于这个核心教学内容的相关配置。可在我们这里,这个培养方案并不是你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的,你甚至都不能完全按照摄影专业的教学规律和专业要求来任意设计相关课程。比如说,在我们的大学里,一切的专业,第一学期全是马哲、毛概、邓选那些课程,这是教育部死定的要求,占用很多的课时,计入学分。你想取消这些?不可能。你想想,他们刚刚高考上来进入大学,高考考什么政治就学这些东西背这些东西,进来了再重学一遍这些课程,什么道理?研究生更可怜,两年的硕士生学习,第一年第一学期还是这些课程,都学第三遍了。第二年就开始做毕业论文同时满世界去找工作了,正经学专业课程就半年、一年的时间!能学到什么?

  随着专业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展开,有一、二届毕业生了,也知道这个专业教学当中存在哪些问题了,就应当不断调整这个培养方案,将其中的课程配置进行一些更加合理化的重组,这样才能跟进你的人才培养目标诉求。教育部允许每年你可以微调你这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一届学生招进来之前培养方案就定了,报教育部备案,然后执行。但是这个规定也有它过于机械的一面,就是一旦你这个培养方案定下来,这届学生四年当中的教学就不能再动了。你想中间调整得更合理一些,不成,下一届再说了。

(未完待续)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