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影史 > 正文

解读米奇-爱泼斯坦 对于美国的非凡观察家

0 2012-08-08 06:16:00   蜂鸟网   作者:郑幼幼   责编: [专稿]

   米奇·爱泼斯坦,1952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霍利奥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摄影家之一。他拍摄的主题有:“共同的实践/娱乐”(1973—1989);“越南”(1992—1995);“城市”(1995—1998);“家庭企业”(2000—2003);“美国能源”(2003-2009);“柏林”(2008);“树”(2011至今)。其中“城市”“家庭企业”“美国能源”被称为“美国三部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爱泼斯坦获得众多国际大奖,如2002年因“家族企业”项目获得古根海姆奖金,2011年因“美国能量”获皮克泰(Prix Pictet) 国际摄影奖。米奇·爱泼斯坦的作品可以称为专题影像论文(monograph),其特点可以借用皮克泰(Prix Pictet)国际摄影奖评委对摄影作品进行的三方面的标准评判来界定:艺术杰出性、讲述相关主题的有力性、摄影图片与陈述力的一致性。

解读米奇-爱泼斯坦 对于美国的非凡观察家

加文煤电厂,柴郡,美国俄亥俄州,2003年

  爱泼斯坦在罗德岛设计学校(普罗维登斯)时,师从哈利·卡拉汉、艾伦·西斯金德学习摄影,1972年去往纽约后在库珀联合学院师从加里·威诺格兰德完成了摄影教育。爱泼斯坦称他主要受威诺格兰德的影响,得以朝街头摄影与彩色摄影的方向发展。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脱颖而出,成为从事彩色摄影创作的一位重要的摄影家。

  从司空见惯的场景看到非同寻常的东西

  摄影一直有一种奇特的能力,通过特殊的观看,可以在最微不足道的题材、最司空见惯的场景中揪出非同寻常的东西,让它们成为挑动鲜活情绪、触发宏伟想象的开端。爱泼斯坦便是这么一位摄影家,他对观察凡庸生活有持久的兴趣,并能找到方式赋于它们机巧与嘲讽。他认为在最平常的生活中隐藏着神话,而对神话的意义以及在拍摄时能发现日常生活具有一种神话般的特质深感着迷。这种神话特质的存在阐述了一幅图片中的人物与场景为什么能够既简单又深刻。爱泼斯坦早期的作品拍摄纽约街头生活,以及度假、娱乐中的美国家庭,也包括乡间旅行,这些照片就透出一种机巧的观看和异域情调。在之后的《追寻印度》中,他一个局外人却从局内人的视角看印度,在《变化中的越南》中,又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观察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他的观看一直脱出想当然的惯视,避开明显易得的套路,所以当他构思“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城市》时,照片中的纽约就不是惯常的“权力与名流光彩四射的城市,而是陌生人眼中一座不安的城廓,费解中透出荒寂的美”。

解读米奇-爱泼斯坦 对于美国的非凡观察家
比洛克西港,美国密西西比州,2005

  著名诗人艾略特·温伯格评论他照片中的异域情调时就指出,真正的异域情调是“差异的证明”,是一种“不同的场景”,“对一种远离我们自身并且保持一定距离的主题的个性化的感知和品味”。爱泼斯坦令我们惊奇的是他抓取异域情调的瞬间,它们恰恰体现了他的机智与趣味,并非不寻常的事件,也不是刻意创造的景观,只是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中,在某一刻,抓住了偶然的差异,恰恰吻合了摄影家的意图——他想告诉我们,那些普通的人其实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平常。

 

  从卓越的影像叙事出发

  爱泼斯坦认为单张影像也能隐含叙事,但以暗示的方式达成。它们能陈述答案,但在明确有力地提出问题上更具优势。未知部分诱导你去体验事物,一步步接近秘密。同样,从图片组合来说,借助摄影,一个摄影师能以暗示的方式来叙事(narrative),但它与文学中的讲故事(storytelling)有差异。由于爱泼斯坦的作品往往按展览与画册的形式呈现,所以对他来说倒是发展出一种更有讲故事意味的表达方式,采用一种更明确的影像叙事。它们有发端,进展,结尾,在这个过程中,使图片更有力度的方式恰恰就是引领你进入体验的方式。最后你必须抵达终点。因此在这样的方式中,陈述可能是叙事的。摄影师要找到方式赋予图片足够的层次,那样观看者才可能回顾它,再观看,并且思考能否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再体验。我们对摄影太习以为常了,因此我们很容易以各种想当然的方式去观看照片,而那些好的照片总能邀请一种沉思,一种深入阅读。

解读米奇-爱泼斯坦 对于美国的非凡观察家
哭泣的山毛榉,纽约布鲁克林区植物园,2011年

  所以有力的影像叙事能产生强大的陈述力。爱泼斯坦的作品就证明了这种力量。他给前妻的两部电影当过制作设计师,学会了如何控制镜头前的拍摄对象。越南项目的拍摄锻炼了他从画册的角度对视觉主题的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在其后的一本关于纽约的画册《城市》中得到完美呈现。《城市》系列视觉布局严密,64张彩色、21张黑白照片编织为三幕剧来结构全场。是一次高度个性化、纯视觉的影像叙事。这个系列在陈腐与平庸日常中寻找神话与秘密。第一幕以彩色照片来讲述,呈现城市公共生活。第二幕为黑白照,是爱泼斯坦的朋友和家庭的肖像。第三幕有点像概念剧,又回归了彩色摄影。画册中最耐人寻味的是母亲带着青春期的儿子和两个幼女的一幅照片,“他们姿态各异地一起站在时代广场的一块Calvin Klein的内衣广告牌下。被摄入彩色照片中这张黑白照,仿佛正是这个隔绝、疏远和欲望的商品化社会的肖像。”纽约是个混乱的、公共的、多层次的世界,而个人以自己的家庭、朋友、社交关系构成的私密小宇宙是他在这个混乱世界的避难所。《城市》系列凭借对视觉主题的强有力的把握令两个迥异的世界在彩色与黑白中遇合,正如那张Calvin Klein黑白广告照片疏离又自然地植入彩色的现实之中:爱泼斯坦让他强大的图片陈述力令纽约这座城,在他手里既分离又聚合。

  “误入歧途”的美国梦与消费主义的反对者

  如果说《城市》是爱泼斯坦对他迁居的第二故乡的一种摄影发掘,那么继之完成的第二部曲《家族企业》是对自己故乡的阐发,由父亲这一代人所执着的美国梦的褪色变味,摄影家质疑了一个国家梦想的现实性。爱泼斯坦的父辈在“美国梦”的引领下艰苦创业,把梦想当成信仰,最终却难逃公司被兼并收购,被高科技所赶超抛弃。在践行美国梦这么多年后,国家的集体梦想竟日益沦落为一种不合逻辑的盲目乐观,这个主题例证了一场国家梦想的精神能量的耗尽。到了第三部《美国能量》,对美国梦的质疑浓缩聚焦到能源的角度。与精神能量相对应,推动美国进展的物质能量是能源,它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物质代表。在“美国梦”时代,对能源消耗的关注更多落在有益的一面,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被繁荣的表相掩盖了。而当下的消费型社会里过度消费带来的是惊人的能源过度使用,最终导致毁灭性的环境问题。能源每进行一次创造,总是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场破坏。爱泼斯坦有意识地让他的画面或多或少都与能源有关联,他访问那些场所,研究它们,深入观看它们,发掘它们包含的多重意义,并且寻找一种方式去拍摄,用画面传达那一瞬间心里的体验,其实那一瞬贯通了那片景观的过往历史。在考量能源的过度使用中,爱泼斯坦还把玩了“能源”的概念,把新能源与消费能源也引入主题,把单线变成复调。

解读米奇-爱泼斯坦 对于美国的非凡观察家
米奇-爱泼斯坦

  由“能源”转到2011年的系列“树”,爱泼斯坦拍摄了纽约城市的各种各样的树,都很有地标意味,其中有一棵树枝根虬曲,令人惊异的是树身刻满了字。这棵树像地球,带着一身的伤痕矗立着,爱泼斯坦一直追寻着视觉的表证力,就如这棵树所投射的很多东西,让他的主题充满力量。 图片说明:加文煤电厂,柴郡,美国俄亥俄州,2003年

  资料来源:《摄影的智慧:当代摄影大师眼中的摄影艺术》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