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林路:带着波拉片从野外归来的肯尼迪

0 2012-09-11 05:19:00   蜂鸟网   作者:林路   责编: [专稿]

   不管我们是否遵循人类习惯的生活方式,是否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或者报纸生存,摄影却始终是我们缝合历史最容易借助的工具。即便是照相手机或者小型的袖珍数码相机,摄影促成了我们和这个世界沟通的亲密程度。而美国年轻的摄影师迈克尔·肯尼迪(Mikael Kennedy,1980— )则通过波拉影像,纪实了在隐居状态中的私密性和自身的纯净程度。

林路:带着波拉片从野外归来的肯尼迪
肯尼迪作品

  肯尼迪近来有一个题为《在狗和狼之间》的展览,将其十年退隐的波拉画面,展现出他和旅行伙伴穿越美国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辉煌”。在这之前的六年时间,他已经将大约2000到3000幅波拉画面传递到了互联网上,随后的扫描和传递一直在进行,其中大约1000幅画面做成了九个版本的系列艺术书。

  肯尼迪的这些画面并非是故作姿态的记录,而是一个年轻的旅行者在路上的真实状态。肯尼迪这样认为:“由于波拉与生俱来的这一特性,可以让你在这一个个独特的瞬间,看着它慢慢显现,成为你生活体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林路:带着波拉片从野外归来的肯尼迪
肯尼迪作品

  他的很多画面探讨了美国人的家庭生活观念,他常常喜欢在屋外的夜色中长时间曝光,似乎很迷恋生活中黑暗的一面。或者说这样一种光线缺席的场面,会让他联想起很久以前童年时代的梦境。他也很喜欢捕捉一些非常具有个性的特定的瞬间,比如半裸的男孩舞动多叉鹿角,多半也是他童年时代生活的折射。

林路:带着波拉片从野外归来的肯尼迪
肯尼迪作品

  也许波拉影像独特的魅力很适合表现这样一种历史和记忆的感受,或者说寄托着“不属于他们的生活的乡愁”。这样的氛围一直在他的旅途中持续了很多年,而且是他另一种感受并置的,那就是“渴望活在一种富足的自我状态中”——这也是那一代人所共有的。画面中始终弥漫着尘埃或者迷蒙的薄雾,黎明或黄昏的微光,这也是他心目中曾经失落的天堂,一种视觉的转换,证明他对突然降临的幸福的期待。于是画面中似乎失去了时间的标志,让人回到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随即便是全球文化的入侵,让记忆荡然无存。所以这些影像具有了双重性,既有社会的价值意义,又是这一代人内心的自我体现。因为画面中往往很注重通过细节,展开一些社会意义揭示的记录,而且是回眸一瞥式的抓取。同时,也不失个人风格强烈凸显的尊严。

林路:带着波拉片从野外归来的肯尼迪
肯尼迪作品

  十年来,居无定所的他始终关注着美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生活体验——如今32岁,最终找了个地方住了下来。他说:“不管是精神情感还是身体状态,我都感到需要休息一些时候了,需要生活中另一种宁静。不一定需要有一个结构上的家,或者安放身体的空间,也不是说我的旅程已经结束,我只是需要不同的体验。我的生活正在向另一个方向移动,谁知道呢,也许我还会回来。”

林路:带着波拉片从野外归来的肯尼迪
肯尼迪作品

  在结束了波拉的实践之后,肯尼迪开始了另一种摄影方式,使用玛米亚6中画幅相机展现更宏大的美国景观,表达眼前更为辽阔的地平线。如今住在布鲁克林的肯尼迪,尽管还是不断在外出冒险,但是毕竟常常回家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简陋的家,堆放着他大量的作品和书,包括放在冰箱里的大量没有用完的波拉片,或许哪一天还会重新拿起波拉SX-70相机。他说:“不用急,到了最终寿终正寝的那一天,价值就显现出来了。没有什么会永恒,什么也难以假设。”而且,对于他来说:“生活在纽约对我来说是很艰难的事情,四周都是混凝土和人,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被丛林所吸引,回到我出生长大的环境中。”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