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2010平遥摄影节回顾】平遥十年 一切如常

0 2012-09-20 10:50:25   蜂鸟网   作者:王江   责编: [原创]

     编者按:下文是小编我于2010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十周年之后草就的一篇观后感。现在,在2012年第12届平遥摄影节闭幕之际重新翻出来看,可以对比下在这两年里平遥呈现给我们大家什么样的一个变化。

   2010年9月18日至21日,笔者赶赴平遥国际摄影十周年大展现场,同平遥熙熙攘攘的摄影背包客一起,参观了这个时间早规模大同时又充满争议的摄影节。几天的观展下来,有惊喜有失望,个人归纳为以下四个关键词,算是对这几天平遥心情的一个总结:

【2012平遥摄影节回顾】平遥十年 一切如常
  人头攒动的大展开幕式

  平遥情绪之—— 失望

  在平遥摄影节期间满大街跑的是机动三轮车,每次5-8块的价格如果一天跑下来也是不小的一笔开销,朋友告诉我有次他下车掏钱正准备走人,车主幽幽的问了一句“摄影节明年不办了是吗?”。听朋友这么说我倒不是太吃惊,因为同样的问题我从客栈房东和饭馆老板的嘴里也听到过。今年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十周年,从“十全十美”、“十年磨剑”这些成语可见国人对于“十”寄予了特殊的含义,在本应极度出彩的十年大展期间,我不知道为何在坊间会有这样的流言。流言就因为没有事实根据才被称作是流言,但是我想很多人对平遥的失望情绪才是流言四起的温床。

【2012平遥摄影节回顾】平遥十年 一切如常
  台上领导慷慨激昂的发言,台下影友的心思全都在这位老汉身上了,这也是一种怪像吧

  “平遥到底要怎么样?”问我这话的是来自意大利的Mauro。他给人感觉是一位隐居的高人,在意大利拿过生物学博士学位的他五年前和来自武汉的黄女士相遇在平遥,两人迅速相恋并且爱屋及乌的爱上了平遥,他们说那时的平遥古朴安静,完全符合他们对于世外桃源掉的想象,他俩一致决定定居下来,并且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服装店。很小的时候就从祖父手里接过一台徕卡M3的Mauro一直是个摄影爱好者,十年前就来过平遥的他一开始还不相信这个地方能办摄影节,因为他觉得这里古朴的民风和摄影节基本扯不上关系,后来当他眼见平遥摄影节一天天的壮大,街上挎着各种长枪短炮的人一天天的增多,他变得满心欢喜起来,“发明这个摄影节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这样夸张的告诉我,在几年前如织的摄影人群和摄影展览不仅满足了他的摄影癖,更给他们经营的小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可是最近两年开始情况有了改变,平遥古城的交通、管理、饮食甚至民居里的下水道都成了困扰他们的问题,与他同样像候鸟一样每年飞来平遥的外国人经常凑在一起抱怨平遥的不是,最让Mauro两口子头疼的是摄影节年年都有,但是参观的人却锐减了,随着一起锐减的当然还有他们的生意,“这两年的营业额连过去的1/3都没有了”黄女士说这话的口气听起来有深深的无奈。

  平遥感觉之 ——头晕

  Mauro总归说还是来平遥的生意人,在和他聊天中我多次把话题引导向摄影节本身,总体上讲他对于摄影节还是喜欢的,虽然他在对于土仓展区(土仓展区都是以海外的展览为主)以外的展览看得不是很明白,但是仍然觉得摄影节下了大力气呈现出的展览是十分精彩的,他唯一不解的是这么多的展览为何来看的人越来越少呢?

【2012平遥摄影节回顾】平遥十年 一切如常
看这密密麻麻的海报,没有不头晕的

  身为媒体工作人员的我们,肯定不能只看土仓馆,每年的平遥摄影节都把展览场分布在于县衙、文庙、清虚观、城隍庙、二郎庙、棉织厂、柴油机厂、土仓、二针厂等9大展场,其中柴油机厂、棉织厂展区主要为国内摄影师展览,二针厂为院校学生展览,而土仓展区则雷打不动的为海外展览。进驻平遥以后首先会在大街小巷看到各式各样的摄影节海报,越向展区靠近,海报的密度就越大,据说年年有不同的展览团体因为争抢位置贴海报而引发“战斗”的。据介绍,本次平遥十年大展一共有来自38个国家的1800多位摄影师参展,每当你看到摄影节的日程安排,或者走进贴有数不清的指引标示的展场时,你会觉得由于内耳前庭功能紊乱导致对空间的定位能力的丧失,简单点说就是“头晕”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即使走马观花地把所有的展览全都看一遍也是一种挑战。

  也许是出于操作上的考虑,也许是为了在有限的展场之中呈现尽可能多的作品,平遥摄影节一直是以联展为主的,这有点像对策展人的命题作文——在一个主题下以多位摄影师的作品来回应这个主题,比如说批评家鲍昆策划的以“囧”为标题的展览中汇集了39位青年中外摄影师的作品,可以说标题字数和参展人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直以来被人称为“摄影庙会”的平遥摄影节最主要特点的就是杂,这种联展形式是否是国际摄影节的通用形式我没有调查无权发言,来参观平遥摄影展,你可以想象成为批阅作业的老师,同样的一份“课堂作业”各位不同的策展人完成的情况参差不齐,其中好的例子有法国人多米尼克·夏莱,他交上的作业是“共生(Connivnce)”在他的展览中你可以看到双胞胎、母与子甚至性别模糊地带彷徨的孩子如何相吸又相斥的共生关系。夏莱说,他得到这个主题以后也觉得很有挑战性,他用了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从八十多位摄影师中挑选了十八位组成了这个展览。我开玩笑的说如果我是老师会对他的“Homework(家庭作业)”打上“A+” ,他听后哈哈大笑。同样可以打上“A+”的还有来自俄罗斯策展人伊琳娜·契梅瑞娃的“东西方的召唤(East calls West)”她集中挑选了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俄罗斯摄影师来组织展览,把蓝眼睛看到的东方文化在平遥古城展出带给我们一种亲切感。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巴西用展览“然之巴西(A Certain Brazil)”向我们展示了巴西的另一面,在采访中,曾为巴西文化部工作三十多年的策展人安吉拉•玛吉赫斯说,她希望人们抛开对巴西摄影阳光海滩、桑巴舞蹈、华丽足球等固有概念,她要用这个展览让人知道巴西摄影人那种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以上是所有联展中一致口碑不错的展览,有更多的联展因为策划的思路、呈现的方式等原因没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参与其中的摄影师更是惨遭埋没,也许换用其他的方式这些独立的摄影师会有不一样的闪光点,可惜在平遥这种被迫蜻蜓点水的观展方式下让他们显得黯淡无光。

【2012平遥摄影节回顾】平遥十年 一切如常
平遥展览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方向的博士蔡萌把在平遥看展览称为“淘展览” ,这个“淘”字真是非常贴切于这个“摄影庙会”一般的平遥摄影节。如果你是习惯逛专卖店的人,参加庙会真算得上是一种挑战,对于期望在平遥得到奉若上宾贴身服务的人,上海人恐怕会说你“拎不清”,北京的爷们也许会更泼皮无赖的来一句“晕着吧您呐!” 

 

  平遥态度之——淡定

  虽然已经第三次参加平遥摄影节了,但是我确实头晕。不知今年有多少人在“十周年”的感召下,带着猜想带着期待乐颠颠的来到了平遥。抵达现场的第一天,我首先注意到了展场的翻修、道路的平整还有新建的厕所。这时脑子里突然跳出顾长卫的《立春》中王彩玲用浓重的内蒙口音说的第一句话“立春一过,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即刻改写一下“十年一来,还没看到什么展览,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可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个人感觉“风”还是没有什么不一样。同样鱼龙混杂的展览、同样摸不着头脑的安排、同样不尽如人意的食宿接待(先不说多数媒体就不提供接待,有些被接待的嘉宾也是抱怨连连)。事后我冷静想一下可能成也这“十年”败也这“十年”,也许多数参加的人都对平遥在十年这个节骨眼上从灰姑娘变公主寄予了太高的期待,可是观展下来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平遥十年,一切如常。如果抛开“十年磨一剑”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今年的平遥摄影节只不过是往年平遥风格的延续。我们不如用更加淡定的心态来看这次的平遥摄影大展。

【2012平遥摄影节回顾】平遥十年 一切如常
  平遥展览现场

  作为中国最大最早的摄影节之一,平遥摄影节也很难脱开中国摄影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标准模式,试想目前国内的几大摄影节有哪个不是和政府行为捆绑在一起,地方官员加策划者共同为摄影节规划了一个地方经济腾飞加上摄影文化传播的双赢蓝图。这个初衷是好的,可是在现实操作起来,地方政策与摄影文化之间却总是难以平衡,一个摄影节总策展人对摄影的认识与理解直接决定摄影节的品质是否靠近摄影本身,如果地方官员只重视场面的宏大、参展人数的多少、海外嘉宾的数量这些面子工程,那在角落里默默舔伤口的就只有中国摄影文化了。

【2012平遥摄影节回顾】平遥十年 一切如常
  平遥展览现场

  从平遥回来以后跟摄影师朋友在QQ上聊起摄影节,他说“我怎么就那么讨厌政绩文化工程”。他也许有失偏颇,但是国内的摄影节(不仅仅是平遥)似乎确实已经形成了一种是不是可以时髦地称为“亚摄影文化圈”的怪东西,从大环境到某些个体摄影师都把摄影节当做一种可以从中牟利的载体,他们的共同点是拿摄影说事但是又不是真的重视摄影。从大环境上说各种各样相差甚远的摄影风格毫无章法的在同一摄影节上“冒泡” ,就像宋丹丹在春晚小品中的夸张台词“那家伙,那场面是相当的大啊” ;从个体上来说有些参展摄影师的作品粗糙的制作、简单的悬挂,回去以后在简历上立刻填上“某某年参加某某某某摄影节”这样“光辉”的一笔。

  总之,摄影节的种种怪象,忙得人不累,看得人也累了。

 

  平遥思考之——观望

  平遥十年了,但是一切如常。中国摄影界对平遥摄影节的态度好像一对经常拌嘴的夫妻一样,吵归吵,闹归闹,但是生活中还真习惯身边有这么个能吵嘴的人了。每年对平遥的骂声层出不穷,但是就因为人们太在乎它了,才会如此的上心。摄影节办到这个份上已经是“被存在”了,因为虽然沽名钓誉者客观存在,但是更多的还是虔诚的摄影教徒真心的希望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开启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摄影节总归是要办的。面对种种对平遥摄影节还要不要办下去的质疑,我宁可选择观望。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经在骂声中这样飘摇的走过了十年,就像一座大厦一样,我们总不能以农民革命的精神把它推倒了重建吧,且不说这样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这样重复的建设如果最后还是同样的结果岂不是循环的浪费。

【2012平遥摄影节回顾】平遥十年 一切如常
  平遥十年大展庆典及颁奖仪式现场

 

【2012平遥摄影节回顾】平遥十年 一切如常
庆典仪式上的保安形成有趣的剪影

  其实包括平遥摄影节在内的种种摄影节怪象并不是从天而降的,时代的背景、文化的大环境让中国社会与摄影圈共同导演了这场大戏,它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是我们对待摄影文化的真正态度,抱怨、指责、戏谑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理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放开视野去了解先进的摄影文化才能让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把中国每一个摄影节都打造成在国际上有话语权的文化品牌。

【2012平遥摄影节回顾】平遥十年 一切如常
一位摄影师正在拍下平遥古城里的民俗表演

  我注意到在这次平遥摄影节上有一个新的倾向就是“80后”甚至“90后”摄影家大举抢滩登陆,笼络这批新生代摄影师及其观众可以让摄影节变得年轻化,希望这批新鲜血液的加入会让平遥摄影节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