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罗伯特-弗兰克来到中国

0 2012-11-09 06:22:00   蜂鸟网   作者:王轶庶   责编: [转载]

  布列松、弗兰克,当代摄影界的两座巅峰。前者已辞世3年,而83岁的弗兰克近日第一次来到中国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罗伯特-弗兰克来到中国
弗兰克说,现在自己最重要的事是与妻子琼·利夫在一起继续生活 王轶庶/图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罗伯特-弗兰克来到中国
新奥尔良的电车,显示了黑人白人分区乘车的情景,该图片曾作为《美国人》首版的封面  图片由弗兰克提供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罗伯特-弗兰克来到中国
    “罗伯特·弗兰克,瑞士人,谦逊,友善,带着可以单手举起按快门拍快照的小相机,一边吟咏着美国感伤的诗句一边把美国摄入胶卷,堪与这个世界的悲剧诗人们并驾齐驱。”这是弗兰克的好友,“跨掉的一代”标志性作家凯鲁亚克为《美国人》所作序言的最后一段。一般看法认为,弗兰克接受了“跨掉的一代”的启发,而事实上是双方各有感悟,殊途而同归  图片由弗兰克提供



  真正的大佬出场总是相似的,观者要么是屏气凝神,要么是掌声雷动。平遥在搞摄影节,是个热闹地儿,所以弗兰克亮相时是后一种场面。

  2007年9月,83岁的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第一次来到中国,挤在人群中,明显带着局促、不安。这样的场面对他太陌生了,他和夫人已在加拿大新斯科省的MABOU小岛独自居住了30年。



  10年后才获认可

  罗伯特·弗兰克是无可争议的仍在世的、最重要的摄影大师。即使是在法国著名摄影家、现代新闻摄影的奠基者之一的卡蒂埃·布列松去世之前,“第一”、“领导者”、“伟大”、“划时代”、“革命性”……这样形容弗兰克的词句就出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机构总结20世纪摄影史的书面语言中。欧美国家几次评选摄影史最重要的、对摄影家影响最大的画册,弗兰克的巨著《美国人》几乎总是名列榜首,这本书被誉为“现代摄影的圣经”。承认受过弗兰克影响的摄影家名单可以排出长长一串,李佛瑞兰德、戴安·阿勃丝、汤尼雷·琼斯、温诺格兰特、埃格斯温顿、马丁·帕尔,这些摄影家有的已经作古,还在世的有些也已被认为是大师级人物。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罗伯特-弗兰克来到中国
罗伯特-弗兰克作品



  弗兰克在平遥下午的阳光下,慈眉善目,戴着太阳帽穿着短风衣,更像是刚钓完鱼回来的住家老头。他32岁那年拍摄、1958年出版的《美国人》,是他出版的第一本画册,这本画册改变了世界摄影的方向。

  1947年,他离开祖国瑞士来到美国,靠着为时尚杂志和报纸拍摄照片糊口,1955年成为第一个受古根海姆基金资助的欧洲摄影家。得到了3000美金的弗兰克开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老爷车,带着老婆孩子,两次环绕美国,拍摄了687个胶卷,并最终挑选出83张,由他本人编排、设计画册。但美国的出版机构对他这些看似模糊、散乱、毫无章法的照片没有任何兴趣,起初他甚至致信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为其写序,最终还是在1958年由他在法国的朋友帮忙率先出版了法国版,由好友、垮掉一代作家凯鲁亚克作序。次年在美国出版。画册不光在商业方面遭受冷遇,只卖出了600本,还得到更多的批评、咒骂。美国的影评人、学者愤怒地说:“这不是我们的美国,如果这就是美国,就应该把美国夷为平地推倒重建。”美国《大众摄影》说:“这是当下最令人厌恶的一本画册。”

  拍完美国人,弗兰克改行拍电影去了。综观弗兰克的一生,几乎所有的决定都与人们的期望完全相反。默默无名时他的照片没有任何向当时时髦手法学习的痕迹,出名后即改行投入全新的领域。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罗伯特-弗兰克来到中国
罗伯特-弗兰克作品


  画册拍摄时的1950年代,适逢美国战后腾飞,冷战正酣,麦卡锡主义当道。画册发表10年后,196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泥潭,美国人逐渐意识到当年让他们愤怒的这本画册的重要性。弗兰克受到整整一代画家、摄影家、电影人、作家的热情称颂。

  “我现在一拍照就有美术馆、画廊的人围上来,说这家伙的照片好,搞得我一点兴趣也没有,对我而言那不过是存在银行里的钞票。”就在他声名如日中天时,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开纽约搬到加拿大新斯科省的MABOU小岛,在海边自己建房,过起了隐居生活。当摄影作为艺术品在市场上炙手可热时,他将全部原始照片、底片捐赠给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并宣布不再制作那些照片。他说过,我要尽我的一切努力,不把自己和某一张照片联系在一起。他曾撕毁、破坏自己的照片。有一张照片,显示了他用钉子把一叠照片从正中钉穿,用铁丝捆扎。



  争议《美国人》

  即使在50年后的今天,有相当视觉经验的人第一次看《美国人》时仍可能感到迷惑。这本被称为打破了当时摄影所有法则的摄影集,乍一翻阅下平淡无奇,没有时下照片所强调的强烈的冲击力,不少照片对焦模糊。但本书更像一本奇书,如果肯带着耐心和诚意不断翻阅,也许会发现这是一个由直觉和感性以及深刻的洞察力建造的复杂的视觉世界。

  83张照片,拍了政客、情侣、军人、黑人、白人、明星、服务员、老人、少年、学生……几乎涉及到美国人衣食住行的每个方面,但是每一张照片探讨的主题又极为棘手。随着翻阅,观者的焦虑会一步步加深,83张照片言说着1950年代美国人内心深处的不痛快。它呈现了深植人心的暴力与种族主义,日趋腐朽麻木的思想,美国人生活、工作、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大同小异。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罗伯特-弗兰克来到中国
罗伯特-弗兰克作品



  《美国人》描绘了代表爱国主义的标志透明而没有意义;公众庆典是如此空洞;宗教已搀杂商业元素;政客们,好一点的看上去或是愚蠢或是高高在上,差一点的不是自大狂就是腐败分子。

  看了《美国人》,你会觉得一个货架上摆满商品的国家其实并不允许有真正自由的选择、表达和思想。会觉得美国看上去到处是醉人的笑容,似乎每个国民都乐观向上,但事实上毫无乐趣、沉闷无比。

  进一步细看,全书83张照片还分为若干小组,每一小组照片要么是用标志性图案联系,要么是用人物肢体动作联系,评论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本书每一张图片的位置和排序没有偶然。”然而弗兰克本人没有在书中给出任何提示,样书中4个以国旗为章节的提示也在出版前拿掉。“不能什么都告诉读者,他必须自己学会去看。”弗兰克说。

  在古根海姆奖金的申请书上,弗兰克这样解释他的主题:“‘拍摄美国’是一个大框架——照字面意义读的话,这个短语听起来挺荒诞。”但他进一步澄清了他的想法:“我脑中的构思是观察、记录一个自自然然的美国人在美国所看到的在这里萌芽、从这里扩散到其他地方的美国文明……所有地方都有的景象很容易找到,但不容易挑选也不容易阐释。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份小小的清单:夜晚的小镇,一个停车场,一家超市,一条公路,一个男人有三辆车另一个男人却什么都没有。”


 


  弗兰克与布列松

  提到弗兰克就免不了提及布列松,二人是公认的摄影世界的两座巅峰,弗兰克仅以一本《美国人》就与拍摄了一生的布列松分庭抗礼,自然也总是被人拿出来与布列松比较。

  “你会发现布列松除了构图、光线,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一点感受也没有。”弗兰克在1970年代如此批评布列松。

  在今年7月的一个访谈中,弗兰克更是明确表示:“我只是认为我的瞬间比布列松或其他人的更好。对照片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构图和完美布光,而是摄影家对他所见到的人和事物的感受。”

  中国摄影家李振盛曾与两位大师分别会晤,“从摄影上我相对喜欢布列松,但与弗兰克接触后我更喜欢他的为人,布列松有一种让人紧张的威严,弗兰克则是亲切的老人。”著名的国际图片社——联系图片社总裁普雷基对李振盛说,当代两个最重要的大师都喜欢你的作品,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罗伯特-弗兰克来到中国
罗伯特-弗兰克作品


  普雷基之所以用了“罕见”这个词,原因在于,弗兰克与布列松是如此不同。我曾见过弗兰克与布列松的合影,弗兰克笑呵呵地揽着布列松的臂膀,布列松却绷着脸,身体拘谨。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一文对摄影规范有了严格的界定,老头一手创立的马格南图片社成了实践他的理念的课堂,弟子们摄影包里器材如何摆放都要接受他的安排。

  而弗兰克则是开放性的、感性的。“你什么都可以拍了”,“我总是向外看,其实是为了向里看,我试着去讲述真实,但真实可能并不存在”,“我希望别人看我的照片像读一行诗一样,会忍不住再读一遍”。

  布列松的弟子们多半成为马格南图片社的骨干或纪实摄影的杰出人物,受弗兰克影响大的人则更多走向艺术。当代摄影在1960年代发生的巨大转变,评论界一致认为《美国人》是肇使主因:“《美国人》是当代摄影的一座主要桥梁,由此完成了从传统纪实摄影到个人化摄影的过渡。”
 


  缘何来到中国

  弗兰克能在耄耋之年与夫人来到中国,李振盛是关键因素。弗兰克在2006年读罢李振盛《红色新闻兵》画册后,便要求见见作者,这本书激起了他对中国的好奇之心,在见面中他对李振盛的个人情况、生活经历相当感兴趣。弗兰克尤其喜欢李振盛在“文革”时期的各种自拍照,并劝其另行结集出版。弗兰克同时表达了希望能和李振盛联合办展的愿望,这个愿望在普雷基和平遥摄影节艺委会主任王悦的撮合下得以实现。

  弗兰克在美国便要求,如果到中国,一定要去哈尔滨,即李振盛“文革”作品的出处。

  9月16日,弗兰克与夫人琼·利夫抵达北京,随身只带了两个很小的包,装着数本明年才上市的《美国人》50周年纪念版。在北京逗留的一天中,除去了故宫外,整个下午都泡在北京动物园。第二天去太原的航班,因为东航班机的延误,原定晚9点15分起飞的飞机一再延迟,凌晨2点弗兰克夫妇被拉到顺义某宾馆,5点钟又被电话叫醒赶早7点的飞机,其间无任何餐饮供应,这让中方接待人员尴尬不已。

  “中国很大,很大,真的很大。”弗兰克在平遥谈及对中国的印象时说,“我从小国瑞士来到大国美国,现在到了一个更大的国家。”一向抗拒媒体、讨厌繁文缛节的他也不时有个性之举,一堆拿着小本、杂志索要签名的手伸过来,他说只在他的画册上签名。

  弗兰克随身带着一个LOMO相机,一种更受城镇青年喜欢的不计成像质量的相机。在展场他看到一个容貌姣好的女青年便伸手拍摄,还执意推开人群中挡住镜头的手。展场门口一个长凳上坐着三个身体敦实的中年妇女,大师也举起相机。对于熟悉弗兰克作品的人来说,这些情境让人心领神会。在举起相机的刹那,在人群干扰少的时候,弗兰克笑意盈盈的脸会突然收起,目光凌厉,一如他年青时的样子。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罗伯特-弗兰克来到中国
罗伯特-弗兰克作品



  在随后的大师见面会上,弗兰克拖延了很久才亮相,面对黑压压的镜头,他索性抱住了头:“我从没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过话。”他问在场的人,我想知道你们为什么摄影。一个手持昂贵器材的人起身回答说:“我有一个2000人的企业,但摄影让我感到愉快。”弗兰克摆了摆手回答说:“我当时就是不想按照父亲的安排经商才去做了摄影。我希望你们能坚持走下去,拍出非商业的作品来。”弗兰克妻子琼·利夫说:“我常常惊讶于弗兰克在各个国家受到的这种极大的尊敬,我想这尊敬来自于他的诚实。诚实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也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感谢卢恒、安欣的翻译)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