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书屋 电影 > 正文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新书近日出版

0 2012-11-22 05:51:00   蜂鸟网   作者: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责编: [专稿]

  作者: (法)马克·吕布 著 王文佳 译

  定价: 398.00 元(全5册)

  尺寸: 187x200 mm 16开

  字数: 300千字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 978-7-80501-499-9

  分类: 摄影集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新书近日出版
立体书影

本文图片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提供

     相关阅读:  大师的回忆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序言



  内容简介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是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第一次被正式引进在中国大陆出版,限印5000套。本书大部分图片均是在国内首次公开亮相,是影像匮乏的五十年代东方世界珍贵的记忆。

  作为极受推崇的玛格南图片社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曾两次获得新闻摄影最高荣誉之一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大奖,他的作品多以真实、朴质又平实的画面展现了东方的各个层面,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上一个世纪的时代缩影。

  为了更好的还原黑白胶片影像,此次印制特选德国象牙双胶纸配以6色印刷工艺,其精密丰富的影调和层次,雅致细腻的纸张质感,将带给读者最为舒适的阅读体验。同时由法国Éditions Xavier Barral出版社全程监制印刷,由于成本高昂,全球合印操作程序复杂,再版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本书堪称是一部极具收藏价值的图片圣经。
 

 


  一部真正的东方视觉笔记

  1955年的春天,著名的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驾驶着从他的好友乔治•罗杰(George Rodger,著名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发起人之一)那里买来的二手路虎,从印度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出发了。马克脑海中回忆着父亲的旅行日记,他渴望离开法国熟悉的一切,到陌生的环境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他希望可以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中东和亚洲。

  马克•吕布第一站来到了伊斯坦布尔,随后穿过了卡帕多西亚和安纳托利亚的田园风光,经过波斯到达阿富汗,在阿富汗他的足迹甚至扩展到危险的种族地区。马克•吕布于1956年又回到印度,并花了一年时间行走于这个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他从加尔各答到德里东部的大吉岭、西部的拉贾斯坦邦,再到南部的孟买和北部尼泊尔的瓦拉纳西,最后从尼泊尔进入中国,那时候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外国人可以获得中国的签证。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新书近日出版
图书内文马克·吕布作品



  这是马克•吕布第一次来到中国,也正是这次中国之行成就了马克•吕布与中国一生的情缘。到目前为止他曾先后22 次来到中国。在马克·吕布的镜头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东方式的优美与和谐。虽然他也拍摄名人,但马克更多地将镜头锁定在普通百姓身上,例如1957年,马克·吕布被安排去参观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遗憾的是,与官方的意愿相反,他的镜头没有记录下大桥的英姿却对准了桥下破败的帆船。在宏伟的国家工程与民生的凄凉困苦之间,他更倾向于后者,这种对于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构成了马克•吕布作品的重要主题。马克•吕布的作品已经成为纪实摄影的一个标杆,他就像一面镜子,让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摄影理念。

  1958年,马克最终在日本结束了他这次伟大的旅行,同时他也将数以千计的照片带回了法国。《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这5卷图册珍藏了马克3年间旅行的足迹,记录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全篇以真实、朴质的画面不加修饰地定格了东方之美,可谓是一部真正的东方视觉笔记。
 


  杰出摄影家马克•吕布全情奉献

  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作为纪实摄影的一个标杆,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推荐到中国,他对于中国纪实摄影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而今,《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首次被正式引进在中国大陆出版,以系列的形式记录了自1955年至1958年间马克行走于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泊尔、中国以及日本等国的旅行见闻。《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东方视觉笔记,在这次漫长而意义非凡的旅行中,他将镜头对准了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步履,以真实、朴质又平实的画面展现了东方世界的各个层面,不加修饰地定格了东方之美。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新书近日出版
图书内文马克·吕布作品



  作为倍受推崇的玛格南图片社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始终坚持以局外人的立场,独立的观察方式,冷静又富于艺术感受的人文视角捕捉直觉性的瞬间。曾经是工程师的他对线条保有执着的痴迷,这让他的作品除了具有细腻的美感之外还拥有更加精妙的构图和充满诗意的节奏感。同时这名安静的摄影师也是一个自由的行者,他用脚步丈量世界的维度。马克•吕布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他不断的探访这个和他家乡有着天壤之别的地方,并用善意的好奇心和纯粹的热爱去记录这些悄然发生又转瞬即逝的影像,这让保存在胶片上的往事也成为了历史唯一的真实表述。当流连于这些黑白记忆时,现实与过去将交叠出现,这便是时间的情怀,也是隐藏在变化背后的、存在着的历史脉络,比历史本身还要古老的文明所蕴含的永恒。
 


  会呼吸的纸张满足最苛刻的皮肤欲望

  此次印刷由法国Éditions Xavier Barral出版社进行全程监制,十余种版本全球同步印刷。特选德国象牙双胶纸,高精度锁线圆脊精装,封面采用环保荷兰丝光棉包布,配以高强度4mm荷兰板精制书匣,所有工艺均代表着目前欧洲最高的书籍装帧水平。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新书近日出版
图书内文马克·吕布作品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新书近日出版
图书内文马克·吕布作品



  尤为难得的是,为了能够精确的还原这些珍贵图片细节,让读者真切地领略到胶片时代浓郁的文艺气息,重拾时代转呈凝重内敛的往日记忆,此次《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的印制特选了“会呼吸”的德制象牙双胶纸,配以更加精密的6色印刷工艺,是纸张对胶片影像的最极致还原,无论图片质感还是影像层次均达到了目前世界印刷的最高水平,让每一次翻阅都充满期待和享受,足以满足最苛刻的感官欲望。同时这也给传统阅读方式带来了无可比拟的真实感和存在感,是读书时代的伟大回归。
 


  编辑推荐

  从机械到艺术

  ____《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


  马克·吕布的作品是可以让摄影爱好者,从理想的机械冲动,到感性的艺术领悟。“他最开始为一家公司进行拍摄,不久便发现,即便和一同工作的摄影师也无法沟通,大家日常谈论的都是相关器材和技术的话题,而他对此毫无兴趣。” 他的作品讲究的不是摄影器材的使用上,而是对周围细节的感动。记录着每一个真实的点滴画面。他一直关注的是摄影传达的情感,而非器械式的作业。如果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摄影师,不如说他是一个用摄影记录人生情感的艺术家更为贴切。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这套书,内容表现的是50年代的东方,从细微处扩展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让那个年代的人有了浓浓的温暖回忆,让非那个年代的人走进那个时代,体会当时社会带给人们的酸甜苦辣。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新书近日出版
图书内文马克·吕布作品


  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上也是非常贴合内容,把作品的情感,更好的传达给读者。封面的设计,从颜色和图案的选择,都却别于其他摄影类图书,这次不选用摄影作品做封面,也是对马克·吕布在摄影界地位的一种肯定。颜色和字体也相当复古和简洁、大气。内文用纸的选择,突破的以往摄影类图书的光面用纸。显得更加有文化,有内涵,有故事。《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就是一个承载着故事的艺术品。感动着我们。

  不是只有靠好的机器就能拍出好的作品,单纯的纠结于技术过于理性化,机械化。摄影也讲究内涵,它也是艺术人生的一种表达。再每一张画面产生的时候用心的感悟很重要,这就是摄影的艺术化。想要重新认识摄影的魅力么,那么请跟随《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一起走进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年代,用他记录的摄影画面,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的感动。
 


  作者简介

  作为倍受推崇的玛格南图片社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曾两次获得新闻摄影最高荣誉之一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大奖,他的作品多以真实、朴质又平实的画面展现了东方的各个层面,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上一个世纪的时代缩影。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作为纪实摄影的一个标杆,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推荐到中国,他对于中国纪实摄影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新书近日出版
马克·吕布



  马克•吕布始终坚持以局外人的立场,独立的观察方式,冷静又富于艺术感受的人文视角捕捉直觉性的瞬间。曾经是工程师的他对线条保有执着的痴迷,这让他的作品除了具有细腻的美感之外还拥有更加精妙的构图和充满诗意的节奏感。同时这名安静的摄影师也是一个自由的行者,他用脚步丈量世界的维度。马克•吕布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他不断的探访这个和他家乡有着天壤之别的地方,并用善意的好奇心和纯粹的热爱去记录这些悄然发生又转瞬即逝的影像,这让保存在胶片上的往事也成为了历史唯一的真实表述。当流连于这些黑白记忆时,现实与过去将交叠出现,这便是时间的情怀,也是隐藏在变化背后的、存在着的历史脉络,比历史本身还要古老的文明所蕴含的永恒。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新书近日出版
图书内文马克·吕布作品



  马克·吕布(Marc Riboud),法国著名摄影师。1923年6月24日出生于法国里昂。马克以其对东方世界的广泛报道而广为人知。在他14岁时,他用父亲给他的柯达Vest-Pocket相机完成了第一次摄影经历并在巴黎展览,从此马克·吕布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1945年),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以反抗法西斯的统治。战后,马克· 吕布进入里昂的中央学院(Ecsle Centrale) 学习机械并于1948年毕业成为一名工程师。直到1951年,在一次历时3个月的纽约之旅中,他看到了当地博物馆里的摄影作品现状后决定放弃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摄影中。最初他搬迁至巴黎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随后结识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并加入由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等人创建的玛格南图片社。

  他发表的第一张照片是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Eiffel Tower Painter),拍摄于1953年的巴黎。这张著名的照片描绘了一位正在粉刷埃菲尔铁塔的工人,他的造型就像是栖息于塔间的舞者,巴黎城在照片背景中若隐若现。
 


  媒体评论

  马克·吕布,伟大的旅行家

  作者:阿尼克·高让 (《世界报》记者)

  他是个自由的人。他是个激情洋溢的人。他是个伟大的旅行家,对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心。

  他是个自由的人。因为他懂得如何在世界的道路上流浪,但却从不会在历史的曲折中迷路。因为他酷爱冒险,喜欢幻想,追寻无法预知的事物,但却与重大事件保持着距离,自由的评判着众多的思想争斗,在各种意识形态面前维持独立。这个以图像为生的人总与文化为伍,摄影包中总放着几本书。而在他的办公桌上,触手可及之处总有几本精彩的语录。

  他是个自由的人。他热爱生活,也喜欢拍摄生活。他不追求特效,不刻意导演。当有人要求他对自己的某张照片作出评价时,他会犹豫,显得害羞和为难。他那长长的手指会抚向照片,指出那些线条,划出一条弧线,流连在某处细节上。是啊,此处无声胜有声。此时的语言只能是笨拙的。只有目光的导向才是清晰。

  “我对于世界的美丽一直都比对于暴力和丑恶更为敏感。在我的镜头中寻找韵脚和节奏是一种莫大的乐趣。我的照片能够体现出不同原因的激情。我不遗憾。如果我们不梦想着改变生活,那么它会变得如何忧伤啊!”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新书近日出版
图书内文马克·吕布作品


  看,有许多方式。我喜欢用我自己的方式去看。对我而言,观察和拍摄街上的一个场景或是雾中的一道风景有点类似听音乐。这能够帮助我活下去。五十年以来,我是否改变了看的方式?我认为没有。人是很难改变的。我以同样的方式拍摄着不同的事物。当人们问我哪一张是我最得意的照片时,我回答道:我希望明天能把它拍出来,我也会努力改变看的方式。然而总是徒劳。我真羡慕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年轻摄影师。

  对我来说,摄影不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而是一个视觉的行为。眼睛是用来看,而不是用来思考的。我喜欢沃克-埃文斯给与摄影师的定义:一个快乐的追求享乐的人,因为眼睛掌控的是感官,而不是想法。我所找寻的恰恰存在于生活当中,存在于现实当中。纯粹的创作,我并不太相信它的存在。

  我的渴望,就是尽可能强烈的拍摄最强烈的生活。这对我来说已经像追求自由的念头一样,成为一个癖好,一种病毒。而如果生活的味道变淡,那么照片也会褪色,因为摄影,本来就是在1/125秒之间品味生活。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