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书屋 电影 > 正文

解读伯汀斯基:阐释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0 2013-01-05 05:45:00   蜂鸟网   作者:郑幼幼   责编: [专稿]

  看完米奇·爱泼斯坦的作品再来看爱德华·伯汀斯基的作品,就能发现两人之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也能对主题的处理有一些启发。两人都处理宏大的主题,爱泼斯坦对图片的结构力非常强,他的主题拍摄往往从一本画册的结构要求出发,注意图片编辑对主题的陈述力,在主题呈现上更显出一个电影导演般的良好驾驭力,在影像的整体结构上体现了犹如电影、文学、音乐作品般浑然一体的结构,“美国三部曲”在他手里成为一部恢宏的视觉史诗。在系列图片中,一般情况下应该达到整体的力量大于单幅的力量,否则系列本身尚未发挥特有的优势。这恐怕也是2011年爱泼斯坦因“美国能量”获皮克泰 (Prix Pictet) 国际摄影奖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入选的摄影师相比,米奇·爱泼斯坦在讲述相关主题的有力性、摄影图片与陈述力的一致性方面确实有出类拨萃的表现。与爱泼斯坦尤其擅长对系列的结构能力有所不同,伯汀斯基对主题的挖掘能力让他的单幅影像震撼人心,这一点甚至使系列因为单体太夺目反而隐至幕后。

解读伯汀斯基:阐释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摄影的智慧》系列专题之2



  这就是我要拍的:人类工业在地球上逐渐积累所留下的景观

  80年代早期,伯汀斯基被假期中看到的一幅超现实主义景象深深打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Frackville,高速公路旁是山一般的黑色煤渣堆,白桦树与绿色的湖水则位于远处。这不是地球自有的场景。伯汀斯基将它们拍摄下来,此后的一年内,他反复看这组照片,逐渐意识到他应该去拍摄什么:是人类工业在地球上逐渐积累所留下的景观。从80年代以后,伯汀斯基的作品都在表现人类工业积累最终形成的结果,他的图像一直讲述人类和自然,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解读伯汀斯基:阐释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宝钢 #8, 上海, 2005, 选自“中国·老工业”系列

 

  这样的故事从2000年左右开始有了进一步进展,伯汀斯基开始关注工业发展的过程。2002年,他拍摄了加拿大的汉密尔顿的一个巨大的废弃计算机垃圾堆,两年后他发现这个垃圾堆被运到中国做工业回收了。伯汀斯基于是来到中国深入追踪他的主题。从2002年起,他一共到过中国5次,去过三峡大坝、香港、厦门、上海等地。伯汀斯基说,“印象最深的是三峡大坝,这个工程让我震惊,它是人类正在进行的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工程。除了建设工地,那里的拆迁场面也让人惊讶。我拍摄了一组对比照片,前一幅是繁华的小镇,两周之后,变成废墟;另一幅是正在拆迁的小镇,两侧的废墟中间仍然保留着一块菜地。在厦门,灿坤企业的规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几万工人在一间厂房里工作,这种景象我从未见过。香港的楼群密度和上海的城市改造工程都让人吃惊。”

  中国在近20几年的发展步伐快得惊人,是作为发达国家的后方制造工厂得以迅速成长的,中国把这看成是机遇,但同时它更是一种巨大的牺牲。人类的每一次创造,它的背面总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场破坏。中国为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是历史的重演——当初它们发生在莱茵河畔,而今发生在长江、黄河流域。柏汀斯基既非美化工业,也不想责备它。他只是呈现现状,通过展现这个地方和这些图片,让我们明白这是另一种风景,是不同的风景。
 


  让研究把我带到那个拍摄地,把该拍摄地转换为一幅能概括我心目中已有理念的影像

  伯汀斯基拍了很多专题,这些专题无一例外都出自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这一问题,所有专题都是对所研究问题的视觉表达。对于如何拍摄,如何推进他的专题,伯汀斯基采取的方法是“让研究把我带到那个拍摄地”。这样的调查法很多摄影家都采用,抽丝剥茧,一步步展现现状,让问题在展现中充分曝露,引导观看者沉思影像背后所提示表达的东西。影像从来不是答案,只是延伸我们的视觉,让我们看得更充分,思考得更深入。
 

解读伯汀斯基:阐释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岩石之龄 #15, 使用中的采石区, E.L.史密斯采石场, 美国佛蒙特州巴利, 1991, 选自“采石场·佛蒙特州”系列

 

  伯汀斯基推进一个专题的具体方法对摄影家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他的拍摄犹如对工程项目的严密的实施。比如大约有两三年时间,他专注地研究采石场,人们以块为单位开采石料,在地球上留下巨大的凹陷,这些凹陷如此壮观,以至它们成为非常具有自证力的表征:像一种反向的高层建筑,是与我们城市的“阳”相对应的“阴”。伯汀斯基觉得这些巨大的块的痕迹必须留在照片里,于是他去图书馆查参考书,寻找各种矿场都在哪些地方,并找出了该行业出版的杂志,打听有哪些大的石材公司,与石材联合会联系。这样深入而持续的研究一步步把他带到那些拍摄地,最后伯汀斯基把拍摄地转换为一幅幅能概括心目中已有理念的影像。

  伯汀斯基说:“我一般会选择一件事情,然后真正地钻进去研究,真正弄明白这些地点到底在哪里,规模如何,然后寻找那些规模最大的典型地点,尝试与公司商谈,然后就进去拍摄。”有时,将头脑中想象的那个形象定格在相机毛玻璃上,伯汀斯基需要花费多年的时间。
 

解读伯汀斯基:阐释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造船厂 #11, 浙江温州港七里港区, 2005, 选自“中国·造船厂”系列

 

  纪实专题的力量在于对自然、对社会的强烈的关怀心与责任感,它们令影像有一种深度的使命感,这种情绪融入视觉之中,它们才能在呈现的深处有一种态度与评判。伯汀斯基的专题充满这样的思想与思考,在一次次非常典型的呈现中我们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不由得像摄影家那样去沉思。影像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伯汀斯基的作品像哲理论文,但并不给出结论,它们纯粹用视觉说话,这种持续的以视觉为表达方式的研究最后要达到一个程度:他希望创造一种感觉,除影像以外,不需要任何说明文字,所有的交流沟通信息都编入影像当中。

  有时,真正的摄影作品是可以包含所有思想的,影像能够自证之时,它不必著一字,如果它居然还要借文字来表达,那只能说明它绝对不够充分。很多时候影像是否定文字的,文字的存在反而令它们萎缩。这种表达的目标正是伯汀斯基对纪实专题的理解,它必须是视觉的,同时它更是雄辩的。有力量的纪实专题必须是用视觉来雄辩的。
 


  它以自身的审美逻辑牢牢吸引观者,同时又让观者无法面对,惊讶于自己为何要被它所吸引

  伯汀斯基的影像非常强烈,甚至让你感觉被他的镜头强暴了。但这样强烈的效果并不流露出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营造,尽管那些从空中拍摄的视点,庞大的空间,场景,庞大的尺幅,密集的人与事物,让人震惊,相反,他的图像完全从真实的视觉出发,不作刻意人为的视觉夸张,它们是现实中的景观,无论是地景、水景、工业场景还是其他,都是非常真实的视觉存在,冷静而克制。只是当它们冷冷的、如此明显地悬置在我们眼前,当不同的画面从各种角度讲述同一个主题时,它们汇聚成鼎沸的主音,共振成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解读伯汀斯基:阐释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公路 #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2003, 选自“石油·运输”系列

 

  伯汀斯基曾引用过关于艺术以三种方式来体现自身功能的观点:第一,是作为一种装饰样式,其审美性是主要的功能;其二,艺术可以作为支持某论点的一个手段;其三,艺术是用来让人惊叹的。从本质上说,每一个摄影家都在用自己的影像追求这三种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而最令伯汀斯基印象深刻的就是追求这种惊叹之感的说法。他追寻那些能让自己找到这种惊叹之感的地方,它们是作为人类活动的最大表征的东西。伯汀斯基说:“我的摄影总要设法营造这样一种画面,它能够以自身的审美逻辑,牢牢地吸引住观者,但同时它也让观者内心挣扎,无法面对,令他们惊讶于自己为何要被它所吸引。”

解读伯汀斯基:阐释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回收利用 #10 孟加拉吉大港, 2001, 选自“石油·石油结束”系列
 

解读伯汀斯基:阐释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工作中的爱德华-伯汀斯基

 

  这种惊叹感来自对表现对象庞大规模的展示,巨大的煤堆、采石场痕迹、生产线,密密麻麻的工人,以及石油泄漏在宽阔海面上留下的大面积的浓重色彩。这些庞大的场景在全景或俯视的角度下,令主题表达最大化。他使用大画幅相机,影像被放印成大幅的照片。“你可以就这么站在它的面前,不知不觉地融入照片之中,把脸凑到距离照片六英寸的地方,欣赏照片的细部,或者,干脆退后几步,来细细地品味照片的整体效果。从理论上说,那是欣赏摄影作品的最佳方式……看这种照片,就等于让你感受到一种逼真的‘身体体验’,这是一种让我们惊叹,催我们思索,并对我们人类正在创造的这个世界进行反省的体验。”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