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林路:70年代,东松照明彩色的冲绳记忆

0 2013-01-08 11:57:53   蜂鸟网   作者:林路   责编: [专稿]

  日本摄影家东松照明(Shomei Tomatsu)的作品主要的批判力量,呈现在战后转型期的日本摄影空间,尤其是对传统的新闻摄影构成了反叛的催化剂。作为日本1959年重要的摄影团体“VIVO”(来自世界语,意指“生活”)成员,他们的拍摄灵感部分源自马格南图片社,包括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罗伯特·卡帕等人的作品,但是又力图超越战争时代简单的人道主义报道样式,从而更接近于威廉姆·克莱因以及罗伯特·弗兰克等人的风格。

林路:70年代,东松照明彩色的冲绳记忆
东松照明作品

林路:70年代,东松照明彩色的冲绳记忆
东松照明作品


  东松照明作为这一组织的核心人物,严格地界定了“主观纪实”的表达范畴,也就是在纯粹的描述和个人化风格的语言之间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包括在技术技巧上,选择戏剧化的角度,小心翼翼地植入象征化的符号结构。尽管“VIVO”好景不长,1961年解散,但是许多这一团体的摄影家还是通过各人独特的战争记忆以及体验,创造了一系列丰富的作品,并且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将战后日本的转向以戏剧化的方式,包括原子弹爆炸对日本的土地以及精神所造成的冲击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东松照明的《长崎,11:02》(1966),是对历史深刻的反省,包括心理上的和物质层面的,深入到了这座曾经被原子弹毁灭的城市。
 


  在50年代,东松照明着手的一系列作品聚焦于战后日本的美国占领地,也就是在日本的美国军事基地。尽管官方认定美国的占领在1952年已经结束,但是美军对日本占领地的影响一直延续到70年代,当然这样的说法至今还是有着争议。
 

林路:70年代,东松照明彩色的冲绳记忆
东松照明作品

林路:70年代,东松照明彩色的冲绳记忆
东松照明作品


  东松照明的艺术创造力高峰在1968年采访冲绳时到达顶峰,而当时的冲绳一直没有在日本的掌控之下,直到1972年才真正被日本政府所收复。东松照明的拍摄断断续续,包括这样几个系列:《占领区》,《嚼树胶》以及《巧克力》,一直回旋在美国文化和传统的日本风俗之间,包括两者间产生的摩擦力。尤其是这些作品中所呈现的美国士兵对一代日本人的影响力,构成了对日本社会不可置疑的深刻转变,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美国化”。或者用东松照明的话来说,就是可口可乐的全球化,尤其是在日本。
 

林路:70年代,东松照明彩色的冲绳记忆
东松照明作品

林路:70年代,东松照明彩色的冲绳记忆
东松照明作品


  随着这样的形势在战后日本的不断推进,冲绳自然成为东松照明集中精力关注的空间。冲绳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从战争时期的被控制到逐渐回到日本,自然也成为美国霸权无处不在的经典象征。
 

林路:70年代,东松照明彩色的冲绳记忆
东松照明作品

林路:70年代,东松照明彩色的冲绳记忆
东松照明作品


  一方面,冲绳作为一种殖民化的典型象征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另一方面冲绳也是日本文化根深蒂固的历史博物馆,不断地受到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冲击——和美国的印第安文化以及夏威夷文化完全不同,尽管这些殖民化的象征符号在表面上看非常相似。因此,冲绳一直成为日本摄影家在政治和社会权力上关注的对象。的确,东松照明从一开始进入冲绳,就对这一地区十分迷恋,尤其是他不是简单地将其看成一个美军占领地,而是敏锐地发现,如果这样的日本社会的转型一直发展下去,是非常令人感到恐惧的。于是,美国文化的流行符号和日本社会的民族风俗怪异地交织在一起,使东松照明的画面产生了强大的内在张力和构成空间,尤其是在后期的彩色画面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林路:70年代,东松照明彩色的冲绳记忆
东松照明作品

林路:70年代,东松照明彩色的冲绳记忆
东松照明作品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彩色画面,拍摄于1971年以后,当时他刚刚使用彩色胶片,而且这以后他一直选择了彩色的表达方式,直至今天。东松照明非常自信地认为彩色画面非常适合冲绳色彩饱和的风景,他在后来的《太阳的铅笔》一书中这样写道:“在冲绳,很自然地因其野性的色彩而转向了彩色摄影……甚至回到了东京,我也难以回到原先的单色画面……我后来才意识到,我对美国早期的迷恋开始褪色。因为美国对我来说曾经是一种黑白的回闪。在色彩中,美国的呈现已经日益减弱。”

  如今的东松照明已经退隐在他所迷恋的冲绳的某个岛屿,继续他的生活和摄影。这样看来,东松照明在40年前对日本美国化的忧虑,其实比当今的日本政府要员高明得多……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