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0 2013-01-24 05:49:00   蜂鸟网   作者:王江   责编: [原创]

    编者按:马克-吕布可以说是中国摄影师最熟悉的名字之一。一是因为他来自颇具传奇色彩的玛格南图片社;二是因为他先后20多次来到中国,与中国结下了很深的缘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马克-吕布以温情的视角为中国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本文对马克-吕布的生平和摄影成就做了一个概述,其中讲到了他与中国以及中国摄影师之间的有趣故事。当然,也不全是有趣的,马克-吕布和吴冠中这两位东西方的艺术大家因为某些误会而交恶,这个令人遗憾的细节如果您耐心读下去就会知晓……

  羞怯的影像独行者

  很长一段时间里玛格南图片社在人们心中是高质量图片和自由与勇敢精神的代名词。虽然今天媒体环境的变迁让玛格南图片社已不复当年的风光。但是它的几位核心成员却依然是大家值得尊敬的影像探索者。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摄影师马克-吕布/摄影:海杰

    相关阅读:马克-吕布摄影作品欣赏

            马克-吕布镜头下的名人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新书近日出版  

              特写:马克-吕布的上海之行

  马克·吕布就是玛格南图片社的元老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秉持玛格南精神的摄影家。他作品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充满形式感的构图样式以及诗意的氛围都使他成为那一时期当之无愧的摄影大师。

  192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的马克·吕布,14岁时从父亲那里得到一部袖珍的柯达相机,自此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摄影生涯。

  生性内向羞怯的马克·吕布在家人中显得有点不合群。相比较兄弟们的热情开朗善于交际,他宁愿独自一个人远远的躲到山里。自从拿起了相机,马克·吕布就找到了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方式。从那时起,安静而又孤独的在陌生环境中旅行摄影就成为马克·吕布无法离弃的生活方式。这种内敛而不善于交际的性格可以说是马克·吕布的一个标签,但是却常常被人误读为“高傲”。其实在马克·吕布的挚友尚陆看来,他不仅不高傲还是一个经常为他人着想的人。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还是一名自由摄影师的马克·吕布有幸在巴黎结识了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布列松对他的摄影创作给了很多的鼓励。后来马克·吕布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成名作《艾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本来是乏味的油漆工人作业在他的镜头中犹如凌空起舞一般。这样的才华立刻得到了布列松的赏识,并于1953年将马克·吕布吸收为玛格南图片社的成员。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进入玛格南以后马克·吕布感觉如鱼得水。因为这里的信念如此:“马格南是一个思想的社区,一种共享的人性特质,一个对事物的好奇心,一个对正在发生的东西的尊重,一个将之视觉化的欲望。(布列松语)”。而好奇心与人文关怀正是摄影师马克·吕布的精神核心。他仿佛在玛格南寻找到一个自由精神的栖息地。在这里,他的两位“精神导师”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也给予他极大的动力。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自从加入玛格南图片社以后马克·吕布的足迹遍布了非洲、中东和远东。他先后拍摄了阿尔及利亚独立、巴黎五月风暴、伊朗革命还有伊拉克战争。

  在马克·吕布的行摄生涯中,远东地区一直是对他最有吸引力的。自从1957年他第一次以西方摄影师的身份进入红色中国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这里。不仅是东方社会异于西方的特有气质吸引着他,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给东方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让他着迷。一次次的往返于中法之间,让中国成为了马克·吕布“最熟悉的陌生人”。

 

  结缘中国的西方视角

  2010年3月上海,已经是88岁高龄的马克·吕布再一次来到中国。他这次到来除了要举办一个影展之外还有一个很私人的心愿要了却——他要寻找1971年曾经拍摄过的一位芭蕾舞女演员。即使当时有夫人陪伴,但是马克·吕布仍然没有掩饰自己对于当年那个女孩的眷恋。这件事的结果是当事人最终略显局促的出现在展览现场,因为她表示完全没有记得四十年前有个“老外”给自己拍照的事情。但是对于马克·吕布来说,这次寻找可以在心里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就是这样一个插曲,可以看出中国对马克·吕布的牵绊。声称“上帝是存在于细节之中的”马克·吕布,不知道心里有多少位置被来自中国的细节所占据。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马克·吕布同中国的缘分来自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正在加尔各答旅行中的他意外结识了一位认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朋友。通过这样的关系,红色中国的大门第一次向这位西方摄影师敞开了。1957年1月1日拿到中国签证的马克·吕布迫不及待的想要进入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但是当他从当时仍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过关之时香港警察不愿意开车送他过境,并且冷冷地说:“要去,你自己走过去。”于是马克·吕布真正用自己的双脚跨出了西方与中国之间的连接的桥梁,而这一跨就是50多年。

 

  拍摄中国并影响中国

  从1957年算起,马克·吕布大概来过20多次中国,可以说他是来华次数最多的西方摄影大师。即使88岁的高龄,走在上海街头他还总能回忆起50多年前第一次进入中国时候的情景,“从广州到北京,坐火车要2-3天,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建起,火车到了江边,我们还要坐船渡江。在重庆,第一次坐上了中国的飞机”马克·吕布对身边的随行人员缓缓地说到。就是这些客观不足也没能阻止马克·吕布对于中国的狂热。马克·吕布的拍照方式不同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他用更加直觉的方式去捕捉一个个画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是中国发生社会剧变的时期,马克·吕布用手中的相机见证了中国从一个样貌转向另一个样貌的关键节点。在马克·吕布的镜头中,从琉璃厂警惕注视的女孩到毛泽东、周恩来等政治风云人物都有收纳,甚至如今已蜚声国际的女星巩俐当年那青涩模样也被他定格在胶片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图片摄影还只是作为“政治宣传中的匕首和投枪”之时,马克·吕布用他充满温情和人性化的镜头给中国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留影,他作品中的那些点滴的细节是当时被“红光亮、高大全”充斥头脑的中国摄影师经常忽视的东西。而恰恰就是这些细节成为了摄影师和优秀摄影家之间的分水岭。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马克·吕布虽然如此频繁的来往中国,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学习过中文。对于这样的疑问,他说:“不,我要保持外来人的新鲜视角。”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生性内向腼腆的马克·吕布在拍照时并没有与被摄者有太多交流。他喜欢让自己永远都保持着一个陌生人和旁观者才具有的好奇心。工程师出身的马克·吕布对于结构和线条有着天生的敏感,就像曾经钻研几何学的布列松一样,他们二人的照片中总能看到高度和谐的点、线、面构成关系。这样形成的强烈的视觉样式加上“陌生人”一般温情又好奇的视点构成了马克·吕布与布列松这两位玛格南大师具有高度辨识性的镜头语言。就是这样的语言在信息闭塞期的中国一经传播,立刻给中国摄影师带来了集体的文化震撼。在当时的中国,摄影要么是以宣传工具要么就是以沙龙摄影的样式出现。由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和马克·吕布等人主导的玛格南图片社好像一阵强劲的旋风吹开了蒙蔽在中国摄影师眼睛上的“一块红布”,这股旋风对于中国的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都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消弭的影响。

 

  与马克·吕布结缘的中国人

  马克·吕布的家里有一张海报贴了十几年都没有揭下来,那是中国摄影师吴家林个人影展的海报。这张海报太有名以至于成为了中国摄影师在巴黎寻找马克·吕布的“地标”。

  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吴家林可以说是和马克·吕布结缘最深的中国摄影师。在很多场合吴家林都会说起过他和马克·吕布的第一面之缘,可见这段经历已经无法从他的记忆中抹去。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那是在1993年,在深圳出差的吴家林通过朋友杨延康的引荐将作品交给正在深圳拍照的马克·吕布点评。经过一天劳累马克·吕布已经很疲惫,但是当他看到吴家林那些印放的并不精良甚至有些卷曲的照片时立刻来了精神。马克·吕布把吴家林所有的照片分为A、B、C三档,并且告诉他A类作品是喜欢的,B类作品是一般的,C类作品是不喜欢的。两年之后,远在法国的马克·吕布收到一本名为《云南山里人》的画册,而这画册里正是他当年为吴家林所选的“A类照片”。从那一刻起,法国银行家之子马克·吕布和中国云南大山里的农民吴家林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友谊。

 

  马克·吕布为吴家林在法国创造了展览的机会,并且他们两人在一起会共同交流摄影之道。虽然两人的语言不通,但是对于影像的认识却惊人的相似,他们在一起时会继续用“ABC分类法”来拣选照片。有时两人挑选的A类照片会只有一两张的差别。对于他们俩,马克·吕布的太太凯瑟琳评价到:“都是疯子,志同道合的疯子。”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除了吴家林以外,马克·吕布曾经的中国助手也不能不提。他就是曾被誉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的肖全。出版过《我们这一代》的肖全让人看到他用影像保留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自诗歌、电影、音乐、摄影等各领域的“文艺青年”群像。曾被人评价为是“拍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肖全也和马克·吕布有过一段不解之缘。

  1993年5月,摄影师肖全在朋友的介绍下成为马克·吕布的助手。虽然只是辅助拍摄,但是对摄影十分用心的肖全还是从与大师的交往中学到了不少的真传。即使是多年以后,肖全仍把马克·吕布视为自己的恩师,“他对年轻摄影师的慈悲与宽容给了我莫大鼓励”肖全这样评价到。同时,肖全对工作的认真与负责也给马克·吕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马克·吕布时时刻刻都带着相机,随时都准备抓住下一个镜头。而肖全常常按顺序把他的镜头摆放得整整齐齐,无论马克·吕布要拿哪个镜头,肖全都能连看都用不看就递给他从没有出错过,这让马克·吕布非常惊讶。

 

  东西方两位大师之间的交恶

  当然马克·吕布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之中也并不总是愉快的经历。他同著名中国画家吴冠中之间的一次轻率失信却给两人的关系留下了长久的遗憾。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1983年吴冠中夫妇在黄山写生(摄影:马克-吕布)


  这样一段故事可以在吴冠中的自传《我负丹青》之中读到。

  1983年的某一天,画家吴冠中和摄影家马克·吕布恰好都在黄山进行创作。马克·吕布看到吴冠中在雨中写生的场景非常受触动:一位身材清瘦、头发斑白的花甲老人在细雨中作画,他的夫人在后面为他撑伞。马克·吕布打过招呼后发现法国留学归来的吴冠中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于是他们聊了很多,关于巴黎,关于吴冠中的留学生活还有相互认识的熟人。已经开始相熟的两人约定第二天在原地再拍一张照片,于是就有了马克·吕布拍摄吴冠中的那张经典作品。吴冠中自己对这张照片的评价是“是真实而感人的,是极难遇见的黄山神韵”。两人分手以后马克·吕布答应会给吴冠中寄一张照片,但是事后便杳无音信。后来吴冠中在法国的朋友朱德群偶然在一本时事杂志《Actualit》中发现了那张没有配任何说明的照片,于是他就将照片剪下邮寄给了吴冠中。敏感的吴冠中立刻感到“在作者眼中,我们是他猎取的妇女小脚或男人长辫,他骗取了创作资料”,从此两人开始交恶。在吴冠中名气日渐高涨之后马克·吕布曾试图想采访他,却遭到了吴冠中的断然拒绝。

  这样,贯通了东西方艺术的绘画大师吴冠中和以西方视角温情注视东方的摄影家马克·吕布,本来可以通过一次相识成为朋友,并有在艺术上进行珠联璧合的跨界合作的可能性。可惜这种可能性因为马克·吕布的一次失信而泡汤。到今天我们也无从得知马克·吕布的失信到底是无意还是有心。随着吴冠中于2010年逝世,马克·吕布永远失去了修复两人关系的机会。

  对于这种遗憾,或许马克·吕布只能想到巴黎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马克·吕布语录:

  ·一张好的照片能够感动人,而不是传达什么信息。我不是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而已。

  ·相机确实像是我的一个通道,通过它来他认识世界。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其实中国已经有很多很好的摄影师了,我知道中国未来肯定有很好的摄影方面的收获。

  ·其实眼光是最重要的,你看到一幅很好看的画面的时候、看到心爱的女人的时候,你会用一种非常痴迷的眼神,那个时候内心就投入进去了。摄影最主要的是找到可以打动我们眼光的记忆。我们不一定每次都有很好的眼光,有时会犹豫,这个时候就拍不出很好的照片。

  ·我们不是握着机器的机器

  ·摄影是一种日常小工作,但要以狂热去从事,要保持好奇,为了滋养它,必须切断与居住地的某些关联,因为这些关联常是成见的来源。一有成见,就看不清楚了,所以儿童看得最真切,所以不识字的人所见过的事都记的很清楚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我一点也没想去见证世界,我到世界各地去,或应该说去绕绕地球,我做的是很简单的事,不能用这些堂皇的字眼儿……自以为在为历史提供见证,完全是一派胡言,一张照片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在公共汽车里随便说的一句话更重要。我们拍摄的只是些细节,是这个世界的一小角而已。即使把许多细节拼起来,也不能产生一个观点,更不是一种价值判断......我认为绝对不可背架相机到处逛,就说是做见证,要摆脱这个念头

  ·现实里已经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何需费事让人注入情感

  ·我喜欢离家出走,摆脱一切束缚,尽可能近地去观察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 生活的一些事件。但这种观察不仅仅是出于好奇,更是我看到了那些启发我灵感的东西后被激发出的热情。我喜爱在混沌中寻求井然之时,那些视觉之上的惊喜和转瞬即逝的快乐。
 

 

  马克·吕布大事记:

  1923年,出生在法国里昂;

  1937年,第一次用父亲送他的柯达袖珍相机拍下第一张照片;

  二战期间,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的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

  1945—1948年,进入位于里昂的EcsleCentrale学院学习机械工程;

  1951年,马克·吕布决定放弃他的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

  1953年,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作品《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并因此加入玛格南图片社;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1955年,他穿越中东、阿富汗来到印度;

  1957年,作为第一位进入红色中国的西方摄影师马克吕布第一次来到中国;

  1960年,前往前苏联。在那时他开始支持阿尔及利亚和西非的独立运动;

  1968—1969年,成为少数几位允许往返于南北越的摄影师;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1976年,成为玛格南欧洲分部的主席,并于三年后辞职;

  上世纪80年代,马克·吕布不停的旅行并且出版了很多画册,其中比较出名的有« 中国三面红旗 »、《黄山》、《马克·吕布在中国》等。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