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编者按:作为浙江摄影出版社的资深编辑,郑幼幼通过专业的眼光和严谨的出版态度为大家带来了很多优秀的摄影出版物。同时她本人也一直是阅读的实践者,不断地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对摄影的认识并把她认为出色的图书推荐给大家。她对摄影的阅读方式非常有条理和体系,经过长期总结形成了以下心得,现特别授权蜂鸟网在线发布,希望对爱阅读的您能有一些帮助。
建构摄影阅读框架
近几年有特别多的关键词与图像有关,比如像“读图时代”、“视觉素养”、“视觉文化”等,体现了当代文化的重要转变与未来趋势,图像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不可缺乏。摄影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但国内摄影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时间不长,尤其在加强国民影像素质方面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使我们的当代文化素质结构有一大块缺失。弥补这一缺失的重要甚至唯一手段就是阅读。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一个相关阅读基础框架的建构过程,摄影同样面临这一学科相关的基础架构建设问题。
个人认为,我们可以把摄影阅读框架的建构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的阅读是作品阅读,所有影像方面的阅读必须从作品本身的阅读出发。这一层面的阅读是建立在具备一定视觉语言基础知识之上的,这是由媒介特点决定的技术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阅读直接与鉴赏和创作相关。一般情况下我们的阅读都以这一层面的阅读为基础,它更多地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直觉。如果一个人一直停留在对作品的阅读,他可能会有很好的直觉力,可以成为直觉式的创作者和鉴赏者。
第二层面的阅读,即摄影本体的阅读、摄影比较学科的阅读、摄影文化和史论批评方面的阅读。这是从以上第一层面出发后的必然进入层面。
阅读的原则应该首先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不需要求全,但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然后在广度的基础上追求一定深度。如果以这种方式去阅读,随着时间的推延,我们完全可以让这个广度慢慢地连成一个片,这样就可以得出我们的结论——阅读的目标其实是有深度的广度。
阅读有多种需求,创作式的阅读、鉴赏式的阅读、评判或者研究式的阅读,一个比较完善的阅读架构应该包括以上几方面的需求。每个人都可以接触不同的书,从中做一个关于阅读的计划,可以建立起初步的知识框架的架构。其实包括浙江摄影出版社在内的几家影像文化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很多图书已经具备帮助大家形成初步阅读框架的基础。
首先,我们要从读图进入。可以挑一本帮助我们学会如何更好地读图的书,以《摄影100关键词》(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出版)为例,这是一本很有特点的书,以关键词来结构全书,每篇文字不长,可以细细地看,品出很多东西。其中选入的图片都是摄影家的标志性作品,文字部分则包括关于照片、照片背后的故事、照片的表达、从照片切入讲摄影家对摄影的感悟等。这些关键词引导我们对标志性作品产生深层次的领悟,同时它们揭示了摄影的目标与功能,观点与意义。这100个关键词,包含了该书著者戴维·克拉克一生采访的精华,它们指向摄影家对于摄影最重要的心得,让我们发现摄影与很多东西相关,摄影是怎么回事、作品是怎么回事、创作者和被摄对象、创作者与观看者的关系是怎么回事。可以这样以一本书为起点去研究关键词和影像之间的关系,同时学会进行归类分析。该书开篇的100个关键词是精华,理解并抓住了这些概念背后的无穷意味,就会知道摄影知识点的架构。读图是与深入的感觉与领悟、思考相结合的,阅读者感觉越强,思考越深,得到的也就越多。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结合作品了解背后的摄影家。以《摄影大师:我们时代的经典摄影艺术家》(浙江摄影出版社2010年出版)为例,这本书可以从图片出发结合摄影家的评述来阅读。要想真正理解图片,必须了解图片背后的创作者,这其中阅读摄影家的评述(与访谈)是非常好的途径。摄影阅读过程中必须完成对摄影史上经典摄影家的了解环节,只有了解了摄影家才能真正解读其作品,知道某张图片的创作年代、环境、背景、意义,把图片置于拍摄对象、拍摄者、拍摄时空语境、观看者的多重关系中去理解。
《摄影:5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界摄影大师》(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年出版)
第三个环节,即摄影议题,是对摄影家评述与访谈阅读的递进。到这个环节我们已经深刻体会到照片是工艺与艺术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表达媒介与文化的结合。要了解摄影家与照片必须了解深刻影响摄影家的摄影议题。几乎每个摄影家都与某个或某些议题相关,这些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作品的文化性。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找一本像《摄影:5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界摄影大师》(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年出版)之类的小册子来初步介入摄影议题。这本小册子从横向看把摄影家归入不同的摄影类别,从纵向看不同摄影类别里又包括了史上一些重要的摄影议题。阅读之后可以建立关于摄影议题的粗略印象,此外我们还可以建立关于不同摄影类别代表性摄影家的粗略印象。然后这些散布在全书框架中的摄影议题,已经使一条摄影史的大致脉络隐隐浮现出来。
接着第四个环节,我们可以进入一个较完整的关于史的阅读。以《摄影的精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年出版)为例,这本书用重点议题来统筹一部近两百年的摄影史。它不光是一部史,同时也涵盖了对于摄影议题非常精彩的论述,读起来趣味横生,通俗易懂。该书涵盖面很广,能给我们很多启发,而且无论述与论都非常当代,完全能够达到我们的阅读目标——从重点议题来把握摄影史。配合这本书,我觉得还必须阅读另外一些辅助的读物,如邱志杰的《摄影之后的摄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摄影之后的摄影—新教案》(是个教案框架,未出版,网上可以找到资料),王瑞芸的《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前沿》系列文章,美国专业策展人夏洛蒂‧柯顿(Charlotte Cotton)的《这就是当代摄影》(台湾大家出版社2011年出版)。
读史的质量在于能否对摄影议题有深入的看法,能否拎清摄影发展脉络,进而分析当代,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摄影这一个相比其他学科混乱无序得多的新领域,读史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去昧的唯一方法。
如何深化摄影阅读
前面提到的几本书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如果我们用心阅读就能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是一位有心的阅读者,接下来一定会意识到需要寻求阅读的深化,即寻求深度的阅读,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深化。
阅读应当是主动的,而主动阅读的最佳方式就是任务型阅读。深化摄影阅读要注重阅读策略,这个策略就是采用任务型阅读。带着任务进行阅读会对资料有广泛涉及,所以收获最多、进步也最快。而且任务型阅读过程中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可以保证阅读的高质量,增进对思考力的培养、直觉力的强化和把握能力的精确度。每次抓取东西的精确度决定了阅读者的阅读效率,我们思考力的强弱取决于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于解决方案的构思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决定了我们对创作中遇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一个摄影师能否在创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定这位摄影师是否具有成长性。
日本女摄影家蜷川实花曾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她说到对上海的观感时,把上海形容为“速度而乱来”的城市。敏锐的摄影师需要第一时间用视觉去发现最触发想象力的被摄体,或者说被摄体之中最触发想象的部分。进一步说,当下中国整个就是一台最具爆发力的想象触发器,也许在中国历史中,这个“速度而乱来”的时代就是整个历史的一个“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脱离当代的作品,是远离被摄体的摄影,起码触觉的天线没有打开。(蜷川实花相关内容参见《数码摄影》2013年3月刊笔者文章)
摄影创作就是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借由个人体验而显形的投影。我们的创作其实都离不开当代的语境,这个时空作用于我们身上的是每个摄影师面对的素材,我们把握素材的能力决定了我们的创作成果。这种把握能力最后是综合的积累,当我们掌握了影像的基本表达技能后,作品的质量最终往往由我们的视野和观察力所决定。
我比较推崇深度阅读,就是任务型阅读,不是被动地去接受一些知识,而是去做一些主动的思考。在这个阶段摄影师可以挑一些自己欣赏的摄影家做全面的了解与分析。这种全面的解析包括拍摄素材、素材的处理、风格形成、观点表达、如何吸收前人的经验、如何创新等。对这些创作中肯定会遇到的问题做综合评判与解构,可以锻炼创作中的思考能力,提高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一个擅长分析其他摄影师创作优缺点的摄影师,是很容易进步的,因为创作的第一步是鉴赏,鉴赏让我们发现提升的空间,而鉴赏是在阅读与研判中逐步培养并强化的。
对于非创作型的影像爱好者或研究者来说,无论是由于鉴赏的目的,还是出于研究的目的,阅读同样需要这样层层递进,从作品到摄影家再到摄影议题和史的框架,然后递进到文化的背景。
任务型的专题深化阅读最好从摄影师的个案入手,如此才不至于缺乏基础,且会降低论断流于武断的可能,之后就会带出摄影议题的分析。阅读始终要以作品为出发点,个案可以考虑比较具有节点意义或者当代关注的一些个案。比如像《摄影的智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年出版)这样一种访谈形式的图书,或者像徐婷婷撰写的《出龛入龛:当代美国摄影艺术家访谈录》(浙江摄影出版社2010年出版),都可以作为这类个案式深度阅读的切入口。此外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读物,或摄影师个人网站上对他们作品的全面呈现都是很好的专题阅读切入点,由此做深度阅读的个案推进。
对于个案的研究必然会带来或者倒推回对于摄影本体思考的阅读,即进入阅读的第五个环节。这其中比较易读的书有《另一种影像叙事》(台湾脸谱出版社2009年3月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版本译名为《另一种讲述的方式》)、《摄影的关键性思维》(台湾城邦文化事业2012出版)等,可读性很强,可作入门读物。后一本书涵盖了很多摄影方面的主概念,非常有趣,讲了很多摄影方面的关键思维,是了解整个框架必须建构的东西。然后可以考虑阅读一些难度相对加深的书,比如《摄影批评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出版)。理论阅读同样需要步步递进深入,建立起这样一个框架之后个案阅读可以更加深入。理论阅读结合专题阅读分析,可以使我们的阅读稳扎稳打,根基扎实才能走得远。
未来几年业界可能会越来越关注当代摄影,而且也会关注传播与摄影的关系,由于影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摄影越来越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视觉表达方式,这样它的包容性会更强。
其实视觉艺术都是相通的,不能仅看摄影,还要看很多兄弟学科门类,所以阅读还要包括很多相关学科的图书,2013年中国摄影报年度摄影书推荐里就有一套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视觉艺术大师丛书”,包括摄影、平面设计、建筑等共6本。这些书其实可以串起来读,解剖开读。如果把其中的一个个节点单独拎出来串成一条线的话,就可以建构关于一些重要议题和一条史线的简略框架。
个人曾做过一个关于跨界大师的阅读任务,其中包括比如亚历山大·罗钦科(Alexander Rodchenko)、阿里克谢·布罗多维奇(Alexey Brodovitch)、辛迪·舍曼、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等人,对他们做专题研究可以了解摄影史上的几个重要节点。不仅如此,他们的业绩对当下依然发生着重要影响:比如现下热门的工作坊教学法可以追溯到包豪斯学院的双轨制教学法,而研究包豪斯学院对摄影发展的贡献肯定会落到对纳吉的研究上,从纳吉的相关研究我们又可以派生出“摄影新视野”的议题,由此我们则可以理解当下摄影平民化、摄影业余主义的发端,从“摄影新视野”又会导出现代主义摄影的议题,然后会转到后现代主义摄影的议题,这时肯定会导出对辛迪·舍曼的理解,沿着舍曼这条线接着又会导出当代摄影发端的另一条线索杜塞尔多夫学派。然后上面几位艺术家又派生出美术等其他视觉艺术门类与摄影关系的辅线,由此导出对亚历山大·罗钦科等人的构成主义摄影的研究,纳吉对摄影的各种实验,布罗多维奇对杂志版面设计的革命以及在其美国影响深广的工作室培养出的一大批出色的摄影家与平面设计师。
这个关于跨界大师的阅读任务是侧重对摄影议题的把握与摄影史节点的理解。同理,从创作的角度也能做非常有启发性的深度阅读任务,比如要强化对摄影专题创作的思考就可以选择一个非常擅长做摄影专题的摄影家入手进行作品的全面阅读与对摄影家的全面分析。在深度阅读中能很好地培养方法论,而方法论是结合理念与技术的最佳桥梁。
此外,还有一些值得一读的书,比如集中了森山大道与学生的问答、对向专业方面努力的摄影师有启发的《昼之校·夜之校:森山大道论摄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相关内容节选请见本报2月26日2版——编者注)、美国知名摄影师斯蒂芬·肖尔探讨如何理解和观看各种类型的照片的《照片的本质》(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年出版),林茨、王瑞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出版的《摄影艺术论》。此外,浙江摄影出版社正在操作一些理论和史论类图书,比如《摄影:介于文献与艺术之间》、《摄影作为艺术,在当下为何越来越重要》等,相信出版界的合力会带给大家越来越多有益的深度读物。
如何充分利用阅读资讯
当代语境之下阅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摄影阅读是各种阅读当中最具当代性的阅读。我们也可以从几个关键词来考虑,比如摄影的媒介、传播的环境、表达的当代性、阅读者的个性特征、阅读框架与侧重,此外还有阅读资讯的呈现方式。
摄影阅读总是和作品展示分不开的,从作品展示来看有以下几种:互联网上的呈现、展览呈现、纸媒呈现(包括平面媒体和书籍等)。
展览呈现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呈现介质和方式本身的价值,展览成为一种很特殊的阅读呈现。纸媒呈现也因为介质的特殊性带来了一些特殊效果,而且由于耗用自然资源,以环保牺牲为代价,所以个人认为它会越来越倾向往收藏品方向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而且从知识传播的角度考虑,大量的纸媒阅读势必会向电子阅读转化。首先,摄影家的作品因着电子化可以建设完整的数据库,这是纸媒呈现不擅长的。其次,电子化阅读的优点还在于可以共享和检索,共享使知识的传播获得革命,检索使知识的整合获得革命。特别是在微博时代,网站可以通过知识整合从纵深与横向两个维度带来内容的革新,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不仅如此,电子化阅读由于检索的方便和快捷,也是纸质阅读不可比拟的。当然电子化阅读也有缺点,即资料杂乱,但只要目的明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
每个人的阅读其实都是复合式的,结合传统纸本的阅读与互联网式的电子阅读,循着自身阅读框架的建立,有的放矢地阅读,正是题中应有之义。总之,没有错误的媒介,只有错误的阅读方法。当然,所有的阅读都需要专注——“精神生活中,专注是首要的品质……专注不是指瞬间的沉溺迷醉,而是经年累月的精力投入……一种迟钝的力量,用于开掘深度。”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