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

0 2013-04-28 05:54:00   蜂鸟网   作者:刘树勇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场景》画册为著名摄影家姜健先生的成名作,18年后经典重现,此书为浙江摄影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典藏”系列第一本,这一系列全部为精品画册,将不定期推出。本文为刘树勇先生为画册撰写的前言。)

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
《场景》封面


  一、回到形式主义的批评视角

  关于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的社会学考察,或者从文化批评这样大的视角进行的描述与评价,这些年来谈到的人很多。这样的解说,好处是立足于纪实摄影的当下性,特别是将一种摄影形态及相关文本放到一个正处于巨变动荡的中国语境当中来观察其出现、存在、发扬光大的价值与问题,其间涉及对摄影者的道德姿态、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程度,以及在公众当中引发的种种影响。这些当然都是重要的。与过去那种单纯从视觉美学出发的批评,或者过度关注影像形式语言的批评相比,它不再将一种艺术样式局限于一个专业化的少数人群的视野,而是将摄影看做整个人类共同的社会经验与当下文化经验的一部分,将一个过去只有少数摄影家专司其职的神秘“魔术”(罗兰•巴特语)普适化了——当然,这也与小型自动相机,尤其是数码相机的普及及彩扩技术的民用化有关。从艺术批评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化可以看做是对现代主义时期那种过度关注艺术语言纯粹性的推进衍化,从而导致对现实经验缺少关切的一种抗逆和反拨。

  但是,当人人相机在手,人人都可轻易地制造出焦点清晰、曝光准确的照片时,影像的判断问题并没有因此变得简单,反而变得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存在于一套独特的语言系统当中,所有影像文本的生成、运作,都必然地遵循这套语言的内在逻辑。对于摄影来说,这个内在逻辑并不简单地由那些我们熟悉的光圈、焦距等技术性语言构成,而是来源于更为复杂内在的一些要素。我们通常将这套影像语言的内在逻辑在摄影实践过程当中的规定作用称作艺术的自律性。正是每一种艺术语言独有的自律性确保其生成为各自独特的样式而不是别的样式。沿用到纪实摄影的实践与文本的判断当中,我们亦可认为存在着这样一个视觉语言的内在逻辑。正是纪实摄影语言特有的内在性和自律作用,使纪实摄影呈现为与其他摄影形态不同的结构样态。

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
《场景》


  这个话题,在我们普遍热衷于谈论纪实摄影的社会学意义的今天,似乎很少有人谈及。但是,从影像发生的视角来看,一个好的纪实摄影文本的出现并不仅仅基于一种社会学的判断和引导;相反,每一位纪实摄影师更多是在遵循着纪实摄影特有的语言方式来工作,更多是在考虑如何按照纪实摄影独特的内在逻辑来结构自己的影像专题,以保障自己作品在影像形态上的纯粹性。否则,他给予我们的影像作品就会陷入一种不可确定的混乱状态。也就是说,影像的文化批评更多地是从既成文本分析出发,最终指向它对社会公众产生的广泛影响。而关于影像语言逻辑的专注疏解,则更多指向影像形态的内在性,对于影像发生一端及摄影师如何控制完成一个纪实影像专题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两者从来就无法相互替代。

  检视国内纪实摄影在语言形态上较为完整独特且有延续性的案例,河南摄影家姜健先生的三个影像文本,当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妨借此文本分析,来看看纪实摄影这套语言系统是如何限定一个摄影家的影像实践,而依循这样一个内在逻辑而生成的整个作品与它所指认的现实,以及与摄影家、与作为受众的我们对于这一作品的理解构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