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访谈 > 正文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0 2013-08-28 05:58:00   蜂鸟网   作者:徐彩虹   责编: [原创]

    前言恒父是邱建华这个人的网名,因为儿子叫“恒”,所以老子随手起个网名叫“恒父”,却是渐渐比真名叫得响亮了。恒父是浙江人,且如今住在西湖边,镇日拍水。今年的大理国际摄影节期间,恒父与徒弟傅拥军的联展《水相·树语》在银海山水间展出,作者第一次见到恒父并有所交流,感悟良多,经整理发酵后终成此文。

    夜阑人静,溽暑无边,黑暗中我忽然醒转,就像气泡浮出水面,脑海中突然呈现出这个标题。苦心雕琢而不得的标题,如此得来,甚妙。

    ·东方意境“老树发新花”
 
    采访恒父的一念动得很早,但是此前我一直没有付诸实施。个中缘由,大概可以理解为“近乡情更怯”。当西人杜尚以游戏人间的潇洒姿态将艺术的内涵外延彻底颠覆后,他老人家两腿一蹬,轻巧地扔下一句:“我最好的艺术是我的生活”,全然不管现代艺术这艘尾大不掉的船将驶向何方。如今,在一个更显包容也更迷乱的后现代文化背景下,艺术时而清醒,时而似被商业迷奸,陷入了迅速创新、消费、解构和消亡的怪圈。但也有一些艺术家用内省的姿态,思考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问题,他们向纵深追溯自己的文化根基,执著地发出一己之声。恒父的作品便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借用西方舶来的摄影术让东方美学的核心-意境说“老树发新花”,以清新喜人的姿态与世人打了个照面。

【访谈】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 长夜

    东方意境一直存在于中国诗、词、绘画……等艺术门类中,但是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式微,人与自然关系的逐渐割裂,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意境逐渐远离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曾经魏晋士人们所达到的艺术与生活的高度一元化,渐渐成为传说。恒父向古人汲取营养,用他醉心摄影30载积累下来的功力,形成他别具特色的“意境”风光摄影,将诗意、禅意、画意和哲思揉进自然界电光石火的刹那瞬间。于是,心中千言万语,化作观看时的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 微醺

    谈论恒父作品绕不开东方美学与哲学,这两个命题皆宏大而浩渺,绝非我才力能逮的范围。但我转念想想,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哈姆雷特,我何不谈自己感知到的恒父。这种解读,对读者,对恒父本人来讲,皆似是而非,毋宁更像本人的一次精神之旅。恒父一早预见这样的结局,他说,你随意。他就像埋头打铁的嵇康,对于“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访客,本来不以为意。

    我且随意地从标题切入,我喜欢这标题里的文字趣味,透着难以言说的因果。


    ·山水间的相遇与“诚其意”

  我和恒父的对话在“山水间”里展开。“山水间”是大理国际影会的主展馆,坐拥苍山,远眺洱海,当得起它的名字。   

    而我更喜欢“山水间”的另一重涵义:早在见面之先,我已经从恒父的山水尺幅之间认识了他。艺术的神奇在此尽显:读者可以通由作品抵达某些艺术家的内心,抵达的程度则跟读者自身的程度相关,厉害的读者,甚至可以比作者走得更远,这样的人,活该送去当批评家甚至哲学家。

    有人说恒父的作品只有风光意境,没有人,缺乏对现世的观照。这样的理解我觉得略嫌皮相。观照现世的纪实,我毫不怀疑是“摄影”这个行当的当行本色,是摄影本体的东西。但是当艺术家跳出摄影,将相机当作艺术创作的工具,纪实与否不能当做作品价值的唯一评判标准。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听风

    恒父说中国文化于他是一种信仰,就像很多传统知识分子一样,恒父对现世保持一种冷静的观照,他希望自己的创作可以跳出摄影之外,他也的确疏离于国内大小摄影圈之外,难以归类。搞观念摄影的青年们自动忽略他,因“先锋”是唯恐与“美”沾边的,东方美学这种旧朝余孽,他们忙不迭与之割袍断袖撇清关系;以纪实摄影或者风光镜像占据主导地位的各种协会,因为恒父不主动登记为会员,自然沐浴不到组织的雨露春风;好吧,恒父本来是从民间来,还是回到民间去,但网络上的器材党们对于恒父也相当不忿,因为恒父只谈意境不谈参数,他们怒其不争,因爱生恨!

    来自摄影圈的纷纷扰扰,到了寂寥而自得的恒父这里,且抖落为西湖边的一襟晚照。站在我面前的恒父,冲淡绵渺、洒落不羁的气质跟他的作品别无二致。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乐水

    但我提笔还是茫然。《大学》里有句话我一向欣赏:“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我以为,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和艺术家,皆以“诚其意”为发端,因为“诚其意”的先决乃是洞若观火的通达与智慧。世间事,多介于“恶臭”与“好色”两个极端之间,不易让人形成自己的态度和意见。若连意见都缺省,又何来“诚其意”一说,凡人毋宁是自欺的时候居多。  

    面对恒父作品,我心底的蒙昧与自欺究竟来自哪里,我追问自己:

    问:为何你写得如此苦恼?
    答:用西方的论说语言,让我如何讲恒父?好似鸡同鸭讲的烦恼…… 

    问:为何须用西方的论说语言?
    答:摄影的理论体系来自西方。    

    问:你想抱着人家的理论笨死,还是想利索把自己的话说清楚了? 
    答:罢了,左右不过拾人牙慧,还是自家人来得亲切……   

    ·恒父作品里有无人的存在

    于是可以痛快切入此段落的主旨:山水间,就让我来试着回答一下恒父的作品里“没有人”的问题。

    答案可以借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代尤物“度娘”对王风评甚高:“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前辈学人讲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义再新,文字依然一派故国风光,拈来好似闲庭散步,这份功力,今人望尘莫及。

    重回《人间词话》,此处必有异议,或曰:词与摄影,风马牛不相及,有甚么可比性。但是还好,王夫子这本书并不教人如何填词,而是谈词所能到达的美学境界。 恒父则表示,自身的追求是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意境用摄影表达出来。那我们不妨换个思路:诗、词、绘画或者摄影,都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媒介而已,当你熟练掌握了介质之后,殊途亦可同归。

  我且套用王国维的句子,来解答恒父作品的问题:“恒父摄影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佳作。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空山

    用自然来映射人的内心情感,自非恒父的独创,中国文化的山水情结可追溯至魏晋六朝,如阮籍的“率意独驾,不由路径”,稽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山水成为士人理想精神境界的象征与寄托。似非山水的生气远出,云烟变灭不足以对应人心的生机勃发,灵思万千。恒父镜头下的山水,并不是被镜头对象化的孤立之物,而是“青山如是”的情感与灵性的载体。摄影师游弋自然,追光蹑影,意在通天尽人之怀。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幽径

    恒父对山水的暗生情愫,相看不厌,也是与一种古老文明的相看不厌。圣经中我以为最接近东方思想的《传道书》有言:“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代代人来去,转眼灰飞烟灭,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山水就像不能显影的底片,用长久曝光记录着人世的更迭,见证着文明的印迹。恒父对山水深情冷眼的凝视中,包含着对数代人情绪与灵思的显影过程,这是一种穿越漫长时空的观看之道。这种观看,功夫都在摄影之外。至于如何让“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在表达上化厚重为轻盈,则是来自摄影的不懈探索和经验累积。 

    ·恒父摄影创作的两个阶段   

    恒父的山水摄影创作目前似可分为两个阶段,“心界”系列时期充满禅意的具相山水;“水相”时期的化实为虚,返虚入浑的抽象之作。

  “心界”系列令人自然想到另一位以摄影表达东方画意的摄影师郎静山。郎先生一代宗师,独创集锦摄影,将中国画中常见的意象元素拼接组合,让照片看起来好似中国画,“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个人。”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郎静山作品

    恒父的创作方式有别于郎静山,他自言“数码相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数码相机的强大功能让恒父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浸淫多年的暗房,他的作品基本一次成像,后期微调的不过是色阶、对比度等。所以摁快门的一瞬间对恒父至关重要,这一瞬是“绝圣弃智”的本能一瞬。但常常有人忘了“绝圣弃智”的前提是先有圣有智,不然所绝何物,所弃何物。恒父说他“视准确曝光为狗屎”,于是摄影初学者说恒父误人,我以为恒父的意思是他不想复写镜像山水,而是借山水之魂营造他心中的主观境界。准确曝光不难,随心所欲的借用不同曝光表达不同效果,这份功力更难。恒父在胶片时代的暗房功力先不说,单说一台理论上15万次曝光的无敌兔,恒父用60万次曝光让其寿终正寝,死得其所,这份勤奋看得见。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寒水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春寒

  在画面意境的营造上,恒父较郎静山有所开拓。郎先生的作品跟中国画有似曾相识之感,摹古的痕迹较重。但论古色古香,终是郎先生占得先机,郎静山的时代虽然西学东渐,但传统文化死而未僵,日常生活中传统的气息无处不在,身处这样的气场中,出来的作品自然古风纯正。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郎静山作品,模特为张大千

    恒父的时代,文明的传统已经割裂,经历断层之后再去寻求,多少会糅杂进来一些现代的痕迹。但恒父的好处是,他的的画面更显天然独造,自辟心中一境,且多了一份“澄怀观道”的禅意在其中,令作品更添厚味,也给读者较大的思考和解读的空间。

   ·由舍相进入“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

  孜孜不倦的恒父最终不能满足于具象带来的束缚,在“心界”系列渐入佳境之时,他忽然放下一切,借西湖之水走入舍相的不归路。一个“忽然”,其实来得悠然。恒父说他持续拍水两三年,才慢慢摸索到门道。有初学者认为恒父的作品好摹仿,对着水一顿狂拍,一天能出好多张,我以为勇气可嘉,但也真是无知者无畏。恒父说“水相”系列他仍处在探索的过程中。我问,借山、借云或者借树等外物来达到“舍相而意境全出”的目的可否,恒父摇头,他说也曾尝试多物,但是都不如以水为载体,水的灵动变幻世间罕匹,他对水心存敬仰。我又问,大理的水拍起来如何,恒父说不好拍,他一般只拍居所附近的西湖之水,因为熟悉。恒父拍水,借重几个因素:风速
、天光、倒影、水上的泡沫漩涡。恒父说他在创作上颇受严羽《沧浪诗话》的启发,我于是恍然大悟,严羽说:“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恒父将无迹可寻的风、色、水、影等元素有形组合定格在刹那间,从而达到“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的无穷意味。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食东风

  在论坛上,有人纠结于恒父作品“道”与“技”的先后问题,我问恒父,在对着水面拍摄的时候,心中是否先有画面的构想与设定。恒父答,不是。他说,对于画面中意境的感觉、修为是一直以来都有,抓拍到是运气。但是他也说,他对风速与水的交感十分敏感,头脑中有计算,框选构图时基本只一瞥就明白自己想要的。艺术与科学的不同,大概就在于理性之外的这点神秘与随机。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野旨

  恒父的《水相》系列,我不禁要拿来和摄影史上另外几种水相比照。另一位东方人衫本博司也拍水,他的《海景》系列简单得只有海天一线的分割,却以对时空的深沉哲思而名声大噪;还有一位西方人安德烈亚斯·古斯基的《莱茵河2》,贯彻了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的美学传统,以极简的构图一度荣膺世界上身价最贵的照片。此二人,一者以水观照时空,一者以水观照当代。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衫本博司《海景》:日本海,隐岐,1987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古斯基:《莱茵河2号》

【随感】山水间邂逅恒父 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卧逍遥

  至于恒父,我觉得他就像一位“临水照花”人,以“水相”探究人类浩渺无际的内心世界与宇宙深沉境界的关系。我喜欢他理直气壮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态度,诚意之作,妙在天然。

    恒父,原名邱建华,浙江开化人,1960年7月生,1978年玩摄影至今。独立艺术家,心界影社创始人。
      2010年大众摄影“2010年度影像十杰”。
      2011年9月14日,中国美术馆举办“心界——恒父摄影作品展”
      2011年9月17日,北京爱普生影艺坊《心灯》恒父摄影展
      2011年9月28日,《心灯》获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奖提名奖
      2012年5月23日, 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心界》恒父作品展
      2013年1月26日,台北恆昶藝廊《心界》恒父个展
      2013年8月1日,第五届大理国际影会《舍相》恒父典藏作品展览

      恒父爱喝酒,爱看武侠,信仰中国文化,坚守东方美学,对水心存敬仰。偶像是陶渊明,喜欢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最享受垂钓的悠然时光,当然最放不下的还是摄影。(编者语)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