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2013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将于将于11月23日至12月12日在广东连州举行。本届年展以研究中国和世界当代摄影现状为前提,以“告别经验”为主题。整个展览结构分为主题展、个展和专题展。
以下为部分主题展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及介绍:
任航
摄影师
诗人
1987年出生于中国吉林长春,现居北京。曾出版个人摄影集《REN HANG 2009-2011》、《ROOM》、《NUDE》、《MY DEPRESSION》、《Republic》、《SON AND BITCH》。
李朝晖
湖北宜昌人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
现从事医疗工作。
大体
本作品关乎哲学。
我拍的是人体的一部分,一些刚刚离开鲜活人体的一部分,其中大部分是医疗手术中切下的器官,然后,在影像基底位置放上了一根标尺。仅此而已。
我慎重地选择了黑白胶片,平柔光线。试图尽量避免给观者带来视觉刺激,以引导观者思路突破其视觉表观,进入其内涵。
在此,我并不想对我本人的作品意图做出任何文字阐释。
一来,这些影像十分简单,似乎要表达的内容一看便知,清晰明了。
可是,这些影像所要表达的内容又似乎十分复杂。我曾和一些不同领域的朋友做过探讨,包括摄影师、医生、作家、科学家、考古学者甚至哲学家,他们对这组作品的观感都各不相同,甚至南辕北辙。
这让我对文字阐释更加畏惧。
所以,我想,我本人闭嘴,把思考留给观者,这也许是我最好的选择。
不过最近,在我制作本组展览作品的这段时间里,有几则社会新闻让我想到了“大体”。
一则是,2012,河北一位农民因没钱做手术,在家自己锯掉了患病的右腿;
一则是,2013,广西一年近八旬的老者因患癌症,竟自己“动手术”,切开自己的腹部,把肠子拿出来查看,并把其中一截疑似病灶的肠子切掉扔进下水道,最终,因流血过多不幸身亡;
一则是,一位1982年毕业的大学生披露,他大学同班同学在京工作30多人,现有8人患癌,而毕业出国就业者20余人无一癌症。
这些生生死死的事,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让人伤感,也让人思考。
所以,我又想,“大体”除了关乎哲学,也关乎其它。
章翔鸥 Zhang Xiangou
章翔鸥,笔名大门,摄影师、策展人、影像批评家。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
2004年,武夷山国际摄影周作品《青春都市》获人类摄影进步奖; 2006年参加宋庄美术馆开幕群展“天地间——现实主义的记忆”《一样》;作品《游园惊梦》参加柏林FOTOBILD摄影节。2009年获全国十大策展人奖;2011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丽水国际摄影节策展人;2012年,济南摄影双年展展览总监;2013年,今日美术馆“隐没地——上圈组村民与艺术家的影像实验”展览总监。出版:2003年《眼睛的立场》,2005年《温州密码》,2009年《梦开始的村庄》。
孟瑾 & 方二
爱情宾馆 雕塑与空间
爱情宾馆是孟瑾和方二首次以艺术伙伴身份完成的合作性摄影作品;它探讨了两位艺术家对城市生活、建筑、记忆和他们喜爱的事物所持有的不间断的热情,表现了建筑实体、事物和它们所象征的社会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对伙伴呆在“短住”宾馆里,借用3小时的“休息”时间这一框架完成了该系列的创作。
爱情宾馆通常提供两种收费:一种"休息"所收取的利率约3小时,另外一个就是"过夜"的计算,通常时间和计价方式会比一般的旅馆饭店稍微便宜。由于价格低廉,这类空间有时也会吸引一些因经济条件拮据而以此为家的客人。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就曾遇过一住十几年的老房客,落魄的都市边缘客。
秩序的转化是在进入爱情宾馆之后,这里的空间给人一种脱离现实的解放感,许多人在爱情宾馆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留及庇护。即便是简陋的房间布置,廉价的家具配 备,都透露出梦幻、想象、与甜蜜,每一个简单的物品似乎在暗示这里可以找到日常现实中无法填补的那分满足,似乎也只有爱情宾馆可以填补都市人生活所失落的 那份爱,这样的空间蕴含着物品与人的原始秩序:容纳,样式,颜色,材质,大小,图案,连接,使用......
我们利用每一间房间内所属的物品作为材料,堆砌捆绑而成一个形态模糊的聚合体。它们的相互呈现,是一种完全物质性的存在,而它们之间的所属关系决定了此地的现场感。这种干扰现场景观的做法,并不是要突出某一个非现场的主体,而是完全此时此地的现场性的细心发挥,室内场景和室内物品的属性
并没有得到改变,原生的细节得到保留的,现场感没有被压缩,也没有所谓的情感升华,有的只是秩序的变化。与其说是摄影,其工作过程更象是在做物品雕塑。拍摄只是最后的程序,时间不到5分钟,而按下快门甚至和和还不到一秒。但者最后的一秒意义重大,的对我们而言存在着双重属性:既属于爱情宾馆的那个特定的房间,也只属于我们出现之后的3个小时。捆绑的方式是在企图打破这类空间的定义。而正因为这个定义的庞大,还有使用者的莫名缺席,使得这些物品各自复活,获得一种拟人化的重塑。
王宁德作品
葛霈
1975年出生,建筑工程专业毕业。2005年起学习摄影,2010年开始接触当代艺术理论并从事艺术实践。
2012年3月,上海55画廊,“生活在别处”当代艺术群展,《城市的起点》(摄影)。
2013年9月,北京玖层美术馆,2013艺术家创作方案及草图展,《请给我一个好评,亲!》(互动行为)
2013年9月,平遥国际摄影节,“后摄影——五个实验案例”,《别看我》(影像装置)
“我不喜欢面对别人的目光,所以把他们都抠掉了。”
阐述:
我用一个简单的动作介入日常影像,切断了观看与被观看之间的联系。这些消失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点——都在看我,当然,也可能没有,但你无从确认。在这里,观看类似于权力——一旦可以独断,就会成为暴力。
陈晓峰简历
陈晓峰,1979年出生于中国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作品发表于《华夏地理》、《ELLE瑞仕》、《中国青年报》、《文明》、《城市画报》、《外滩画报》、《周末画报》、《上海摄影》等报刊杂志。
2013年9月入围《Top 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
展览
2013年9月 《海上 活力》第二届上海青年摄影艺术大展,外滩中央广场,上海,中国。
2013年9月 《失落的细节》七人联展,第十三届平遥国际摄影展,山西平遥,中国。
2012年8月 《DIY: Photographers & Books》(DIY:摄影师和书),克利夫兰市美术馆,俄亥俄州,美国。
2012年6月 《六月,夏至》六人联展,港汇广场,鲲鲤国际影廊,上海,中国。
2011年9月 《喀什(Kashgar)》、《幻视之城》,第十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展,山西平遥,中国。
2011年5月 《喀什(Kashgar)》摄影个人展,梦曼特西餐厅(Cafe Montmartre),上海,中国。
2009年12月 《城市之夜——地下摇滚现场》双人展,虹桥天都广场,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上海,中国。
获奖
2013年9月入围《Top 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
2013年9月获得“海上 活力”第二届上海青年摄影艺术大展评委推荐佳作奖。
2010年9月获得2010年度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地方类一等奖。
作品阐释
在各种公共和私人的空间里,我着迷于观察那些形形色色的绿色摆饰植物。出于人类的需求,绿色植物从原本生长的大自然中被抽离出来,变成盆栽置放到各种人类活动环境里,成为室内装饰的一部分。
动物和植物都是起源于自然界的生命体。因为“同源”,作为最高等动物的人类和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和依赖。但许多时候,这样的关系却又显得疏离——人们在享受着生活中绿色植物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也时常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甚至漠不关心。而仿真植物的使用更明显地体现了人们功利性的本质——用最低限度的付出来取得视觉上“舒适”抑或是心理上的“安慰”。
通过这组照片,我试图探讨这些室内摆饰植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和人类之间的这种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
傅为新简历
傅为新,1973年8月生于丽水。 2006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职业,兼任摄影杂志编辑、撰稿。2007年开始进行专题创作。现任职于丽水摄影博物馆。
展览
2012年 “山水之名”荷兰格罗宁根摄影节
2012年 “山水之名”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2011年 “土地•岁月•人民——信仰”2011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群展)
2011年 “裂变的城”2011第七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2011年 “山水之名”2011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
2011年 “以梦为马”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艺术节中国主题展
2011年 “裂变的城”2011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
2009年 “以梦为马”2009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
2008年 “孤独的若干个片段”中国西安(群展)
2007年 “土地的诗行”2007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群展)
《中国电视》文字阐述
作者:傅为新
时至当下,电视虽然遭受了各种新型媒体的冲击,但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媒介地位。电视仍然是最为普遍的传播中介和娱乐工具,同时继续代表着权威性。透过电视节目,我们可以窥视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同时,电视在向我们传递和灌输着各种精神、态度和价值观。
究竟该如何看待越来越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我们除了接受和认知,还须抱有批判的角度去认识我们的电视文化。
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电视节目无论新闻、教育还是娱乐,都充满各种自我陶醉、夸夸奇谈、盲目跟风、自欺欺人式的“无视”、“短视”、“盲目”状态,这种状态与现实观众之间划出一道美丽的鸿沟,屏幕中人却并未可知。也许对于节目生产者来说,他们希望最大化地寻找到忠实于自己节目的观众,而对于每一个情况迥异的个体观众而言,每天海量的电视节目,只有少量是适合自己观看的,其余都被弃为垃圾。这是无可回避的现实,在主人遥控器转换的间隙,各种节目与现实观众不合时宜的相遇充满着种种荒诞的超现实。
我直接将各类电视节目中人物闭眼的瞬间状态抓拍下来,以喻当下电视节目存在的“无视现实、盲目生产和价值短视”之现象,并将这些画面附着于各种差异性的现实环境。各种现实的环境又反映了电视主人的不同社会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折射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
任何国家的电视节目,都有其精华亦有糟粕,我以摄影的方式对此提出观点,期待中国的电视节目能更多地发挥传播教育作用,引领民众精神向上,并更加求真务实。
邵文欢
1971年出生于新疆和田。后生活于江苏常州。现任教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2003-2004年就读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研究生课程,期间赴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修。2010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艺术硕士学位。
展览:
“溪山清远: 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型”(西班牙巴塞罗那圣˙莫妮卡艺术中心 2013年)
“自然之心: 首届意大利-中国艺术双年展”(意大利米兰蒙扎皇家庄园 2012年)
“山水:无字的诗?”(瑞士卢塞恩美术馆 2011年)
“不明......: 邵文欢摄影艺术个展”(上海全摄影画廊 2010年)
“换位: 与荷兰摄影艺术家HANS的对话”(上海东廊艺术空间 2009年)
我利用手工明胶感光银的创作方式开始于2000年,最早出发点是自己可以更进一步的控制影像在感光层的表现,这样可以寻求感性与标准之间的平衡。在重拾一些丢掉的过程中,尝试可发掘的可能。
《霉绿系列》主要是以山石为拍摄题材,属于我一直进行的“家乡”题材的创作系列,“云生于石”—石亦为“云根”。其实06年之后还同步进行着以游客身份拍摄国际旅游者题材的创作。是想尝试在迥异的摄影题材下找到些共同的气质。并有所希望经典能在每个人心中得以重建。创作中时而也会幻想有灵性的生命进入其中,这些都给我带来滋滋有味、无法言表的归属感。“霉绿”名称来自视觉上的苔绿、石绿,只不过漏雨苍苔霉变的更有些意味。
摄影的叙事性在我这可能仅是抛出的某些话题,我更感兴趣创作中的图示语言。我觉得观念上可以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本质性的语言是根本的。我想摄影作为媒介的使命,一方面通过自身的梭巡来激发他象的艺术潜质,同时还可接受别的艺术方式的补充来展现更多的艺术生命力。
我在拍摄时,不希望、也不可能举着相机,进一步考虑“文化”层面上的东西,我更尊重我与拍摄对象之间的“直觉”。我也不认为我的作品能够迅速解决当下社会的某个重要问题,我只是尝试表达“我看到的东西”,呈现疑问和进行语言上的探索。当然,这里面也有我的希冀——观者可以分享、讨论我的疑问和探索。
暗房的冲洗过程,就象一个使用摄影调色板来做画的过程。如涂布中的一些手工介入,通过显、定影控制局部的痕迹,加厚减薄、调色等方式的控制达到理想的影像。值得一提的是暗房中的控制即使有精确的标准,但依然充满了期待。手工方式必然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理想的画面只能是建立在大的框架上,整个过程充满了实验性。暗房后也可能在明室介入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不论暗房还是明室,对影像的增减、涂抹——期间纠缠着妥协与对抗,暗合着现实的真伪与影像的去留——总是存在于不断隐藏和揭示的交替中。
在创作实验中,我总警惕摄影呈现的往往是非常具体的物,有时太具体的“形象”就像思维前行的“藩篱”,你看到越清晰或逼真的时候,便有可能沉迷于此、止步不前,我的手工介入也是根据这样的理由。如果破了“形象”过强的具体性,产生某种抽象意味,就象尊重摄影带来新观看的同时,还可尝试跨越形象“藩篱”而继续其艺术思维和方法上的生机,也许这会是加强影像审美抑或是增加阅读感的另外可能性,如同断臂维纳斯的审美延展带来的启迪。《霉绿系列》的创作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尝试过程。不仅是在暗房感光、涂刷、冲洗等过程中的调整,还有明室中的绘画改变,在某种程度也许是反摄影逻辑的摄影尝试,在这个尝试中我希望作品是具备精神深度的风景。
陈泳因
1987年生于香港,2010年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应用及媒体艺术文学士学位,主修视觉传意;2012年获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摄影深造文凭。陈氏一直热衷摄影创作,于2010年赴英国利兹加入East Street Arts,并设立其个人艺术工作室。现为艺术行政人员,致力于香港推广摄影文化。
日常生活是陈氏的主要兴趣和摄影题材,喜爱透过摄影将自己与身边的各种事物连上关係。陈氏深信「我怎样生活,就怎样拍照」。陈氏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3中举行了首个个人摄影展《3/25.9:「 就是说/Hey/係呀」》。
一直在拍 25.9年生活中的3年
2010年,在利物浦的他家中,睡不着,
开始了一个以为是关于男孩一人生活的摄影计划。
然后跟东京的另一个他交往,拍摄和生活自然地发生下去。
没想到,看回照片,才发现自己的存在。
照片裡是个人的关係。然后是一同生活在香港的他。
就这样一起生活,或一个人生活,就这样拍摄。
后来翻看着照片,把全部照片重看了。
不想活在自己选择记住的记忆裡,尝试在照片中找回一些当时的片段。
毕竟,当时拍下的每一刻都是自己选择的。
当然,拍照可以令印象更深刻,但也可以是“拍下了,放心了,忘记了”。
没有全部 只有比记忆多了一点 或许少了一点
照片加上记忆 总比仅是记忆多了一些提示。
可谁也没有权力改动那一刻那一句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