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访谈 > 正文

从文学青年到策展人:释藤细说《蜕变》

0 2013-11-22 05:03:00   蜂鸟网   作者:徐彩虹   责编: [原创]

    “在丽水短短几天的时间,经历的事情却胜过千言万语。一个展览,摄影师历经一两年时间的创作、花费几个月的准备、却仅仅是不到一个星期的展示,'蜕变'此刻真的完成了么?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困惑。”

    作为浙江摄影师十人联展《蜕变》的策展人,释藤在她的博客上写下这样的一段感言。这一种繁华落幕后的空落感,也许是普遍存在的人类情绪,我却从中感受了释藤的“舐犊情深”。她似乎将这些摄影师和作品“视为己出”。虽然她有三个摄影师:陈吉楠、金酉鸣和朱晓仑拿到了摄影节的“最佳展览”奖,但她不要昙花一现,她知道远方之远,她做好长远护航的准备。

    身为策展人,她已经做得足够好:《蜕变》前期的宣传很早就铺开了;凭借实力和人脉,她从主办方那里争取到一个位置不错的独立展厅;展览期间,她请来了国内一线的批评家和学者来办作品讨论会……当摄影师碰到这样尽职尽责的策展人,真是做梦都会笑出来。你很难想象,其实她根本就是个打酱油的,一个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孩子她妈,单单出于对影像的热爱,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写摄影评论、做采访,做策展,短短两年做到这样的成绩真是不可思议!她跟圈内多数人给我的感觉不太一样,可能因为不靠摄影吃饭,她做起事来更显从容和纯粹。一身布衣的她在人群中总是笑得灿烂,她那口台州味道的普通话也总是中气十足,让听者如沐春风。

从文学青年到策展人:释藤细说《蜕变》
释藤(左四)与摄影师们在展览现场

    我和释藤的采访就在她的展厅中进行。在四壁作品的环抱之下,她显得格外笃定和幸福。当她透过镜框望向那些作品的时候,当真是顾盼生辉。森森的江南才气,就在她此刻飞扬的眼眸中。

    相关阅读:批评家教你如何看影展 深度剖析《蜕变》
                释藤策展:浙江摄影师十人联展《蜕变》
              
蜂鸟网:《蜕变》是一个地域性鲜明的展览。身为浙江人,你对浙江本土的摄影群体还是比较了解的,你对这个群体整体的感受如何? 


释藤:
是的,自从我接触摄影开始,便参加了在浙江本土的一系列活动。因为我之前是从事文学写作的,介入摄影只有两年的时间,从2011年我接触摄影之后开始接触一些比较专业的平台。这两年,浙江省摄协举办了各种各样专业的培训,比如摄影理论研修班、工作坊、摄影大讲堂等,都会邀请国内一线的专家、学者、评论家、策展人、画廊总监过来给大家授课,加上浙江现在做的两个比较大的平台——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和徐肖冰杯,还有“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在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氛围下,浙江摄影整个群体面貌在改变,而且改变挺大的。

释藤:
《蜕变》浙江新锐摄影师十人联展,展场外观

    之前多元的局面没有打开,大家自己干自己的,系统地去做专题或者做当代影像的摄影师比较少。现在平台比较好,大家无形从这个氛围中受到感染。凝聚力变强,每个人都想改变,所以整个群体面貌有很大改观。我所策的这十个摄影师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群体,其实还有更多的人在改变。

释藤:
《蜕变》展览现场局部

 蜂鸟网:说说《蜕变》这个主题的由来。


释藤:蜕变,我特别喜欢这个词,我觉得摄影师也好,策展人也好,包括我自己,都在慢慢地蜕变过程当中。无论你这个摄影师有多么成熟,其实都是有一个过程,刚开始做的可能不太好,但是慢慢的一步步过来可能越来越好,就像蝴蝶一样会变得非常美丽,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

    所以《蜕变》这个主题其实是一直存在于我脑海中的,为什么用到这次展览上,我是觉得浙江摄影群体整个面貌这两年在蜕变,他们虽然非常青涩,但是很努力很用心地在发声,这个特别重要。所以我觉得用《蜕变》去归类这个群体挺好,代表了这个群体的一种面貌。


蜂鸟网:在策划这个展览的过程中,你选择摄影师和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释藤:前提是“新”,新人或者新作。我想让大家知道,有一些人,他们在做这样的东西。还有就是看他影像本身,这个用语言很难来界定,因为它不是一个框,是一个朝外生长的东西。所以我选择的时候会看摄影师本身成长的经历,看摄影师之前的作品,跟他沟通,从更多的作品中挑选出当下我想要的。作品的延续性也蛮重要。比如朱晓仑,他几年一直在拍这个,我觉得他的影像完成度和影像语言的把控,都格外成熟,表达的都挺不错,我就在众多作品里边选择一部分作品出来。

    这个展览是一个整体,整体里边个体的呈现要有多样性、丰富性。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想要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这点挺重要的。我比较注重这种多元性。我选择的十个人里边其实有一些是有碰撞的。我觉得这样挺有意思,就像一个对话一样。

 

蜂鸟网:这里头有些摄影师大家并不陌生,比如傅为新,这一组《它说》算是新作吗? 


释藤:这组作品正式展览是第一次。这组作品他拍了一两年,前段时间在《中国摄影报》刊登了,我个人蛮喜欢,后来姜纬老师在《上海摄影》杂志里边也刊登了这组作品。我觉得这组跟他以前的作品不太一样。以前他在观念中可能会植入一些其他的东西,这组就是就事论事,通过物体本身透出一些想要说的话,有一点哲学的东西在里边。他作品挺多,看你怎么选择,这一组可能给人思考的空间会大一些。还是蛮纯粹的。

释藤:
傅为新作品展览现场

蜂鸟网: 这个展览参与的摄影师人数较多,他们对影像语言的把控能力可能会显得参差不齐,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释藤:这种情况是有的。因为有一些摄影师是业余出身,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受过系统的训练。比如说美院出身的有陈吉楠、唐咸英,还有黄垚庚本身是摄影系的教师。我觉得有专业背景的摄影师,在摄影语言的表达上可能跟其他会有一些差异,比如说陈吉楠的这组作品,整体的气韵把握恰到好处,整个反响都特别好,可能也是跟她的美院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蜂鸟网:说到陈吉楠,在观展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陈吉楠的这组《禾声》是湿版工艺,一般情况下,作品诠释里都会注明的,但是你们好像有意忽略了这一点。

释藤:是的,我不希望别人说我这个是大画幅,是胶片或者湿版云云,过分强调技术或是工艺的问题。我希望透过影像本身让观众得到共鸣,觉得这个真的拍的挺好。我作为策展人希望让他们的作品传达出这样的信息,而不是说就摄影而摄影,摄影师本人也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现在很多人强调这个也挺致命的。

释藤:
陈吉楠作品《禾声》展览现场局部

蜂鸟网:这就涉及到作品的最后呈现问题,是你逐一来跟摄影师落实,还是摄影师自己交方案?

释藤:这次在装裱跟呈现上,我给大家都提了要求,分头去做。我当时提前来展厅看好,做了平面图,包括我这个前言怎么摆,作品的呈现顺序,在电脑上模拟出来,发给他们看。

    电脑上模拟还是虚的,等到了现场之后,大家把作品全部摆开,我看了他们的作品跟装裱之后又做了调整。比如朱晓仑和胡展的作品,我觉得应该是对话的形式,就放在外边面对面了。我还考虑到观众的观看习惯,将一些需要思考的作品和轻松的作品交错开来,形成一个起伏,让观众看了感觉不是很累,避免他们产生视觉疲劳。


蜂鸟网:上午你刚主持完这次展览的作品讨论会,现场来了很多知名的专家,能把他们凑在一起,我觉得挺不容易的,我看到这次参展的摄影师大部分也都参与了,大家感想如何?

释藤:
《蜕变》专家讨论会现场

释藤: 我比较幸运,跟摄影界的老师、专家认识蛮多的,有很多的机会跟他们接触,他们对我一直挺鼓励的。这次我一邀请,他们一口就答应了我来参加,我觉得挺感动的。

释藤:
晋永权在讨论会上和作者面对面交流

释藤:
姜纬在讨论会上与现场观众交流

    我特地把讨论会放到展览现场,就是希望让专家能够跟作品之间有一个呼应,他们每人都把这个展览看了好几遍,而且每个人谈的时候都很诚恳。所以他们的说法会更加客观,接近真实。这就是现场讨论会的好处。

    十个作者除了两个有事先走,另外八个都在现场。因为这么多批评家都来了,毕竟难得。我事后跟他们聊,他们都觉得收获蛮大的。对他们来说,可以面对面接触专家,提出自己的一些困惑。还有他们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自己以前没意识到,专家一提的话,他就觉得豁然开朗了。

     这些专家无偿地给我们提出这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我觉得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效果非常好。不是说非得拿出什么学术的观点或者怎样,实实在在的让摄影师获益就行了。

蜂鸟网:在讨论会上,有专家的提到说,从某些作品中看到大师的影子,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释藤:这个问题也是挺正常的,因为这些摄影师都蛮年轻的,可能无形之中会受摄影史上某些大师的影响,一定会有的。但重要的是,他在努力地朝自己的方向走,他可能慢慢蜕变形成自己的风格,也说不定。搞摄影,很多人就是从模仿开始,拍沙龙也一样,从照搬人家的参数到慢慢拍出属于自己的漂亮风景。这些摄影师也一样,觉得大师这样的形式挺适合我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也这样去拍。其实你拍的跟我拍的一定是不一样的,共性也有,但是差异性一定是有的。

蜂鸟网:参加今天讨论会的除了批评家,还有来自浙江摄协的负责人和中国美院的摄影系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浙江人的展,浙江人一起推。

释藤:
来自中国美院摄影系的矫健老师在讨论会上畅所欲言

释藤:是的,我们省协会,你看毛老师(毛小芳)一直很支持这次的展览。我们特地建立一个讨论小组把她也拉到里边,我们在里边讨论一些细节,打电话私下沟通,做了大量的工作。毛老师给我组织和推荐一些好的摄影师过来,跟他们交流。   


    中国美院的摄影人才蛮多的,例如邵文欢、储楚在国内都是一线的摄影艺术家,美院现在跟我们协会互动特别好,关系越来越融洽,大家做的也很开心,有活动都互相邀请来加入,一起做一些讨论。他们比较学术,有系统性,这样的交流感觉很丰满。


蜂鸟网:这是你第几次做策展?

释藤:策展是第五次,但是做这样一个正式的独立展览是第四次。


蜂鸟网:感觉你很快就进入到策展人的角色。几次展览做下来,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收获?

释 藤:刚开始做策展没有什么经验,觉得你的挺好,他的也挺好,我就把你们凑到一起。但是渐渐地做下来,会去思考摄影师跟摄影师之间、作品跟作品之 间有没有一种微妙的关系,有没有契合点,是不是符合你想要表达的这个主题。策展其实还是要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例如主题就非常重要。

    以前可能对于作品的制作、呈现缺乏经验。这次布展的呈现形式,大多数都是由我给他们提建议,例如说叶文龙的这组作品,我觉得有两张作品蛮特别的就放得高,因为本身这两张跟信仰有感,放高点体现出尊重或者是崇拜的感觉、比较契合作品本身。这些都是在策展中自己慢慢体会到的东西。

从文学青年到策展人:释藤细说《蜕变》
叶文龙作品中,宗教性较强的两张特意放在高处

蜂鸟网:这两年,你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从一个文学作者到一个摄影评论人、策展人,如果不是因为热爱,似乎很难做到这点。对你而言,摄影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释藤:对我来说摄影意味着快乐、幸福。我刚开始接触摄影,别人都会不理解,你一个文学青年干嘛跑到摄影里瞎搅和,你会不会拍片啊?我说不会,他们说你那么热爱,那么狂热,每天充满热情,不停地付出去努力做这些事情,你觉得有意义吗?我说有意义,我获得很多东西,因为我之前其实说白了我是一个家庭妇女,我是一个山里的孩子,但是我通过这个平台跟很多人交流,包括老师也好,身边的摄影师也好,包括今天我跟你一样,如果不是因为摄影我们不会遇见。每次跟别人交流就有收获、有提升,对我自己的自信心也好,知识修养也好,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获得很多养分。以后我的路会越走越宽,这样就挺好。


蜂鸟网:文学语言跟摄影的本体语言肯定是不一样的,你怎么评价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释藤:文学,我写散文、诗歌,可能表述很柔和,为了一点小情小调地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感性多一些。但是摄影会理性一些。当摄影师框住他自己想要的画面,那一刻既感性又理性。感性是这一刻触动了他,理性是他觉得这一块是我想要的,其他是我不想要的。而评论这个作品,你除了感性更多还是要理性。

从文学青年到策展人:释藤细说《蜕变》
释藤策展,傅为新《它说》作品之一

    我喜欢摄影本身语言的内容,它让我能感受到很丰富的东西,例如这十个人的作品,带给我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对我而言,摄影语言可能比文字语言会更强烈一些,因为文字没有那么直观,需要你去脑海中想象那种场景,但是摄影是更直接的一种对话,它的想象空间也特别大,例如一个摄影师拍下这个人,我可能会想这个人的身份、背景,他和摄影师相遇的瞬间等等。


蜂鸟网:文字和影像哪一个是你的最爱?  
 


释藤:绝对是影像,我现在是越来越喜欢,摄影可能我这一辈子就抛不开了,有一些话可能为时过早,至少代表了我目前当下的一种状态,我觉得摄影越来越吸引我,我会继续地往下走,跟各种各样的摄影师交流,看各种各样更多的作品。

蜂鸟网:感谢你的分享!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