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视觉盛宴 > 正文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0 2013-12-23 06:57:00   蜂鸟网   作者: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   责编: [专稿]

    重现历史与评价现实——关于王彤的《重现》
   文:顾铮


  2006年,王彤出版了一本名为《墙上的毛》(MAO ON THE WALL)的摄影集。此摄影集中的照片,以传统黑白摄影的风格,展现了他长年收集拍摄所得的毛泽东形象。这些已形斑驳、依稀可辨的毛泽东形象,主要散布于中国内地农村的墙壁上,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成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遗存。为拍摄这些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疯狂、忠诚与激情的革命“圣像”,王彤细细踏勘,留心记录,集腋成裘,经年累月地积累下来,形成一定规模,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数量保证的打上了鲜明时代印记的文献性视觉记录。
  
    涂画毛泽东形象,在毛泽东时代,作为一种政治宣传与鼓吹个人崇拜的大众视觉动员方式,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形象曾经进入到各地空间.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无所不在,处处展现他的强烈的政治存在感。但在今天,时过境迁,这些“圣像”已经大部脱落,虽然其形隐约可见,并且仍然牢牢抓住一切可以依附的现实基底,紧紧与过去粘合,坚持在现实的空隙中以致不可脱落。但现实已经不再听从他的号召,按照历史的逻辑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当然,这些依稀却又顽固的“圣像”的“圣迹”也告诉我们,我们无法把历史从过去轻易剥离,历史有其顽强的一面。而王彤的工作,通过收集毛泽东形象,也为我们的历史记忆增加了一笔视觉文献。在完成这个规模不小的摄影系列后,身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与编辑的王彤,似乎沉寂了一段时间。今天,他出手的这个《重现》系列,已经完全脱离传统纪实摄影的框架,集摄影与行为艺术于一体了。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在河南农村2011

  他打捞那些久已沉入我们记忆深处的毛泽东经典图像,然后再以自己的化妆,走进已经与原来照片大异其形的革命历史景点,按照革命领袖那为人熟知的姿势,施以重新拍摄。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经典图像,其实本来就是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建构起来的,是一种图像神话。即使是那些照片,也是遵守了某种规则的结果。这种政治图像神话,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它所能起的宣传鼓动作用,但时过境迁,却往往成为了历史神话的反讽。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在天津2012

  这种重新拍摄历史图像情景,通过摄影来还原历史情景应该不是摄影家王彤的初衷。因为如果是单纯的“历史还原”的话,他应该不会容忍今天那些刺目的现实景象出现在他的照片中。而且以他个人之力,他似乎也不可能像拍摄电影那样搭景再现。而通过“扮演”他者实现自己的“变身愿望”应该也不是他的内在需求。那么,王彤如此兴师动众地以自己的扮演与表演再现历史场面的企图何在?我想,王彤其实就是要通过这种由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无所不在的错位与断裂,来讨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王彤的“重现”历史,我相信是有他的内在理路与理由的,而不是因为市场看重“观念”或其它别的什么如“毛狂热”(Mao Cult)等因素而跟风。经过长期采集毛泽东形象,作为历史人物的毛泽东逐渐进入他的内心,积淀下来,形成某种内心无意识,成为某种无法与他的个人经验与记忆无法分离的精神块垒却也不是不可能。也许,他因此必须以某种方式将它化解。现在,我们看到他找到了这么一种方式,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毛泽东以扮演的方式来加以呈现。从王彤的《墙上的毛》系列到这个《重现》系列,我们可以发现,他其实一直关注的是,历史以何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的记忆与图像是何种关系,历史记忆如何形成,记忆的历史意义等重大问题。当然,从视觉艺术这个角度看,历史是否可以模仿与再现也成为问题。而他的思考,在去历史化的今天,以其特殊的方式,也正提醒人们历史的重要性。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橘子洲头2013    

    通过王彤的化妆表演与拍摄,身体(个体的参数)、空间(历史的现场)、历史(被入侵的图像)这三者的交叉,把过去作为现实的参照并以这三个参数的结合加以重演,实现了从“他者的历史”向“历史的他者”的转变。这种转变,针对的是历史与现实的断裂,是一种由个人的身体通过“扮演”与“表演”而生产出来的历史与现实的重新接续。这“扮演”与“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继续。通过这样的方式,王彤以“历史的现实感”和“现实的历史感”的集于一身,打通了过去、现在与将来。他的扮演了毛泽东的身体,就像是一种促使历史与现实发生化学反应的触媒,因为他的身体的进入历史现场,历史与现实发生了某种关系并且产生了新的互动与能量。当然,他应该努力做的是穿越历史来到现实,而不是停留于历史之中。通过他的重新拍摄历史,通过他的步入历史重归现场,他的脚步触动的是我们的记忆,激活的是我们的现实思考。他的历史重现,其实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实作出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过去重现。

  王彤的重新拍摄历史,需要体验现场。而作为一个行为表演者,也要体认表演对象的内心,体现他独特的个人理解。总之,一个“体”字非常重要。无论是体验、体认、体现,他都是要用身体来展开个人与历史的对话。用身体,他踏勘\丈量历史\现实的空间,用身体,他再现记忆,用身体,他凸现(也弥合)历史与现实的裂隙。用身体,他与历史记忆对话,检验自己的个人记忆与宏大叙事的分裂.他以一己肉身,以这种方式来体验历史的诡谲与现实的无情。不过我们仍然还有想要提出的问题的,那就是,以这种方式,是否可能实现把握过去的愿望,以这种方式对待我们的历史遗产与历史记忆是否有效?如果说《墙上的毛》是一个有关毛神话褪色的记录的话,那么《重现》系列则显示了毛神话在现实中的去神话化的故事。

  在当代艺术中,通过扮演历史上的、以及历史图像文献(包括艺术史中的名作)中的“他者”的方式与过去的历史展开某种形式的对话者,不乏其人。其中以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最为著名。但他的扮演,似乎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变身愿望,思谋的是进入方式,且以逼肖那个所扮演的“他者”为乐事。如此,则少了些对话现实与激活现实的动能。而王彤的“扮演”探索,则以重返历史现场的方式,将一个大历史的变动一起带出,给出了更为开阔的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对于王彤,这可能不是一个身份认同与重建的问题,而是一个个体与历史如何对话的问题。

    关于陈农《又再现》

   
文:陈俐

    陈农常在他的咖啡馆桌上画画,桌上放着巨大的照片,一个调色盘,一支大毛笔,一块抹布还有一只烟灰缸待在他旁边。他铺下一层颜色然后擦干,停下来聊聊天,混合一个新的色彩,在照片的空白处画下新的形状,然后再擦擦。几个小时内,他飞快顺畅的建立着一层层的色彩来不断完善他的作品。

   每一系列的作品都会通过数月的时间来小心计划完善。首先是一个想法,一个地方或是主题:兵马俑,京剧,枪与荷叶,沙地,月球。在拍摄前的几个星期,陈农开始绘制制作纸衣服——用他画照片的笔和手法——快而轻松的笔触,同样的绿色,红色,蓝色,还有黄色。黑白照片隐匿了所有色彩只留下一些深深浅浅的痕迹。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黄河大图,点击图片可看大尺寸图

   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离开北京的假期, 陈农寻找着完美的处所 , 一帮朋友兼做模特或是助手带着衣服道具什么的。他已经在纸上绘制了草图,到达现场仍然飞快的设计新的适合语境的框架;作为一个摄影师——也作为一个画家——他胸有成竹。在拍摄过程中,很多时间画在模特的安排和衣服道具的准备上:一旦画面确定,他就用极少数的时间来拍摄。

   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充满了历史符号重演——瞬间的辉煌,特定的时期,时代——有精良制作的史诗电影,也有粗制滥造的电视剧用着高价租来的服装。任何时候你打开电视都能看到无数的对30年代上海的描绘,全是旗袍和西装;调个频道你又到了60年代,一个有绿衣服和街上没有汽车的世界;再调台你又到了明或是清代:皇宫,或是武侠片。陈农的作品回应着这样的视觉环境,甚至是在他的作品制作方式上——像一个只有一个人的设计制作部,依据照片风格和他的想像力,做着独特的道具和服装。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龙桥大图,点击图片可看大尺寸图

   陈农的很多作品把玩着中国历史图景——兵马俑站在月球上,还有一位宇航员(一个未来的出处,可能为将来的旅居月球给出一个中国计划);人物们穿得像是中国戏剧角色站在传统的木船上,带着步枪 ( 纪念抗日战争的称呼 ); 穿着清代服装的角色们站在故宫的前面,真的戴大盖帽穿制服的警卫站离一些距离;年轻人穿着同时代服装戴着动物头像面具,在古老的灰色胡同玩儿着。虽然很有趣,但陈农的照片不仅仅是图像玩笑,或历史的双语。

   陈农的照片让人记忆起早期摄影风格和人物安排,角色们像是在行为中,但不移动;脸生硬或是沉重;眼睛没有睁开,盯着相机或是看向远方。观者刚开始注意到的不是历史感,(例如:京剧服和枪),而是一种沉重的感觉,一种不可追述的情怀。生硬的姿态,混浊的暗影,手工上色,这些元素使陈农的照片就如同跟周围的现实和历史的记忆若即若离的一个个梦境,也回应着我们对现实印象种种说不出来的内心感受。像梦一样,这些图片有种奇怪的气质,这种气质直接与陈农的工作方式有关——通过纸制服装和照片上色, 介于简单和奇异风格之间。20世纪早期的肖像摄影用的背景是彩绘的纸而服装都是真的。陈农确是带着纸衣服来到真的地方。但是当照片被洗出来并上色,就很难再将纸衣服从真的环境中区分出来。通过画他的衣服,陈农制造出一种幻想和真相,寻找他要的场景,调整他的模特,拍摄然后制作出照片再上色. Roland Barthes 说每一长照片都有一个“出彩”,细节吸引着看者。在他看来,出采总是某一个真实的事物——老的鞋子,手的姿态。但在陈农的照片里,亮点不是某个真象,不是属于那个地方的真的东西,而是扁平的纸衣服和它们被绘制后的样子,一种短崭的令人信服的幻像让人瞬间跌入其中。 总之,正是这种绘制服装和道具的方式(然后再绘制),给了陈农的作品这样的魅力。

    白冬泉《延河畔上》
  文:白冬泉

  这些影像是我在延河边行走观看时的喃喃话语,是踌躇独行中偶尔捡拾的记忆碎片——风沙中飞扬着人们的青春与梦想,河道里流淌着人们的岁月与时光,岸边徘徊着步履迟疑的身影,街巷里轰鸣着嘈杂的声响——土墙后那斑驳的注目,也许是对这世界的最后一次回望;广场前那伟岸的身影,也许注定会站成一种风景……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我知道,这只是一条河只言片语的诉说,一次超越自我影像方式的探索。因为,原来那样的影像方式,已无力承载我以本心本性为原点,对这河这水这土这人的久久凝视和思考。兴许,无解的影像因了它的多义性,才是我当下的言说方式。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我也知道,人都将和他的思想一起慢慢地老去,而延河却会永远奔流,向东而去……

    火炎《新桂林山水》

    拍摄时间:2011年11月——2013年4月
    拍摄地点:广西桂林市

   “桂林山水甲天下”八百多年前,宋人王正功一首科举诗中区区七字的诗句一时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多少年来,无数游客徜徉在桂林的青山秀水奇洞美石之间,为之陶醉,流连忘返,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这七个字。可见,从古至今,王正功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观是得到了普遍认可的。桂林山水之美毋庸置疑,桂林山水之美源自哪里也毋庸置疑,当然源自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人们赞叹大自然钟灵毓秀是认可大自然的眼光;人们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是认可大自然的能力。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让大自然多一些本真,少一些人为的“浓妆淡抹”呢?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火炎,1960年4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市。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纪实摄影协会会长、广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站长。

    吴旭韬:《极地视觉》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蔡葵:《弃物表情》

    蔡葵: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西双版纳州摄影家协会会员
    2011年《孤旅之下的喧嚣情绪》荣获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外摄影家邀请展“最佳摄影师提名奖”
    2012年《佛•性》荣获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优秀作品奖”。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曾年:《三峡人》

    16岁开始在长江上任水手。

    自80年代中期开始拍照片,先后和Sipa Press , Contact Press Images 和 Gamma 图片社合作。曾经为《巴黎竞赛》,《费加罗周刊》,《德国地理》,《法国地理》,《纽约时报周刊》,《英国独立报周刊》,《玛利.嘉儿》法文版,《美国国家地理》法文版,等等杂志供稿。在中国国内曾经为《中国科学探险》《文明》《华夏地理》《上海一周》《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名牌》 等等杂志供稿

    2004年合伙创建dragonimage图片社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高辉:《山水间》
    站在高原的山峰上,不仅找到了自然的高度,也领略了精神世界的颠峰,人生壮阔的生命景观由此打开。
    自然万物,秉性相通,人性亦然。
    这或许就是一种高原的精神,一种居世界之颠让庸人哀叹不及的气质。攀上高原之颠是需要勇气的,而敢于创造生命高度景观的勇气,就能领略到高度给你的视野与辉煌气度。而拥有了这种精神品质,我们便会拥有包容之心,我们的灵魂就能沐浴在神山圣水的洗礼之中,享受这自然博大境界的熏陶和启迪。
    大自然的山水似乎不仅仅只有天地的美景,由于有了人类的造访与欣赏,人生的履历由此而拥有了一段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
    山水之间,自然无限,人生阅历,记忆永恒。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014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部分参展作品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