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影史 > 正文

历史上的雷锋:补拍与摆拍背后的真实

0 2014-03-05 06:38:00   蜂鸟网   作者:中国摄影出版社   责编: [专稿]

     前言:本文内容节选自中国摄影出版社《采访本上的雷锋》作者:余玮、吴志菲

    大量一手档案材料和鲜活的细节、压箱底的老照片,再现了好人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传奇一生,再现了道德榜样雷锋精神追求的全过程。作家用平实的、带温度的文字去还原一个生活化的“真人”雷锋,带给大家平凡而真切的感动。


    在雷锋没有牺牲前,部队里就组织过“学习雷锋”的活动。此前,沈阳军区曾准备筹备一个关于雷锋的展览,但发现图片资料不够。于是军区首长做出补拍的指示,要求: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张峻当时受命拟出一份补拍雷锋照片的提纲。“很多线索都是从雷锋日记中获得的。”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助理员张峻回忆说,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雷锋1960年9月获得“节约标兵”的称号、事迹报告《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忆苦思甜》等资料为依据拟定的。

    拍摄内容拟定后,经过了层层审批。“大部分补拍是由季增完成的”,摄影师张峻回忆说,“每一张照片都要经过审查,符合实际后才可以发表。其中也有照片因为不太真实,而被‘毙’掉。”

历史上的雷锋:补拍与摆拍背后的真实
雷锋在任抚顺市建设街小学校外辅导员期间与孩子在一起。张峻 摄

    季增对“补拍”也有着深刻的印象,他说:“当时宣传部门有意识加强对雷锋先进事迹的跟踪报道,一些照片的确是后期补拍的,但完全基于曾经发生事件的还原,绝对是根据真实事件进行补拍的。不能说是造假!”

    “雷锋送老大娘回家”的经典照片就是这个时期季增拍摄的。那是1961 年2 月初的一天,雷锋去丹东农村某工程兵部队作忆苦报告,季增同行,回来时途经地下通道去沈阳换车回部队,遇到了一位到抚顺看望儿子却不认识路、还拎着不少东西的老大娘。雷锋从小就没了母亲,向来对老人很有感情,于是走上前去,一问是同路,就主动提出送老大娘。季增也自告奋勇地跟着一起送,想拍一张雷锋送老大娘与儿子见面的照片。

    雷锋急忙帮老大娘拿东西,扶她上了火车,并为老人找到了座位。路途上,他像老大娘的孩子一样,站在大娘身边,亲热地说这问那。老人掏出写有儿子地址的信封拿给雷锋看,担心找不到地方。 雷锋安慰大娘说:“您放心,到抚顺后我帮您去找。”

    到了部队驻地瓢儿屯站,为了送老大娘,雷锋和季增没下车,而是到了抚顺南站。雷锋怕季增累,让季增在车站看着背包等着,自己去送大娘。季增想,这个难得的机会不能错过,便将背包寄存在车站,同雷锋一起去送老大娘。老大娘初次来抚顺,抚顺市又这么大,不知儿子住在哪里。雷锋拿着信上的地址,四处询问,几经周折,也走了不少弯路,终于在郊区露天矿的一条小街上找到了老大娘儿子的家。当孙女跑出门来拉住奶奶的手时,季增拍了个镜头,但因天黑,又没有闪光灯,拍出的照片效果很不好。

    过了半个多月,季增等雷锋有时间时再次来到老大娘家,补拍了照片。季增在接受采访时说:“屋子里面当时很黑,便想到在屋外拍,但是屋外有很多煤和干柴,拍出来很乱,于是我们就往前走,在另一家门口拍了四五张,现在只留下两张照片。现在有人说我的照片是假的,不是真事,还有人说这老太太不是真的那一位,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反正我是见证人,我拍的照片,我记录的,我最清楚来龙去脉。”

   这年4 月下旬的一天,季增正在暗房里工作,吴股长告诉他说:“上级通知要雷锋同志去旅顺兄弟部队作忆苦报告,今天还是你陪他去吧。”这是再一次向雷锋学习的好机会,季增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背上相机,快步来到运输连雷锋的宿舍。

    门虚掩着,里边静悄悄的。季增轻轻地推开门一看,雷锋正伏在桌子上聚精会神地写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笔记。季增上前推他一下说:“你知道吗,股长又叫我陪你去旅顺。”雷锋站起来连连说:“知道,知道。”

    雷锋让季增在这等他一会儿,他到连部去一下。季增坐在床上,顺手拿起他的日记本,一页一页地看起来,不由得被雷锋的日记吸引住了,不知不觉看了十几页。这日记,篇篇都洋溢着雷锋对社会主义、对共产党无限热爱的感情。

    这时,门吱的一声开了,雷锋回来了,他同往常一样,高兴地对季增说:“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走吧。”说着,雷锋习惯地背起他那个装得鼓鼓的黄挎包。

    不到10 分钟,两人便到了雷锋常常前来做好事的瓢儿屯火车站,好几位铁路工人向雷锋打招呼。随后,两人登上了市郊列车,在沈阳站会同张峻换上了开往大连的快车。车厢里熙熙攘攘,旅客很多。雷锋放下挎包,便忙着帮助旅客找座位、放东西、倒开水,随后又清扫车厢﹑擦玻璃。

    来到旅顺部队驻地后,晚上,许多战友都挤在雷锋和季增所住的房间,怀着对雷锋的敬慕之情,向他询问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雷锋深有感触地说:“要说体会,我只有一条,一颗红心,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雷锋越讲同志们越爱听,屋里的人越聚越多,大家忘记了疲劳,互相畅谈学习体会,直到熄灯的号声响了才散去。

    这时候,一天旅途的劳累向季增袭来,他准备上床休息。雷锋看出了季增的意思,拿起书本要往外走,季增一把拉住他,问:“你上哪去?”他笑着说:“怕影响你休息,我想到走廊的灯下再学习一会。”听到这话,季增感到脸上火辣辣的。论军龄自己比雷锋长,可是论政治觉悟和学习的自觉性,却比他低得多。季增不好意思地忙说:“我们俩一起学吧。”

    雷锋高兴地拿出毛主席著作,两人一起学了起来。时针一秒一分地走着。季增想起明天他还要去海军艇上做报告,便提议:“时间不早了,咱们休息吧。”雷锋诙谐地说:“好吧,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头一挨枕头,季增便进入了梦乡。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喊声把季增惊醒了。季增一听,原来是睡在对面床上的雷锋在说梦话。季增打开灯,把他叫醒。雷锋十分激动地告诉季增,他梦见了毛主席和他握手,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听了他说的话,季增久久不能入睡,反复地想雷锋这样热爱毛主席和社会主义,这样刻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自己作为雷锋做梦都喊“毛主席万岁”、想见毛主席的这种心情,他开始琢磨着如何给雷锋照张相,表达他的情感,脑海中构思着几种画面。

    第二天起床后,季增将自己的摄影构思告诉了雷锋。雷锋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你想到我心里去了,我如果能手握钢枪,站在毛主席他老人家身边,永远保卫毛主席、保卫社会主义,这是我一生最大最大的幸福。”这幅照片的主题,就这样定下来了。

    几天以后,两人完成了任务回到部队。过了不久,部队召开党代表大会,雷锋是出席会议的代表。开会的那天早晨,霞光满天,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季增和雷锋一起来到抚顺钢厂和平俱乐部,里面有尊毛主席塑像,季增试了试镜头,发现室内太暗,难以拍出好的效果。于是,请几名在场的党代表帮忙把主席塑像抬到室外,让雷锋站在塑像前侧。雷锋紧握50式冲锋枪,英姿飒爽地在塑像前站好。这时,团长吴海山正好走来,见此情景大声说:“小季,先慢照,给雷锋换顶帽子。”他用皮帽子换下雷锋戴着的毡绒帽。于是,季增调好光圈和速度,从不同角度拍下了两张照片。季增回忆说:“当时雷锋的最大梦想就是希望能见到毛主席。所以他常说,好好干,将来见毛主席。当时,我就想,怎么才能拍一张雷锋想见毛主席的照片呢?就想到了毛主席塑像。”

    1961 年初,雷锋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执行任务,正好季增也在政治部办事,两人在战士食堂吃饭时碰在一起。饭后,雷锋就回到汽车旁,坐在脚踏板上,读起了毛主席著作。这时,季增刚从宣传处办完事出来,看到雷锋神情专注学习的样子,便立即跑回宣传处,拿了相机,又请宣传处的张峻协助自己拍摄,并找了一大张白纸做反光板。季增回忆说:“为了突出雷锋汽车兵的特点,使自然光从车窗射进,呈强烈的逆光,再用白纸放在里面作辅助光。驾驶室很窄,相机拉不开距离,我们上上下下摆弄了好几次,终于拍成了雷锋坐在驾驶室中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照片。”

    雷锋和乔安山入伍前是工友,同在鞍山钢铁公司,入伍后又分在一个班。“在学习上,雷锋发扬的是一股‘钉子’精神,他常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分分秒秒,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他常说:‘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乔安山干起工作来是没说的,就是文化程度低。雷锋为了帮助他提高文化水平,真是下了大功夫,不断给他讲学文化的重要性和方法,甚至手把手地教他写字。为了方便,雷锋专门要求和乔安山铺挨铺,时时鼓励他增强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并用自己的津贴两次为他买笔记本。他还买了许多马列著作,摆满了连队里的书架。每次出差他总是背回满满的一挎包书籍,供同志们学习。”季增说,他曾几次为雷锋和乔安山拍摄两人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照片。“后来乔安山复员到地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坚定地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恐怕与雷锋的帮助和感染有着扯不开、剪不断的联系吧!”

    “在与雷锋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到他就是一个极普通的人;但他的那些平凡的事迹中却蕴涵着伟大和高尚。每次为他拍照,我们都配合得十分默契;而他每次都非常谦虚,所以我的任务完成的也相当顺利。”季增说,雷锋的“钉子”精神是出了名的,自己几次晚上去运输连都亲眼看到他用手电筒照明学习的情景,总想试着拍下来,但都因光线不足、胶卷感光度低而没有成功。“当时的团政治处花上几百元钱买个闪光灯还很难,那这照片怎么拍呢?想来想去,我想到了放电影用的放映灯泡,于是就去电影组收集了几个旧的放映灯泡,将电源线焊接在灯泡的两极上,再用绝缘纸和绝缘布裹上,接上电源,专门用于晚间拍摄照明,大伙儿都管它叫‘烤灯’。有了这个‘烤灯’,解决了夜间摄影的大难题,许多雷锋晚间活动的照片就是用这个灯具照明拍出来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只用了一只灯,而且用光不当,将雷锋夜间躺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学习‘毛著’的镜头拍得像白天一样。”

    曾有人说,雷锋是中国有史以来被摆拍最多的名人之一。张峻回忆说:“雷锋的很多照片,都是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原则下事后补照的,摆拍在当时甚至是一种任务,而读者也乐意去接受这些。当时还有专门关于补拍雷锋照片的指示: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张峻的创作灵感有不少是从雷锋的文章和日记里受到启发而酝酿构图并为雷锋摆拍和补拍的。

    美联社的4 个记者曾经去过抚顺的雷锋纪念馆。他们指着雷锋做好事的照片问讲解员:“你们不是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吗?那怎么会有这么多照片?”讲解员一时语塞。几天后,张峻来到雷锋纪念馆,讲解员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他。张峻建议实话实说。他自己也坦陈,“导演”是他本人,有一些照片是“补拍”的,不过,“剧本”并非虚构。“要让雷锋从神坛上走下来,更靠近群众,只能实话实说。他做的事情,我们也都能做。”关于拍摄过程中“抓”和“摆”的问题,不应该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来探讨。即使在今天,关于摄影方式和方法的问题仍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关于雷锋的照片,无论是何种拍摄方式,都无法掩盖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更不会也不应该对雷锋的形象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

    “为了塑造雷锋这个形象,我们把雷锋写的10本日记都调过来了,整理出不少日记选编,后来也都发表在报纸上。在当时,能找到这样一个全面的人物真不容易。”张峻说。当全面了解了雷锋之后,张峻才发现,之前给雷锋拍的照片都没有代表性了,必须重新拍摄。于是,张峻开始构思如何为雷锋重拍照片,他根据雷锋日记、连队的反映以及雷锋的事迹,开始了重新在镜头里对焦雷锋的过程。这些照片,大部分是抓拍的,也有一部分摆拍,还有少量是补拍的。“虽然有些照片是摆拍的,但在今天看来,依然显得非常珍贵。没有办法,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那样,补拍的内容绝对是以事实为依据的,领导这么要求,我们必须那样做。”

    1960 年10 月21 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挤时间学习,早起点,晚睡点,饭前饭后挤一点,行军路上想着点,外出开会抓紧点,星期假日多学点……” 张峻采访时从中受到启发,认为这篇富有哲理的“六点”学习法,提示人们在学习上要抓紧一切时间,见缝插针。于是,他着手构思拍摄雷锋挑灯夜读的镜头。

    经典照片《夜读》是张峻当年拍摄的,表现了雷锋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的情景。那是1961 年2 月21 日,张峻陪同雷锋到吉林省四平市坦克兵某机械化团向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连“取经”时,晚间在招待所房间里拍摄的。照片中的皮帽子、皮大衣和自动步枪都是从连队借来的,张峻自己动手用药瓶做了一个小油灯。《夜读》的创作构思,主要是想表现雷锋在没有电灯的夜晚,在严冬的艰苦条件下,当战友们都进入梦乡后,仍在抓紧休息时间挑灯夜读毛主席著作。

    张峻说:“后来这些照片要像文章一样接受审查,送审之前,人家说这张照片有点假。为什么?因为我们这里属于亚寒带,发的皮衣、皮帽子中没有毡油帽,有点失实了。但是,我当时拍这张照片的主题是雷锋勤奋学习,而不是体现在服装上。

    张峻回忆说,雷锋回到驻地后,接连三天在日记里写下了“不能骄傲”的话语,以警示自己。“雷锋能让我感动,因为他是个普通人,有缺点,也会犯错误。他有时也会年少轻狂,会偶尔向人炫耀一下他的军功章;在外面做好事,他常常会回得晚,这在部队就是不守纪律,所以也受批评;他甚至直接到厨房自己拿吃的,炊事班说了两句后,他气得把盆摔了,第二天又主动去检讨,说自己做错了。这些‘小瑕疵’从未妨碍雷锋行使心中的善, 没妨碍他省下钱支援灾区支援人民公社建设, 也没妨碍他做好事,见义勇为。”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