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时一地曾忆城

0 2014-03-20 06:54:00   蜂鸟网   作者:徐彩虹   责编: [原创]

    艺术欣赏还是要讲个情境氛围,恰好的时间、地点配上恰好的作品,那一种和谐的共振会加倍放大作品的内蕴之美。比如,在荒芜未竟,春意蛰伏的三月,在画儿的SEE+画廊看曾忆城的旧作新展——《一时一地》。

    这个展缘自画儿多年前的一诺,今时今日她得一偿夙愿。这段有诺有信的小插曲,给这个展更添些旧式中国味道。行走在画廊中的画儿有股子意气风发的明快,与曾的其中一张照片意境很搭。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枝一叶曾忆城
这张照片在整组作品里格外轻盈跳脱,就像此刻的画儿,明丽如三春风月

    曾的这组作品被公认为暗合水墨意趣,乍一看只觉满墙的疏枝斜逸,禁不住SEE+的角落里都是别致的瓶插,花草薜荔并不一味以娇鲜媚人耳目,一枝一茎取法天然,枯荣不惊,风骨傲人,呼应的满墙照片都似要活了过来。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枝一叶曾忆城
SEE+的瓶插,凋而不萎,风流自赏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枝一叶曾忆城
曾忆城镜头下的枝条,疏朗俊逸,清净寂灭

    这组经年的旧作珍重地挂在SEE+的白墙上,散发着一种在时光中自然发酵的馨香,来自彼时的画面与情境,却还对应得上眼前的这个人,温良谦恭,有着禅僧气质的曾忆城。我和曾忆城及他这组作品,都是初次照面,但在我,并没有生疏感,用半新不旧来形容这点距离感,正合适。好比穿衣,太新了扎眼,给人惊动世界的不安感;太旧了又觉褴褛,显不出人的精神气,半新不旧的程度最让人舒服妥帖,带着返璞归真的家常味道,这也正是曾忆城给我的印象。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枝一叶曾忆城
曾忆城在展览现场

    曾忆城在摄影界的状态,似乎也能用“半新不旧”来形容。他出道和成名已经有些年头,但是每次展览出来,总有人以为他是新人,因为他的状态实在是太过隐逸,有几年的时间他在世间行走,好像中世纪的行吟诗人,人家用言语吟唱,他则用镜头直抒胸臆。如果你欺他曝光率不高,下意识的以为他的创作已显陈旧,那他怕是要让你失望,他的几本作品集风格迥异,还不曾落过自己的窠臼,你也很难去预期他的风格走向。实验先锋观念的元素他耍得开,忽然他又可以很东方很传统,放在别人身上可能这是一种矛盾,对他来说,却是自自然然的转换,这种宽容度的存在令我十分好奇,想去寻根问底。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时一地曾忆城
曾忆城《路上有风有风景》作品之一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时一地曾忆城
曾忆城《路上有风有风景》作品之一

     如果单单就摄影论摄影,似乎有点小家子气,尤其对于不以实用为目的的艺术摄影,谈论摄影师的精神世界或者美学构成,远比谈论他的摄影本体更令人兴奋。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枝一叶曾忆城
《一时一地》展览现场

    广东籍的曾忆城在广州美院接受过系统的美院教育,西式的那一套素描、雕塑、油画的基本功,他一样没落下过。当年的广州是内陆最开放、最包容的几个城市之一,很多领域都呈现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欣欣向荣。毕业后曾忆城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参与了不少新杂志的创办,时尚、纪实、观念……各种摄影门类他一一尝试,摄影与他人生的春风一度原是新潮无限。我以为,当代摄影于曾忆城在起初就是两小无猜,后来也始终不曾见弃。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时一地曾忆城
这张作品是《一时一地》影集的开始之作

    但是当代艺术始终是在提出问题,并不能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当人生中的生、离、死、别接连向他袭来的时候,曾忆城对于艺术本身有了更深的怀疑与思考,最终他有了答案:“老子、佛陀、基督、鲁米、慧能、廓庵都对我有影响,我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艺术家,是生命的艺术家……艺术创作正是释放生命的潜能,当你拿起相机拍摄,照片正是你与世界爱的结晶。”这句话概括了曾忆城的生命观、艺术观和摄影观。从“生命艺术”的角度出发来欣赏他的摄影作品,我想大概是正解。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时一地曾忆城
《一时一地》展览现场,我在枯简之中感受到生命的贵气

    曾忆城曾经做过一个展览名为《照相观》,他向大众收集底片,然后用木板将美术馆的玻璃展厅封闭起来,用“心经”文字在木板上开一扇窗,把收集来的底片附着于心经文字上,由自然光线来决定影像的呈现。他对照相观三字有自己的理解,“照”,照见五蕴皆空;“相”,是诸法空相,“观”,是观道,也是观自在。对他而言,照见五蕴和观道观自在,远比执着求“相”来得重要。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时一地曾忆城
这次影展也一并展出了《照相观》里的底片写就的《心经》

    于是他不复在摄影上刻意着力,绘事后素,摄影的底子他尽够了,他放下摄影书,转向宗教中求照,求观。从他提到的这几位思想巨人身上,曾忆城无差别的吸取养分。来自基督的温柔和平喜乐,让他那颗诗人般敏感的琉璃心柔韧地承受起生命之重,免堕沉沦。在《一时一地》这本摄影集中,曾忆城引用了圣经中的多段诗文,如“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这是极大的人生警醒,但是曾忆城还用不上,因为他最苦闷彷徨的时候,念念不忘的也是前三句:“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亮了,全身就光明”,他向往澄澈的光明,所以他把忧郁、哀伤在安放在阳光下,不曾阴暗。他的成名作《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像一首无韵的离骚体赋,透过视觉上的的象征、隐喻,将无处排遣的思念与忧伤一唱三叹地铺陈开来,失恋的痛楚在他的心底如轻雷隐隐,最终通过快门宣泄释放出来。曾忆城说这本集子不是命题在先,而是整理出来的。不要为拍什么怎么拍而发愁,对生命存有信望爱,灵思自会像活水的江河一样汩汩流出。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时一地曾忆城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作品之一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时一地曾忆城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作品之一

    到了《一时一地》的创作阶段,曾忆城开始回归中国文化传统,老子、佛陀、廓庵等故人开始与他交深言深起来。道的清静虚无,禅的空灵寂灭,是贯穿他这本影集的美学气质。如果说《牵手》近似骚体赋的浪漫宣泄与抒怀,《一时一地》就像明清文人的性灵小品,随手偶得,闲雅蕴藉。观者很难相信这些照片是他周游列国所得,巴黎、纽约、巴塞罗那、圣地亚哥……,在心无国界的行吟诗人镜头下,游离抽象为水墨江南。这组充满东方美学趣味的主观之作,时间地点完全可以忽略,但是曾忆城偏要叫它一时一地,特意为每张照片写上出三维坐标,他或许想追问,时间到底是什么?

是行吟诗人也是照相者:一时一地曾忆城
《一时一地》展览现场

    这组作品带出了曾忆城的个性气质。他的枯简,容易让人联想起八大山人,但他又不似八大那般奇崛冷峻,他更平和,沉郁中有空灵,逸气发散。我以为,他会一直这样拍了,但他说不会,他不给自己设定界限。在向中国传统文化回溯的过程中他没有要回到过去的意思,他所理解的“回”,是里外两个口,一同呼吸。向内,澄怀观道;向外,关照现世,曾忆城始终活在当下。他生命中的行吟之旅还在继续,我对他今后的所照所观之相,充满了期待。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