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杂谈 > 正文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0 2014-04-30 06:12:00   蜂鸟网   作者:徐彩虹   责编: [原创]

    青春不能重来,时代无法复制,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青春记忆,这记忆随着一代人的消亡而消亡,就如贾宝玉说的:“化成烟,化成灰,风一吹,散了。”想想还真叫人心酸。

    自清末以来,西学东渐,西式教育制度开始在神州大地上普及起来。私塾里面的青春记忆终成绝响,这片土地上的小儿女们,开始在一个称之为“中学”的地方度过他们躁动的青春期。从中二到高三,折腾折腾,一代人就长起来了。

    也差不多与此同时,摄影术传入了中国,在这个光影魔盒的戏法之下,历史不再是口头或者笔头的历史,开始变得真实可触。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锁定在方寸之间,又叠加到后人的记忆之上。在掌握了足够丰富的信息之后,我们偶尔会将灵魂放纵到别人的老照片中,玩一下深度的角色扮演。“我们虽然无法改变镜头中的世界,但我们却可以将自己投射其中,那是我们发出的看不见的光。这光,也照亮我们自己”(李楠语)如果可以,你希望漂流到哪个年代重来一次青春?

     当然,青春的叛逆总是相似的,换汤不换药,“杀马特”“非主流”之类的青春记忆在哪个时代都不会缺少,但因为并非主流,也就不在此讨论。我们通过影像来看看从民国到21世纪,几个代表性阶段的主流青春记忆。

    民国青春:

    最近的人像摄影,尤其是校园人像,热衷于演绎“民国风”,可见“民国”是一个永远不嫌过时的年代。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年代注定是悲剧和炮灰,而有一些年代,如“魏晋”或者“民国”,是横看竖看上看下看,怎么看怎么惊艳,360度无死角的熠熠发光,堪堪的坐实了“风华绝代”。

    啥也不说了,先上一张耳熟能详的镇楼图。图中最右边的林徽因,即使是稍嫌宽大的制服里,也挡不住她天然一种风流,将小家女子的婉约与大家闺秀的端庄集合一身,纯朴与知性同在。这样的女子是可以承上启下的:一如《千字文》中描绘的传统淑女——似兰斯馨,容止若思;而联想到她的生活轨迹,又完全走的是现代女子的自强道路。人红是非多,林徽因已是注定要活在传奇中了。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北京培华女中学生(右一为林徽因,其他為她的表姐們)。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30年代的中学生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1931年,徐州的一处照相馆里,
四位市立中学的妙龄女生在那一年的夏季相约在此留下了芳影

    民国的中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为优渥,他们大部分来自乡绅或城市中产家庭,城市里的贫家子弟上教会学校也是常见的选择。那个时候,中学就可以订婚或者结婚了,民国的中学校园似乎总弥漫着浪漫的氛围。男同学们抛下乡下的小脚老婆,在中学里尝试自由恋爱,而那时候的女中学生,也格外的敢爱敢恨,大概开风气之先的一代,总是要无畏些。

    抛开这些风花雪月的轶事,民国中学生的整体素质非常过硬。他们既可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又可以大谈民主与科学,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载沉载浮。今日中学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在民国似乎是普遍的风气。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金陵女生在图书馆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金陵女生在校园里植树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金陵女生在做操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金陵女生在练习射箭

    民国中学生的心智之成熟,视野之开阔,还有非一般的胸襟节操胆略,放在今天来看,也会令人青眼有加,心生敬佩。他们是个性鲜明,格局开阔的一代人。他们青春也热血过,也浪漫过,也放浪不羁过,青春无悔,真无悔也!

    5、60年代的青春:

    50年代中学生与60年代中学生其实很有些区别,尤其是六十年代后期,著名的“老三届”,他们的青春更显跌宕起伏,时代巨变给这帮中学生带来了人生巨变。

    50年代的中国百废俱兴,这是一个清贫而朝气蓬勃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学生同样心怀天下,关心时政。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后塍区抗美援朝声援大会在崇真中学举行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50年代的中学课堂,师生都很质朴,同时又朝气蓬勃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老三届中学生

    “老三届”这个专有名词,是否也会随着一代人的谢幕而被人遗忘。记得在我小时候,经常听到某人自豪的说自己是老三届毕业生,一干听众便知道他受过正规扎实的教育,默认他是个文化人。在“老三届”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学教育基本沦陷在一波一波的浪潮与革命之中。

    老三届毕业生是后来知青下乡的主力,他们自愿或者被迫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经受了洗礼,痛并快乐着。当他们年华老去的时候,曾经诅咒过或者真心热爱过的那片土地,往往让他们魂牵梦绕起来,不为别的,因为那是承载他们群体青春记忆的地方。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老三届中学生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老三届中学生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老三届中学生

    这是一段不可复制的青春记忆,它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特殊的位置。这一代中学生的个人命运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似乎看起来缺乏个性,更多拥有的是一种共性。但青春的悸动总是相似的,这一代人的个性在二十年后得到了爆发。

    80年代的青春:
 
    想了解80年代的中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从任曙林的摄影书入手。一本跨越十年拍摄而成《八十年代中学生》,撩拨起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八十年代中学生》拍摄于1979—1989年间,当时的任曙林25岁,正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他走入了北京的中学校园,一拍就是10年。留下了八十年代中学生一段青春的影像记录,一个理想主义时代最后的背影。

    “一个理想主义时代最后的背影”,这句话含义深刻,稍微经历了一些岁月的人们,看到这句话时,可能都会心一笑。尽管它未必得到当下青年的认同。
   
     让我们走外省包围首都路线,先来看看80年代,生活在首都之外的中学生们。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1978年师生共同参加农业实践活动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1983年后塍中学秋季田径运动会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1983年县中学生文艺会演后中宣传队剧照

    “岁月乃归存于照片——人与岁月,还有比青春年少的那一段更其短暂惚恍而滋味无穷么?(陈丹青语)

    八十年代已经永逝,而任曙林的照片让我们重新看到了那个纯真年代。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任曙林作品:1981年4月北京171中学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任曙林作品:1983年12月北京安定门外护城河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任曙林作品:1983年4月北京171中学操场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任曙林作品:1985年9月北京171中学教室

    这些照片让我们想起了一些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群中学生看起来无忧无虑,心思单纯,有些照片中,我们能看到青春期晦涩的小情思,非常美好的感觉。80年代中学生对于未来的薪水、房子之类的现实问题是不太理会的,他们大多梦想着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年代,他们非常热爱阅读,一本好书甚至可以传阅整个年级。他们是心思清明的一代文艺青年。

    21世纪的青春:

   
了解当下中学生的面貌,也可以从一本摄影书入手,那就是北京80中学影像社成员自己编写的《那年,90后的我们16岁》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转变,那就是从专业摄影师有意识地拍中学生,到中学生有意识的自己拍自己这个转变令人欣喜。

  
在此之前我并不真正了解现在的中学生,从媒体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妖魔化的可以迅速得来海量信息的时代,我们得到了太多浮夸的信息。想要去伪存真,最好是拿到第一手的信息。在观看了80中影像社的展览,并和社团负责人聊天之后,我忽然萌生一种危机感,这群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媲美20世纪末期的大学生,民国青年具有的心智之成熟,在这一代人身上重现了。

  
我觉得比起展览中呈现的风光照,《那年,90后的我们16岁》一书中那些较为私人化的照片更让我激赏,这些照片都配有作者的文字描述,图文并茂,真实反应了这代人的校园生活。

    我想在此为大家呈现一些当下中学生的群体照,那些较为私人化的照片如果公开,也许会给当事学生带来一些困扰。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北京80中学影像社成员在云南采风期间的合影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80影像”社团成员合影

中二高三:从民国到当下的青春影像记忆
“80影像”社团成员合影

    这一代中学生是现实的一代,他们没有办法不现实起来。也许,比起为国为天下,他们更多的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希望成就自己的人生。这并非不好,家国天下,先有人再有家然后天下安。这一代中学生厚积薄发,等到他们发力的时候,我们都该被震动了。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