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访谈 > 正文

槛内槛外风景看遍:摄影师追逐佛的足迹

0 2014-08-21 16:36:52   蜂鸟网   作者:徐彩虹   责编: [原创]

    和张望的会面地点是由他选定的,在位于马甸桥的中国摄影博物馆。对他来讲,也有顺便踩点的意思,因为9月份他的个展可能会在那里举行。

    其实,那个下午我并不是他唯一的约见对象,一位来自雅昌的知性美女与我们一起坐而论道。我想,他对印刷效果的在意程度丝毫不逊于他对摄影成像的在意度。在我们身后不远处,张望的助理,一位慈眉大耳的宽厚小伙,非常高效地接待了好几拨来访的客人。采访过程中,张望的手机铃声也不时响起,在北京的摄影圈,他的朋友好似不少。

张望:
张望作品《乐 观》:观心观物观空观色观一切法

    即便如此,张望的谈话依然有条不紊,说一件事儿,他会用一二三四为你来条分缕析,一些名词和数据,就像印在他脑子里一样清晰。这是一个典型的讲求实干和效率的浙江人,他懂得做计划,有很好地把控力和执行力,每个细节都力臻完美。这些品质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何他曾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其实做艺术也是如此,很多好的创意最后败在粗糙的细节上,那些日积月累养成的良好工作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作品加分。
 
    外表儒雅的张望,内心很强大。他的人生,一直在按自己的牌理出牌,而且是一幅出手不俗的好牌。张望出生于浙江天台县,受雅好文艺的家人影响,他从小习书法、绘画,后来顺利地进入工艺厂工作。恢复高考的那年,他牢牢抓住契机,一举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天的中国美院)。在美院他学的是油画,偶然间以玩票的性质接触到摄影,一下子就被电到了。不过,毕业后张望并没有立刻走上职业艺术家的道路,也许是艺术史上的反面例子看得太多,他决定先赚钱,以足够的金钱来换艺术创作上的自由。这个想法很赞,要命的是他真的做到了。深圳十年,商海沉浮,时候一到,他抽身就走。1999年,他带着摄影器材走入天台山佛学院,一入佛门深似海,这一拍就是十几年。2012年,他又果断给这段拍摄画上句号,如今他给自己的使命是向全球宣传中国佛教文化遗产,为此他辗转各国办展览,自掏腰包印画册,北京,将是他全球巡展的其中一站。

张望:
张望作品:《礼 佛》:佛多远 咫尺西天

    张望不愿意多讲拍摄中的艰辛与寂寞。人生的冷暖自知,的确犯不着与外人道。而我强烈感受到他的不易,是在他轻抚画册,再三强调“这是我15年人生的浓缩”之时。就像江南女子缝香囊,他把人生最精华的一段岁月细细密密缝进了这本画册——《佛的足迹―张望摄影作品集》,给懂他的读者。

 

蜂鸟网:看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不禁会想,摄影师是以何种身份在进行拍摄?冒昧问一句,你是佛教徒吗?

张望:
好多人认为我是居士,其实我不是。我不是信众,没有皈依,没拜师傅。以我的了解,佛门对居士要求很严格的,基本的五戒,可以说没几个人能做到,很难。(居士五戒:杀戒第一;盗戒第二;婬戒第三;妄语戒第四;酒戒第五)我觉得如果一个事情你做不到,为了面子死撑着不好。社会上好多人干了一些不合适的事情,还声称自己是居士。佛教讲因果,这样是会受果报的。

第二,我作为一个文化人,艺术家,以第三者的角度和身份观察佛门,写出来、拍出来的东西可能更客观,可信度更大一点。到目前为止,为了方便传播佛教文化,加上自身条件没有达到要求,我觉得还是以艺术家身份来做这个事比较合适。

张望:
张望作品《寻 佛》: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蜂鸟网:在书中,你将自己的拍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年开始的天台山佛学院时期。第二阶段是2002年之后的灵隐寺时期;第三阶段是2008年之后的西湖佛教文化时期。”请你给大家展开来讲讲这三个阶段的拍摄。

张望:
第一阶段,也就是刚进佛门的头三年,我是不带任务的自由摄影人,我凭自己对佛门真挚的感受和理解去拍摄,更多去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佛门精神的敬仰。佛门里许多普世的价值和意义,是当今世界缺少而且需要弘扬的。比如说人与生灵的平等,对野生动物的呵护,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再比如,吃好穿好,这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做人应当自利利他,自己脱离苦海,也帮助他人脱离苦海,求得精神上的完善。在如今的商品经济时代,大多数人为了生理的欲求整天忙碌,精神上的追求太少。
 
    其实不单单是佛教,儒家也有类似的精神追求,在《论语·先进篇·侍坐章》里,几个学生坐在一起谈志向,孔子听完不住地摇头,只有曾皙的观点让他点赞。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历代的解释,都认为孔子追求一种精神的自在与解脱,这种精神的解脱境界也是佛家追求的,超越了当今世界的价值观。

    第二阶段,恰逢灵隐寺筹备做网站,出画册,需要我拍些体现灵隐寺之美的照片。这阶段的作品大家特别喜欢,在网上传来传去;

    第三阶段,拍摄西湖佛教文化遗产,需用平实的角度去记录,忠实于拍摄对象,我从这个角度拍了5年,前后加起来一共在佛门拍了15年。

张望:
张望作品《涤 心》:红尘飞不到 梵净涤尘虑

蜂鸟网:三个阶段,三组作品,你自己最中意哪一组?

张望:三个孩子都是自己生的,真不好说哪个孩子更好。天台山,浓墨重彩地歌颂它,表现我对佛门精神的敬仰;灵隐寺,在视觉上升华它,是为了把灵隐寺的美表现出来;西湖佛教文化,主要表现宏大的文化遗产,所以平实地记录它。三个阶段,不同的任务,不同目标,最后出来不同的效果。显然社会大众更喜欢唯美的灵隐寺时期的作品,其次是天台山时期的作品。

张望:
张望作品《佛 泽》:豪光照大千 幽林禅机显

蜂鸟网: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转换,会不会对你带来困扰?

张望: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只有一种风格,说明他是僵化保守的。真正有生命的艺术家,创作不同的内容,赋予它不同的形式与视觉特征。拍不同的内容决不能用同样的风格去套它,否则就不能叫艺术了。艺术创作,需要根据不同地域、内容的拍摄对象所激起的完全不同的审美情感来选择与之相应的形式表现。

蜂鸟网:事实上,到2012年你就基本停止拍摄了,很多人好奇你现在在做什么?

张望:现阶段,我主要做的事,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佛教文化遗产,因为第一,在全球文化市场中我们占的份额太小;第二,我在杭州拍了相当一部分,对于向世界宣传杭州也非常有意义;第三,从艺术家角度说,自己作品走遍世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很多艺术家对此梦寐以求。2012年,我特别荣幸,受邀到联合国总部做展览;2013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我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还有德国的妞伦堡举办了个展,同年我在杭州办了15年摄影回顾展……3年一共办了10个展览,接下来马上要在北京办展。

张望:
张望作品《过  客》:性空无我

蜂鸟网:到联合国办影展,这是一般人想也不敢想的,联合国是怎么注意到你的作品?

张望:
2012年,中摄协和国家文化部门的领导,觉得我拍的作品有意义,就为我和联合国总部建立了联系。联合国总部审核后认为这些作品有展览价值,就正式发函邀请我。 2012年12月10日,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佛的足迹——张望佛教作品展》,当时这个展览引起了大的反响,联合国四大媒体都报道了这个展,后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亲自给我写了一封信,他写道“我对于其中一幅两个人在雪地里走向山坡的作品尤为感动,该作品体现了我们在当今世界面临许多复杂问题时必须具有的精神”。

张望:
张望作品《净 途》:世途若此 修法亦此

蜂鸟网:你的作品在网上流传很广,但是刚才聊天中,感觉你对那些作品的呈现效果并不满意。

张望:我有20多张作品,在网上流传很广,不过网上的颜色都很艳,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这有点误导人家。最近我特意开了微信,把自己认可的作品发出来。而且每幅作品我都有一个详细介绍,拍摄时间地点,为什么拍它,追求什么样的效果,上面还有工作照,这样大家可以详细了解这幅作品的一切。

张望:
张望作品《觉   者》:自觉   觉他   觉行圆满

蜂鸟网:实网络上的色彩管理是很难的,即使你这边上传的时候严加控制,也会因为网友的电脑或者手机显示频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色差。

张望:的确如此,最接近原作色彩的在这里(拍拍画册),这是我这15年人生的浓缩,我所有的情感,所有的作品,所有的东西的载体,都在这里,这些是我自己真正认可的。为此我牺牲了健康、家庭、牺牲了很多大家觉得不能牺牲的东西。人生最宝贵岁月就留下一件东西——就是这本书。孔子说,不到50岁不要去写书,免得误导人家,我想,我已经超过50岁,是可以写书了。其实很惭愧,我在50岁之前还有本书叫做《佛泽》,当时我拍佛门拍到第9个年头,书中有9篇关于佛教与人生的感悟散文,还有一百多幅摄影作品。

这本画册中的照片除了艺术类还有纪实类,讲述佛门背后的故事,这是中国人非常想了解的。我还附了5千字详细介绍我为什么进入佛门,怎么去拍的,中间有些什么感悟。因为一个人想深入了解一幅作品,必然要了解背后更多的信息。我为什么用这种形式语言去拍,人家更想听听你张望自己怎么看的,这些对摄影艺术爱好者有参考价值。

张望:
张望作品《梵   悦》    心净花亦馨

蜂鸟网:据说在雅昌印刷的时候也颇费了一番周折?

张望:因为我自己原来在深圳是做印刷设计的。这本书我除了是拍摄者,撰写者,也是执行主编,除了英文,从头到尾都是我自己来控制。从印刷的角度讲,这本书太难印了,我花了三本书的代价印出了这一本。为什么这么讲?一般印刷用红黄青黑四色,这本书还用了四个专色,“专色”就是专门为某本书调和的颜色,用标准四色调不出来。一个专色算两个颜色成本,再加上四个基本色,相当于12个色。比如这里的底色,就是用金、银、白、黑……调到我最满意了,出来这个色。仔细看你会发现,这本书里头,艺术类作品《佛国梵韵》的底色跟纪实类作品《释子善信》的底色是不一样的,前者带点冷艳,表现清凉的美感;后面呈暖色,体现人文关怀。

张望:
张望作品《禅 寂》:禅,妙不可言

    还有一个细节好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同一页面上,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哑光?这涉及到形式跟内容的关系,我希望所有的形式符合佛教的精神。佛教是空灵的,清雅,恬淡的。这本书用的是进口的铜板纸,纸张本身是有光泽的。这里再印上金色的图案就显得太鲜亮了,需要加做一个哑光的效果,这就等于印刷好几次。

    在雅昌印制的时候,我就躺在印刷厂里睡觉。因为专色调好以后,机器得一气呵成地把它印完,否则清洗太费劲了。雅昌的印刷工人是三班倒,那两三天我就一直守在那里。他们每调好一个颜色,我就在旁边亲自确认,满意了我才签。我没签他们不能印刷。有一版我就没有签字,然后他们的总经理亲自上去调色。


张望作品《幻 灭》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其实中间发生过小小的技术故障。印好以后,我让先工人先打两三本样书给我看,然后就发现一些细小的白色斑点,这是切纸和穿线的过程中产生的毛屑,如果是白底书就看不到,但我这本画册大面积是灰的,一个白色斑点就很明显。为此他们换了11把刀来切纸,最后总经理召开全厂大会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蜂鸟网:这真是所谓“吹毛求疵”了,我们顺带了解了一些印刷的常识,感谢你的分享!

     【佛的足迹作品释义之一     以下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 “张望佛教摄影艺术”

张望:
A-026       幻 灭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创作感遇:《金刚经》有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愚窃以为大千世界瞬息万变,自然界一切现象缘聚而生,缘灭而寂,从无永恒不变之存在。所以佛家劝世人放下执着,随缘自乐,因为苦苦追求的一切不过是镜月水花、梦幻泡影罢了,此为创作该作品之意念所在。

    冬日的某天,行经佛寺一隅,见夕阳光影将残枝剩叶映照于寺中黄墙,景象斑剥陆离,瑰丽异常,然而虚幻不实,其最终将归于沉寂,体现了大千世界之本来面目。触动灵感,于是架机待摄。恰遇法师前来上殿做晚课,于是将意图相告,得首肯与点拨,并在他们的支持下摄制完成。

    拍摄结束后收机时,墙上幻影已渐行渐寂,最终归于暗淡。方才一切已不复存在,仿佛从未发生。
世间的一切大抵不亦是如此?

    时间地点:2003年,摄于杭州一所佛教丛林。

    摄影器材:哈苏503CW相机,蔡司镜头,柯达专业反转片一次成像。

    作品选自:《佛的足迹—张望摄影作品集》。

    张望简介

    张望,1962年8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2000年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研修摄影,2005年因其艺术成就被杭州市人民政府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独立艺术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学会会员,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张望:
张望

    自1999年起,张望即开始中国佛教文化的摄影创作。在深深的佛门中,张望长期与僧人们同吃共住。凌晨时分即起床拍摄僧侣生活,或登高涉险,寻觅并摄录佛教文化遗迹,晚间挑灯研习佛教典籍,并将之感悟体现于创作,从而使其作品臻空灵恬淡、悠远清静的禅韵梵境与感人至深的艺术魁力。其持续十五年历尽艰辛拍摄创作的佛教摄影作品获得了国际、国内近百项重要荣誉。其中,2005年荣获世界摄影著名赛事——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国际“奥赛”)中国专题组冠军,为中国获此荣誉之第四人;2006年受邀赴欧洲出任“奥赛”国际摄影评委;2007年获中国摄影最高成就奖“金像奖”;2008年获“当代国际摄影最高学院奖”,并被推选为世界摄影节高峰论坛中国代表;2009年获“世界佛教论坛”中国佛教摄影大展金奖……

    张望佛教摄影作品在国际、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作品被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选为开幕式主屏形象向世界展示,被新华社选编为“中国形象”之一,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循环播放。专著《佛泽》先后11次再版,荣登杭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其作品的艺术魅力还曾深深感动了英国联邦财政部前部长助理,他认定在作品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使之最终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剃度出家为僧。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评价张望作品“体现了我们在当今世界面临许多复杂问题时必须具有的精神”;国际摄影界泰斗罗伯特-普雷基评价张望作品“平和、空灵、意味深长!它太美了,让人充满无限遐想”;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评价“张望的镜头中,佛教清、净的禅境在光影里表现得自然而熨帖,呈现得澄澈而通透”;佛教高僧济群法师评价“张望作品虚实有度,擅长使用光影、云雾、水月来经营画面……这种表现形式,契合佛法对世界的解读”;《摄影天地》评价张望作品“举凡主题、美学、光影、人性的表现,已超越出神入化的境界”。国际权威摄影期刊《德国摄影》、《PHOTO》、美国《世界日报》、法国《欧洲时报》,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摄影》、《凤凰周刊》等国际、国内四十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介绍了张望十数年的艺术人生与作品。

    2012年12月,张望因佛教摄影艺术的成就,受邀赴联合国总部举办“佛的足迹”摄影展。2013年5月,张望“佛的足迹”个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大会”展览。

微博:  新浪微博“张望-佛教摄影”
博客:  blog.sina.com.cn/u/3231088530
邮箱:  zw62815@163.com
微信公共号:张望佛教摄影艺术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