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0 2015-01-31 05:48:00   蜂鸟网   作者:徐彩虹   责编: [原创]

    提起名导与摄影师二元一体的关系,我们大约马上会联想到曾叱咤风云的第五代导演们。张艺谋一马当先,其后紧追不舍的有顾长卫、侯咏、赵非……,这一波电影学院摄影系科班出身的导演们,用实力证明了演艺圈“摄而优则导”的定律。这条定律似乎放诸四海而皆准,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的大导演们,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摄影美学,其中有那么几位的平面摄影作品,拿出来也足够展览级别了。

    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想讨论第五代导演,因为他们在国内得到的关注已经够多。平心而论,就摄影作品而言,在网上查到的几张张艺谋早期作品,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当然,放在80年代还是很够瞧了。顾长卫这几年玩票性质地拍过一些观念性的作品,手法很当代,跟他本人的电影风格没有直接关系。至于其他几位,很难在网上搜寻到公开发表的平面摄影作品,也就无从谈起。

    王家卫和杜可风的组合,甚妙,但是不合文章主题;纠结再三,最终,在华人电影界,我选择了一位贴着三级片导演标签的摄影大师何藩,一位被误解的摄影师;在我的私人珍藏里,我选择了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还有一位我并不熟悉,但又值得说道的人物,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此地在当代摄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

     何藩:经典图式与静穆光影

     作为一名循规蹈矩长大的好学生,我对于上个世纪名噪一时的香港三级片并没有多少感性认识。脑子里先入为主地存在一种判定:三级片无非是以情色娱人的商业片,粗制滥造的快餐文化,在艺术水准上,必然也是三流以下。但是看到何藩的摄影作品之后,我忽然萌生了翻出他导的三级片一睹为快的想法。(想想不算犯法吧)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一个拥有严肃美学追求的大师级摄影师,转而去做情色片导演,个中缘由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我相信何藩的电影一定要比情色多一点,因为在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一种普世情怀。这位出身于浮华上海滩的摄影师,13岁那年收到父亲送的一部 Brownie 相机,从此在摄影这条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连连斩获大奖,在50至60年代,何藩在世界不同之摄影比赛得到超过280个奖项(那个年代的摄影比赛真够频繁)。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作为一名充满古典情结的现代摄影师,何藩讲究严谨构图与光影的视觉冲击力。他的构图很多是长时间追踪对象后的偶得,此外他还讲究二次构图。他的很多照片是用正方形菲林拍摄,在暗房阶段,他会根据构图需要,摒除多余画面,让构图更加精简凝练,展示巧妙的结构之美。
 

   何藩十分中意自己的一幅作品“As Evening Pass By”,他说:“我当时深受北周文人庾信的作品’哀江南赋’的意境所影响。那种’日暮途远,人间何世’的气氛实带领思考到另一境界”。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夜色降临  “As Evening Pass By”

    这张照片给人强烈的浮生如梦之感,煌煌大观的背景与人的渺小形成巨大反差,存在的孤独感就这样被无限放大。以此猜想,何藩在拍情色片的时候,大约也存着一份对人性的观照。对色与空的永劫回归之玩味,或许是他执导的动力所在。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道亦可道

    第一次看阿巴斯电影的时候,非常惊讶,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单调的风景,单调的对话,单调的情节……,就在你觉得索然寡味的时候,忽然灵犀一闪,有感于中,竟然就这样把电影看完了,还觉得意犹未尽。

    节奏快的电影,一般频繁使用场景分切,我们习惯了好莱坞类型片的强烈视觉轰炸以后,对于长镜头往往欣赏乏力。而阿巴斯偏偏就喜欢使用场面一段落镜头,反对过多使用特写镜头。他说:“用场面一段落镜头更好,为的是让观众能直接看到完整的主体。特写镜头剔除了现实中的所有其它元素,而为了让观众进入情景和作出判断,必须让所有这些元素都在场。以尊重观众为原则采用合适的近景镜头,能让观众自己选择感动他们的事物。在场面一段落镜头中,观众可以依据自己的感觉选择特写?”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让观众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特写,这意味着观众需要调动智慧来参与观看。这也是阿巴斯的高明之处——与其让你跟着我的节奏走,不如留点空间给你,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节奏,这样你就印象深刻了。
 


    看到阿巴斯这组关于道路的照片时,我心想本该如此。这些荒寂不知归处的道路,也是《何处是我朋友家》里小朋友茫然寻求的道路,结局未知,过程单调重复,但你却总是怀有某种期待,期待着突然降临的美妙节点。这就像命运之于人生,越是未知越想探个究竟。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阿巴斯真是个不厌其烦的人,从这组不厌其烦的“道路”主题风景中可以管窥一斑。这样的人对于人生多抱有冷静的理智与坚定的信念,以坚韧耐力从琐碎中寻找灵光一现的价值所在。生活大多数时候就是不加剪辑的枯燥长镜头,阿巴斯沉浸在上下求索的快乐中,自在地走向未知的前方。


    斯坦利·库布里克: 用镜头主宰世界

 
   有这样一则笑话,大家可以随便听听。“斯皮尔伯格死后去了天堂,在大门口他被拦了下来,门卫说“你回去吧,电影导演是不能上天堂的!” 正在这时,库布里克骑着自行车从旁边通过并径直上了天堂.“那他为什么可以过去呢?” “因为他是上帝本人,只不过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库布里克”
    
   
 虽说是笑话,但足以佐证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江湖地位。这位大佬据说是一位偏执的细节控,尤其在他喜爱并擅长的摄影领域。他是率先在电影中使用斯坦尼康的导演,在拍摄《Barry Lyndon》时,他搞到美国航天卫星上用的F0.7镜头,来拍摄这部完全用自然光打出来的古装片,让画面呈现出油画般的质感。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这几天正好看到库布里克的一组黑白胶片摄影,主题是70年代的纽约地铁。他的镜头充满了窥探欲并极具侵略性。有一些照片中,察觉到被偷拍的乘客对着镜头斜眄过来,但这样的表情,大概正中拍摄者的下怀。

    在地铁这种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库布里克敏捷地捕捉到那些值得玩味的画面。 忙而不乱,正是一位导演的基本素质。即便是偷拍,这组照片依然保持了高水准:深邃的景深,突出的主体,节制的构图,合适的曝光……库布里克的镜头中,充满主宰力。

 

    维姆·文德斯:全景式观看的野心

    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凭借自己独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一流电影节的大奖,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是二十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受美国公路电影及西部片的启发,文德斯拍摄出属于自己的欧洲式公路电影。

    看到文德斯的这组摄影作品,你多半露出会心一笑。这组全景式观看的照片,是不是像极了前几年国内大行其道的景观摄影。等等,这说法貌似不妥,文德斯作品在前,“食人余唾”的是我们。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但文德斯的这种审美偏好,难说是他的独创。在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有一个蜚声国际的摄影系。该系于1976年由贝歇夫妇创建,门下高徒有托马斯·鲁夫、托马斯·施特鲁斯和安德烈亚斯·古斯基等。贝歇夫妇承续奥古斯特·桑德的客观主义摄影传统,以冷静的旁观姿态,“无表情”拍摄工业化时代的景观。这一流派目前在国际摄影界一枝独大,赢得收藏界的青眼有加,安德烈亚斯·古斯基的作品更是屡屡拍出天价,很是为跻身艺术范畴的“摄影”长脸。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总是受时代风潮和生长环境所左右,杜塞尔多夫学派掀起的美学浪潮,很难不波及文德斯。细细看文德斯的照片,你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视觉中心点,世界似乎回归到上帝审视的目光下,万物皆刍狗。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地负海涵:看照片感受名导演的摄影美学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感受到情绪在画面中的流动,这是文德斯与杜塞尔多夫学派有别的地方,作为一名电影导演,他的内心或许对“无表情美学”略有抵抗。在他的全景式观看中,天地悠然寂寥,令人有怅然而泣下之感。空旷的画面,隐含着世界带给人的无形威压。

    在他的电影作品《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中,这种寂寥悲怆的感觉挥之不去,以“旁观者”身份存在的导演,以看似冷静的表情咀嚼着与世界疏离的隐痛感。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