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书屋 电影 > 正文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0 2015-04-09 14:24:00   蜂鸟网   作者:中信出版社   责编: [专稿]

    他们行程30多万公里,拍摄中国6000多个物种,本书从30多万张自然和野生动物图片中精选而来。中国最顶尖的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摄影师,多种珍稀动物首次展示,一部前所未有中国自然影像画卷。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封面
 

   内容简介

    作者: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编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300页
    ISBN:978-7-5086-4008-2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250mmX250mm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字数:50千字
    图片:200张
    定价:198元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编辑推荐
    ◆中国最顶尖的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摄影师作品,多种珍稀动物首次影像记录。
    ◆全国近50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从海拔四千米以上的无人区到物种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下天坑,趴冰卧雪几天只为您今天翻看一页。
    ◆野外累计近8000个工作日,行程30多万公里,拍摄6000多个物种,30万张图片精选。有的证实了传说,有的开启了传奇。
    ◆红外、紫外、微距、显微、水下、航拍等多样摄影手法,只为让您看到最震撼的自然影像。用影像记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传播中国的自然之美。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
    唯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
    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
    ——珍•古道尔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与一群优秀的自然记录者合作,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 中国第一本自然影像志,以影像、图说的方式带你认识了解中国的自然、物种;
    • 国内33位最前沿的自然摄影师的精彩作品;
    • 中国多个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和野外生境中的珍贵图片;
    • 多种生活在未知荒野的珍稀物种,在书里首次介绍 ;

    《自然之美》是“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简称“IBE”)自从2008年成立以来,6年、63次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的精华,它凝聚着IBE所有摄影师和伙伴的心血和期望,是他们践行“记录自然之美,传递生命感动”理念的成果。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这本书是IBE的厚积薄发之作:
    截至目前,
    他们在野外工作了近8000天,趴冰卧雪、攀山钻洞、上天入海;
    他们的总行程有30多万公里:从海拔四千米以上的无人区到物种丰富多彩的地下天坑、到生机盎然的南沙和西沙水域;
    他们拍摄了30多万张照片,记录了6000多个物种。有的物种存在于传说中,被他们证实;有的物种从未有人提起,被他们发现;
    他们33位自然记录者、博物学工作者:用拍摄、描述、分类等方法,记录中国野生动植物,让更多人感受中国的自然之美,向更多人传递生命的神奇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作者简介

    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

    很奇怪,提起大象、长颈鹿、斑马、猎豹这些非洲草原上的野生动物,我们的脑海里立刻就能闪现出相应的画面;但当听到“白唇鹿、江豚、血雉、红腹锦鸡”等生活在中国的物种名字时,脑海里却是一片空白。
    因为,我们几乎没见过关于它们的影像。在我们熟知的《动物世界》里没有它们,赵忠祥的解说词里面也没有它们。
    IBE的“自然记录者”们,做了、正在做、将来也会做一件事——弥补这种影像的缺失,改变这种“很奇怪”。

    影像生物调查所(IBE)是一家专业自然影像机构,为了解决中国自然影像缺失、公众对中国自然了解匮乏的问题,于2008年成立。他们秉持着“记录自然之美,传递生命感动”的理念,用“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自然。

    影像生物调查所(IBE)主要业务内容是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基金会和科研院所等提供一系列的自然解决方案,如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自然纪录片、自然摄影培训、自然影像器材、生态规划设计咨询。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曾获奖项:

    2012年第七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GORE-TEX最佳公益环保精神奖
    2013年BC-南都基金会“社会企业自我突破奖”
    2013年“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环境保护传播奖一等奖
    2014年BC“创奇玖玖革新之星奖”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目录


推荐序   郭宏安
作者序   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
兽类
鸟类
植物
两栖爬行动物
昆虫
水下摄影
特殊技法摄影
栖息地
IBE摄影师简介
IBE这颗种子
野外调查地点分布图
致谢

    推荐序/郭宏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翻开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编著的《自然之美》,不由得让我想起了18 世纪的法国人布封,他是卷帙浩繁的《自然史》(36 卷)的作者。200 多年过去了,这部著作的某些观察和结论虽已经过时,但它在今天仍有可以阅读的部分,因为它是科学精神和艺术美感融洽无间的结合。布封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四伟人之一、法兰西学士院院士,被称为博物学家。博物学,一门古老的、曾经辉煌过的学科,如今已风光不再。在人类的知识过分细化、技术统治一切的现代社会中,它已经从我们的学科目录中消失了,如今几乎没有什么人被称为博物学家。前几年,北京大学开设了博物学导论的课程,居然还成了新闻。然而,看看这本《自然之美》,看看它的鸟兽、鱼虫、草木、山川的图片,看看它的图说,看看它的作者们,我们不是又看到了博物学生动的呈现吗?不是又看到了博物学家们忙碌的身影吗?是的,《自然之美》的作者是一群以相机为工具,以触觉和心灵为媒介,以在深山大泽中的艰苦劳作向大众传播真、美和感情的年轻生态摄影师,是把生物多样性调查作为一项事业并在其中投入巨大热情的博物学家。
    博物学最本质的特征是亲力亲为,即认识一件事物一定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通过自己的耳朵去聆听,通过自己的手去抚摸,通过自己的脚去丈量,所以,博物学是一门需要博物学家亲自动手、动脑、动心的学问。这些年轻的博物学家走出城市,深入荒野,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捕捉人们难得一见的影像,在完成调查项目的同时把一帧帧真实而精美的图片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器材,无惧蚊虫的叮咬,涉激流、攀悬崖、睡帐篷,饥一顿饱一顿,或者一动不动地等待数小时,甚至等待几天、几星期,为的是亲手拍一张角度和构图都具有创意的照片。然而,这一张张照片表现的不仅仅是“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还有它们的栖息地,它们繁殖、迁徙的地方。动植物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才是生物多样性的真髓——“穿过山口”的雪豹,“重返荒野”的普氏野马,“绿浪来袭”的大紫胸鹦鹉,“笑傲群山”的黑鹳,“飞跃峰巅”的黑颈鹤,“巨人”塔黄,“风中之火”红花绿绒蒿,变色蜥蜴的“瑜伽术”,绿瘦蛇的“曲线之美”,等等,或雄居于高山,或藏身于荒原,或嬉戏于悬崖,或隐匿于水下,或翱翔于蓝天,或潜伏于黑夜,或摇摆于微风,或躲避于巨石之间,无一不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和谐。这些年轻的博物学家是一群有信仰的理想主义者,相信梭罗的话:“荒野蕴含着人类的希望。”
    他们向我们展示的是大自然的真,大自然的实。常言道:眼见为实。但是,眼见而没有准确的细节和氛围,无非是一个孤零零、干巴巴的没有生命的动植物,还算不得完全的“真”,必须有细节的烘托和环境的映衬才能显现出物体的形态样貌,《自然之美》中的鸟兽鱼虫草木山川是真实的自然——有呼吸、有动作的自然,总之,是有生命的自然。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细节:披着白雪的大熊猫,挖鼠兔的棕熊,玩杂耍的赤狐,风雪中的孤狼,花丛中的藏原羚,梅里雪山的血雉,绝境逢生的西藏杓兰,追随阳光的龙胆,清理眼睛的弯趾虎,夜栖的红蜻蜓,等等,它们或警觉,或矫健,或轻灵,或狂野,或凶残,或妩媚,或优雅,或妖娆,都在各自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活动,它们是一方水土的主人。在这些年轻的博物学家的眼中,鸟兽鱼虫,草木山川,都拥有一个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他们不需要让这些活泼的生命体摆出各种姿势,或者人为地创造某种情势,他们要的是原生态,真实是他们的追求。大自然是真的,是实的,也是美的。这些年轻的博物学家用他们的相机告诉我们:睡眼惺忪的小熊猫是美的,跳着草原伦巴的艾鼬是美的,最后的白豚是美的,朦胧的豹子花是美的,晶莹剔透的白带燕凤蝶是美的,具有王者风范的眼镜王蛇也是美的。无论是狂野、矫健、剽悍、狡黠、温柔、阴险、凶残,只要是在相应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打斗和繁衍,在我们人类的想象中都是美的,都能刺激我们的想象力朝着空阔和辽远的方向驰骋。《自然之美》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把我们带入一个美轮美奂、充满想象的境界。博物学不仅提供真实,还提供美感;不仅提供知识,还提供欣赏的对象——花鸟鱼虫及由此产生的具体或朦胧的美感。化瞬间为永恒,是美的真谛。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有了真与实的自然,有了自然的美感,也许还不够,还需要有参与的热情,即拍照的时候有感情的投入、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对每一种生物的爱。博物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还是感情,博物学的对象集中了知识、美感和激情,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学问。当两只雪豹在山口相遇的时候,摄影师说:“当我看见两只雪豹亲昵地头碰着头时,我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在青海,在一对藏狐面前,摄影师说:“它们接受了我,在我面前,它们追逐,嬉戏,甚至睡觉。我不愿再按动快门,只想和它们目光相对,共享午后的暖暖阳光。”当摄影师偶遇一群血雉的时候,他说:“它们开始四处逃窜,有的还警惕地打开尾羽伪装,这只跑远了之后,才回头看了我一眼。”当摄影师看见一只高山秃鹫飞越大河的时候,说:“在这里,你会明白大自然的神奇和壮阔,以及人类的渺小,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的原住民都崇拜壮丽的大自然,珍爱自然界里每一个生命。”这样的邂逅,这样的场景,是经常发生的。摄影师和每一只动物、每一株植物接触的时候,都怀有一种爱护、保护、甚至守护的感情,他们之间用眼神、手势和面部的表情进行着不同层面的沟通和交流。面对这一张张图片,我可以感到摄影师们的快乐、喜悦,甚至骄傲。他们感动了我。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所长徐健先生说:“除了敬业的科研精神之外,每一种自然物都有其独特的美和存在价值,我们希望人们都能认识到这种美。”IBE 的摄影家们无愧于博物学家的身份,他们满怀着感情,用他们的成绩向我们表明大自然的每一种生物都是真实的,都是美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他们的行为证明了:苦中有乐,乐中有知,知中有物,物中有情,情中有像,像中有真,真中有美,美中有爱。真、美、爱,这是博物学的三元素,也是IBE 的博物学家们矢志不渝的信念。是为序。

    作者序 / IBE


    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绘画作品,是大约完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史前岩画。这些岩画大多以动物形象为主。以著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洞为例,在270 米长的洞窟里绘制了野牛、野马、野猪、鹿、猛犸象等20 多种动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受伤的野牛”,描绘了一头野牛因受伤而倒地却仍奋力挣扎的情景,将野牛的野性和力量表现得栩栩如生。其实,人类并非一心只想着如何满足生存的本能欲望。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自然万物投影在人类文化中的烙印从未间断,不同文化都以不同的形式演绎着人类对自然万物无法抑止的创作灵感,“万物有灵”的理念也不仅仅是以宗教为载体而广泛存在。这些皆源自于我们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则源自于人类与万物共呼吸、同驰骋于原野的经历和感知。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种种巨大的代价,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一直被矛盾和冲突所左右。工业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弱化了人们感知和理解其他生命形式的能力。被爱因斯坦赞誉为“本世纪最伟大人物”的诺贝尔奖得主、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曾说:“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不可分割;敬畏一切生命,这是一次新的、比我们走出中世纪更加伟大的文艺复兴,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时至今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大地,在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的道路上,同样面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诸多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三千年前就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哲学思想和大量优美诗篇。但是今天的我们拥有了诗歌、绘画、照片、戏曲、电影……却在如何继续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上迷失了方向。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志,本义为记载、记述。地方志书简称“方志”,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据统计,我国现存的地方志多达上万种,专注记载和描述自然状况的志书并不多,而用影像的方式来创立自然志的记录更是几近空白。
    2008 年,一群对中国的自然和野生生物怀有敬畏之心和珍惜关怀之情的自然摄影师走到一起,组成了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在6年的时间里,他们奔走了30多万公里,通过63次野外调查拍摄了30多万张照片和3000多小时的视频,记录了6000多个物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用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方式,来创立中国当代的自然影像志。“无论我们的经验多么都市化,无论我们对自然有多么无视,我们仍然是动物,生活在由亿万种生命体共同营造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然而自然这个立体的系统往往被平面化成地图式的印象。如果以平方公里为单位的地理概念,能够以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方式重新审视,是否会立即变得立体起来,是否顿时让我们四周充盈起勃勃生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体,当我们主动与周围的生命建立沟通,主动去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那会让我们回归自然天性,也更加明白“万物有灵”对于重新认识这个客观世界的真正意义。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自然之美——IBE 中国自然影像志》要从一颗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需要日月和大地的承载,更需要众人的浇灌和关爱。这是一棵关于尊重和理解生命的树,它的枝叶和根系会无限延伸,以至于能够触摸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IBE这颗种子
    有时候,你永远不知道在人生路上遇到的人会给你怎样的启发和影响,抑或是你永远不知道一颗种子播下去之后会有怎么样的收获,直到它萌芽、壮大——譬如IBE。
2008年11月,在位于广西的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里,自然摄影师徐健和在这里拍摄了近三年野生动物的郭亮,以及潘文石教授的助手秦大公三个人相遇了。他们对影像与传统田野调查结合的问题进行了数日的讨论,都觉得用影像记录的方式进行田野生物学调查,进而解决中国自然影像匮乏的问题,“这个事儿可行”。于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就在这里萌芽了。
    2009年4月,在秦大公的支持下,首次将影像记录与传统田野调查相结合的项目正式在广西展开。通过联络和筛选,徐健、郭亮加上北京大学的李晟博士和申小莉博士、两栖爬行类专家侯勉,以及昆虫专家张巍巍和倪一农组成了调查队伍,开始在广西崇左石灰岩山区进行影像田野调查。此次调查的部分成果最终付梓,出版了《广西西南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一书。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有缘人总会相逢。2009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王德智先生了解到这种全新的调查方法后,决定在他当时负责的云南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项目中引入这种调查方式。在他的努力下,2009年6月,一个跨越春夏秋冬四季的调查项目——“梅里雪山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正式开展,并最终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国家公园自然观察图鉴——《梅里雪山自然观察手册》。随后的2010年,在TNC靳彤女士的支持下,又开展了“云南老君山国家公园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经过近两年、多个项目的磨合,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的核心团队也有了雏形——徐健、郭亮、董磊、彭建生组成了当时主要的摄影师团队。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2010年9月,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正式成立。之所以取这个名字,除了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机构标志性的工作方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向在中国开创了近代生物学研究和野外调查的鼻祖——“静生生物调查所”致敬。2010年,即将到西藏旅游股份公司文化战略部上任的罗浩先生了解到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他觉得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对于公司景区的开发和宣传是很好的方式,于是开启了西藏旅游股份公司与IBE长达三年的合作。双方合作先后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林芝巴松错景区、鲁朗花海景区、阿里神山圣湖景区等多个地点进行了考察。考察成果最终汇集成册,出版了《雅鲁藏布的眼睛》和《生命记忆》两本书。双方多次的合作也促成了“西藏生物影像调查”(TBIS)的创立。
    2012年,随着左凌仁、程斌等自然摄影师的加盟,IBE摄影师队伍逐渐壮大,与科学研究团队的合作也在此期间开始拓展。国内外的很多事例证明,当自然影像和科学研究碰撞到一起,会大大促进社会公众对生态研究和自然保护的关注与支持。从这一年开始,IBE先后与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SEE基金会等专业机构合作,在青海、西藏、云南、贵州、河北、吉林等地开展了多次更深入的IBE调查。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2014年,IBE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中国最著名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发出邀请,首个以自然纪录片形式呈现的IBE调查正式启动。IBE的发展也逐渐向着创立者最初的梦想之一——拍摄和制作中国自己的自然纪录片——靠近了。
    在《自然之美》这本画册编辑初期,当IBE摄影师们讨论总结这六年来的工作和成果时,一个更宏大的理想变得明确——用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方式,来记录和谱写中国当代的自然影像志。六年来,IBE这颗中国自然影像事业的种子逐渐萌芽生长,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培育下,它能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