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有“魔都”之称的上海,是相对于“帝都”北京和“妖都”广州而言。后来有人也用“魔都”指代南京。所以上海和南京分别为“大魔都”、“小魔都”。据考证,上海“魔都”一说,始于日本作家村松梢风,1924年曾著有《魔都》(小西书店)一书。书中记录了他在上海的种种体验,对魔都上海的阴郁解读以及自己在上海“放荡形骸”的详细情形,都作了如实的描写。
也许就像广州人并不认可“妖都”一样,很多上海人也并不认同“魔都”的称谓。所以,作为“魔都”的上海,也就渐渐被人淡忘了。这一次,瞿凯伦用他一组恣意汪洋的上海影像,通过“魔都”的命名,却又一次令人浮想联翩。比如我们就从工业文化、生活水平及社会风气等历史发展原因来分析,提炼出其中的某种特征,并以摩登都市作为简写的“魔都”为上海命名,也未尝不可。这样无意中就为上海抹上了一层朦胧晦涩的质感,包括在中国有着出乎意料魔术一般的发展速度的隐喻,以及殖民文化深厚堪比维多利亚的英国“魔都”伦敦?
也许这样的解读有点简单?回到摄影的层面,我曾经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卡蒂尔—布列松究竟给我们 留下了什么?如果想找一个最为简单的答案,那就是他对摄影瞬间独特的理解能力,以及身手不凡的捕捉空间,让现代摄影对世俗万象的目击,多了一种全新的传奇。然而他的理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面临一些摄影家的挑战,比如美国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以及威廉姆·克莱因等人的“非决定性瞬间”理论和实践,以及更年轻的英国摄影家马丁·帕尔对“决定性的瞬间”几乎是“肆无忌惮”的反叛(帕尔被卡蒂尔—布列松认为是来自另外一个星球的人,他所重点描绘的,恰恰就是包括伦敦在内的英国世俗),让“决定性的瞬间”成为现代摄影史上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坐标之后,又找到了新的可能性。而佩奇在上个世纪50年代对“纪实理念”的重新发现,更是给街头摄影的两种可能,画上了一个超越时代的连接符。那么,六十年后的今天,瞿凯伦的上海“魔都”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
瞿凯伦曾告诉我:关注上海,拍摄上海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已经十几年了。自己不知疲惫地穿梭于城市的街角楼道,白昼与梗袷茄罢医У某鞘忻苈耄窒袷橇匀“岛献约盒木车氖掠胛铮柚低啡チ煳蛉松牡愕胃惺堋Q暗缬埃钌钭琶裕ü吕顺钡缬按笫ν叨镅巯碌陌屠瑁棵坑胛夜凵虾5慕志爸睾希だ衣野纯烀拧
其实,不管摄影家是如何介入都市生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始终以独特的目光注视生活中的变异,将高速发展的都市笼罩在色调迷离的幻觉中,为人们重新理解都市生活留下了变化中的注脚。其中我们不难发现,都市的进程始终摇摆于城市与时尚的悖论之间,同样也演化为一些艺术家与作品的悖论:一边制造返璞归真的神话,一边制造具有更多符号价值的作品乃至商品。
我们从瞿凯伦的上海街头,看到了一股“狠劲”,或者说,有一种崩裂而出的力量感。尽管有时候下手“狠”了些,却都是对上海刻骨铭心的视觉阐释。其实,在上海街头这样一个巨大无比的容器中,还有无数的摄影家像瞿凯伦那样始终在思考中生活着,拍摄着,带着执着和感动,将观察的空间放在了人们经常忽略的视觉盲区,告诉每一个观赏者,世界应该是丰富无比的多元化的结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忽略的却是整个世界。
无可置疑,超广角镜头,倾斜的地平线,稍稍虚化和抖动的空间,加上不完整的构图和颗粒粗化的影调 结构,这些视觉语言都可以用来形容瞿凯伦的影像结构——但是远远不够。因为这一切,在他之前的克莱因乃至森山大道已经用到了极致。然而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瞿凯伦的“狠劲”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上海这座“魔都”独特的理解上,或者,是对上海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这一点很重要!
前些年森山大道也拍摄过上海,然而他在上海只逗留了三天,就出版了一本画册,其风格和以往一样,影调深暗,颗粒粗化。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弥漫其间,反而让久居上海的上海人体验到森山大道所说的“情欲的亢奋”。然而相对瞿凯伦的上海“魔都”来说,浅尝辄止的上海之行只是他想象中的上海而已。正如森山大道所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在我有机会访问中国之前,上海这个名字就和诱人的影像相关,充满着浪漫精神和异国情调,甚至还混杂着情欲的亢奋。……第一次去上海是在2005年秋天,在上海办展览。到了2006年,我带着照相机在上海逗留了三天,于是就有了这本画册中的照片。由于上海影像在我心头有那么长的时间,所以上海一旦在我眼前出现,的确令人兴奋不已。而且,我还能够让真实的上海和我心中的上海产生部分的重叠。但是,毕竟上海还是存在于此时此地。作为一个摄影师,我不可能让个人的乡愁去覆盖如今的大都市。于是我以真实的目光记录眼前的一切,每一个瞬间,在我带着照相机漫游在上海街头的三天时间里。”
所以我想说的是,瞿凯伦的魔都上海,尽管在影像语言上有点夸张,但是深入度应该不逊色于三天上海逗留的森山大道。上海人雄心勃勃却又王顾左右的矛盾心态,上海人玩世不恭却也精明过度的算计方式,以及争分夺秒却又步履踉跄的有趣行色,都被瞿凯伦入木三分地揭示在“嚣张”的视觉语言之中。正如以前有网友在我的博客上对瞿凯伦作品的留言所说:这组照片不错……这些年看了不少拍摄上海的组图,这组是少见的好作品。画面中我看到了某些“傲慢”,一种不着调的浮躁的傲气,城市的发展,把每个人灵魂置身何处?焦虑,浮躁,一直缠扰我们……这就对了!
瞿凯伦,男,1957年生于上海,目前供职机关。1998年开始摄影,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2009年度获上海摄影家协会教育分会十佳摄影师称号。《幽默街头》系列组照参加2010年上海第十届国际摄影邀请展展出,《心境》组照参加2012年上海第十一届国际邀请展。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