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资讯 > 正文

日常观照—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亮相世纪坛

0 2015-10-27 15:18:41   蜂鸟网   作者:影像国际   责编: [专稿]

  好的照片是会讲故事的,而每一组照片的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情节,摄影师或许就是借助摄影的力量,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故事呈现出来。2015年10月26日下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像国际网主办的《日常-观照》20位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观赏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播。

日常观照—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亮相世纪坛
《日常-观照》20位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观赏会现场

  第一个为大家播放的是中国摄影师邢磊的作品,这是一位1991年出生于一个叫高淳的江南小县城的大男孩。第一次看到邢磊的影像我变为之震撼,在想是什么样的经历能够让一个90后男孩的影像里透露出这么丰富的情感,了解他的人可能会理解,人们总说他和森山大道很像,其实相比影像,类似的只是两个人的经历以及处理影像和记忆的连结方式。他们都曾退学,都不切实际、四处游荡,都梦想当水手,又都没有实现。他总是说“所有的照片都照见过去,”他以镜头前的现成物来追溯记忆中的原风景。这就是邢磊,他的摄影作品《江国寂寂》配以大海的音乐拉开了本次摄影作品观赏会的序幕。

  活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像国际网编辑苏月斫主持。

  本次展映的作品来自中国、孟加拉、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新西兰等国的20位亚洲青年摄影师。在每组作品播放之前,主持人会以旁白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作者对作品的阐述。在摄影师的选择上,我们选择的是一些在亚洲各国崭露头角的年轻摄影师,他们的作品均是表现摄影师真实的内心写照。比如来自孟加拉的摄影师Shahria Sharmin, 她的作品反映了普遍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本次作品的名字叫《叫我Heena》 ,在他的作品阐述里,这样写道:“‘我感觉我像条美人鱼。我的身体告诉我,我是一个男人,可我的灵魂却告诉我,我是一个女人。’ Heena. Hijra(中性人),是南亚地区常用词。在群体之外,人们对他们的歧视无处不在。然而我遇到了Heena,她证明了我是错的。她向我展示了她的生活,使我成为她世界的一部分。”

日常观照—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亮相世纪坛
《日常-观照》20位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观赏会现场

  日本摄影师Mitsu Maeda则是用影像记录了他的奶奶,他的奶奶在7年前开始出现老年痴呆症的症状。他们之间变得难以交流。通过给奶奶拍照,Maeda可以铭记现在,发现奶奶更深层次的情感细节。她的摄影主题是捕捉情感和感知遇见。最终目的是探索人性。

  Sarker Protick是一位孟加拉的摄影师,他的作品《当下》也备受关注,作品中反映了他的祖父母。作品阐述中他这样写道:“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给了我很多爱。时间流逝,我们之间的关系开始疏远。Prova去世后,我增加了看望John的次数,他会跟我讲他们相识的故事。在这里,岁月无声,生活静好,一切都在等待,等待着一个我不完全明白的世界……”

  还有日本摄影师Kazuhiro Yokozeki,他研究的是单亲父亲家庭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中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的。

日常观照—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亮相世纪坛
《日常-观照》20位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观赏会现场

  这些作品都是反映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的影像故事,从影像语言上来说,都是在真实的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但是每一组故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再配上合适的音乐,使作品赋予更多的情感。而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发现,在国外的摄影作品中,类似于这种真实记录身边的人物故事的作品有很多,而且表现的很到位,而国内的摄影师则很少关注这一块,或者说拍摄的还不够深入。

  另外一部分作品则是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所见,孟加拉摄影师Farhad Rahman 的《海岸之歌》,记录着海洋的变化和海岸上生活的居民的变化。中国摄影师华伟成的作品《尘末》反映的大多是些不为人所注意或即将消逝的事物,摄影师试图呈现这种在摆脱了功能性的意指束缚后,恢复到自身的那种单纯而自然的存在,它们为思想奉献了场所和契机。中国摄影师张锦旗的摄影作品《雾色》反映了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的重庆人们日常状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学生蒋磊磊用手机拍摄的看起来零碎的生活片段也充满着情感故事。

日常观照—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亮相世纪坛
《日常-观照》20位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观赏会现场

日常观照—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亮相世纪坛
《日常-观照》20位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观赏会现场

  Homayra Adiba是孟加拉的一位摄影师,他的作品则是表现屋顶上的故事,达卡城的屋顶以及屋顶之下生活着的人们的故事。千龙网摄影记者王自彬的《如此这般》表现出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某种共性。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吴涛的《日常》记录着日常的片段,碎片也好,日常也罢,都是值得被纪念的。旅法艺术家胡嘉兴则用一组影像《灵山》记录着家乡的故事,照片里的人对山与水的凝视,就成了作者对故国的回望,也成了对自我灵魂的追问。

  摄影除了记录的本职功能之外,还有许多是赋予情感的空间,是摄影师的一个情感出口。此次展示的20位亚洲青年摄影师的作品摆脱常规的呈现方法,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展示,将摄影作品配上音乐,更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叙事。

  菲律宾摄影师Geric Cruz 的作品《右边第二颗星星》用影像记录着孩子们之间的记忆,Muhammad Fadli是一位印度尼西亚的摄影师,他的作品《被遗忘的小岛》 记录着横跨印尼班达海(Banda Sea)中部鲁恩岛的发展变化。来自中国的摄影师贾锦新,则以一组佛教题材的摄影作品《十方众生皆成佛》赢得观众的喜爱,他认为:“观照更深的万象万籁,把缺憾还诸天地,回到自己的心,不断感化自己能有菩提心为主,目空世无我之精神,一切尽为善念,为之众生事业,世间万物也尽为“佛”了!”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生黎晨驰带来的是一组用4x5相机拍摄,并手工放大的银盐照片《I see what I see》,整组作品有两条线索,即在自然中直接截取的景物和经过摄影师蓄意谋划的场景。摄影师将现实中原始事物的物质性抽离,进一步表现由直观的视觉体验所释放的力量。

  Sheila Zhao目前主要在亚洲各地进行纪录片以及专题拍摄,他的作品《Komorebi》表现出她对事物的独特视角和表现力。印度尼西亚摄影Rony Zakaria《人、山脉和海洋》,录了印度尼西亚人生活中的两个主要元素:山脉和海洋。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中国摄影师余姚瑤拍摄的为2012年至2014年期间拍摄身边的一些同龄人,选择其中一些命名为《container》。

  这些作品与作品之间,存在着某种共性和特性,现场200余位摄影人和媒体代表观看了本次摄影作品观赏会,来自新华网摄影频道的郭小天认为这是一个很精彩的展览,从本次的观赏会中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过的精彩的摄影作品,并反映了亚洲各国年轻摄影师的一种状态。

日常观照—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亮相世纪坛
《日常-观照》20位亚洲青年摄影师作品观赏会现场

  本次摄影作品幻灯观赏会是第三次举办,之前分别在贵州摄影节和大理摄影节期间展播,均收到比较好的反响。同时我们也在征集亚洲各国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如果您有好的作品,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collect@vip.163.com

  本次北京国际摄影周期间,中国摄影家协会信息资源部推出3+2+1+1模式,有三个展览、两场讲座、一场联谊赛和一期工作坊等主题活动相继推出,多重看点精彩纷呈。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