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摄影大家谈 > 正文

惊艳了时光 专访《中国照相馆史》作者仝冰雪

0 2016-07-07 14:20:51   蜂鸟网   作者:北京青年周刊   责编: [读者稿]

  从世博会奖牌收藏、叶景吕62年的影像志,北洋总统府大礼官黄开文影像收藏,再到梳理中国照相馆史。对于16年的老照片收藏经历,仝冰雪感慨地说“历史无形,遗物有声。离散聚合,缘灭又生。”

惊艳了时光  专访《中国照相馆史》作者仝冰雪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遣民古迹摄影,佚名,银盐纸基,19.5×14.5厘米,1930年前后。紫檀原框,28x21.5厘米。这是作者收藏的第一张历史影像。

  十五年前,仝冰雪为新居补壁而淘来上面这张老照片“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遣民古迹摄影”,正是这张原版民国照片,开启了他持续至今的历史影像收藏。

  “在家里挂一些不断复制的假的装饰画,有什么意义?至少在我看来,从一张照片里能窥见历史的瞬间,这个瞬间又映射着丰富的故事。这才是我倾心的东西。”

  此后,每当看到一张心仪的古董照片时,除了赏鉴仝冰雪都会再去追问:“照片上的人到底是谁?在哪里?由谁拍摄?何时拍摄?为何拍摄?这些问题有的在照片或卡纸上已经有了答案,有的还需要他继续查证,于是研究又成了他收藏之后的习惯与爱好。

  在收藏之初,家人也有不解,毕竟那些人像,都是已经逝去的人,甚至可以说是“遗像”,但他的坚持和付出之后得到的成果,逐渐让家人都认可了影像收藏的价值。

  近年,他将视角指向了照相馆史,并刚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关于照相馆的专著《中国照相馆史》。他说“我最开始收藏的照片,从拍摄者来说,各地照相馆拍摄的影像占据了绝大部分。但是翻阅史料,又发现关于照相馆的详细史料少之又少,并且,书中的很多记载,与我收藏照片中的直接证据是相矛盾的,这正是我对照相馆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之源。”

  他也指出,中国照相馆史,不仅观照中国人开办的照相馆拍摄的影像,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消费的影像,里面同样包含了本土外国照相馆为中国人拍摄的影像。

  所有这些影像,不仅代表了摄影师的技术水准和艺术追求,更展现了中国人自我观看的前因后果。“影像里的每一个因素构成,都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涵量和审美情结。这种涵量和情结,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都会有不同的风格特质。这种风格特质,也不是独立于寰宇之上,唯我独尊,就如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一样,有对传统的坚守,更有兼容并蓄。正是这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共同构筑了一部中国人认识摄影、自我观看的大历史。对早期摄影史的书写,是对历史的忠实,更是为了一个民族敢于正视自身历史的文化自信。”

Q: 照相馆通常都拍人像,怎么您收的第一张照片“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遣民古迹摄影”是照相馆拍的风景照?
A: 那里是一个旅游遗迹,民国二三十年代,尤其在苏杭一带,火车通了,交通的便利,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去一个地方旅游,很可能会买那个地方的景点纪念照片,也就催生了风景民俗摄影。我曾经收过杭州西湖的全景照,照片表明要五块大洋一张,在当时是蛮贵的。
 
Q: 您书写的是 1859 到 1956 年的中国照相馆史,这个起点和结点是怎么选取的?
A: 既然叫中国照相馆史,我主要针对境内的几个主要大的开放口岸来说,中国文人王韬在《衡华馆日记》中,确切记载了罗元佑于 1859 年在上海开设照相馆一事,也因此我把它当做本书的时间上限。1956 年公私合营达到高潮,传统的照相馆逐渐没了,由国家集体统一经营,我也看了很多史料,和不少摄影师的回忆录,1956 年之后的事情,就很少说了,毕竟经营方式转变,和传统的照相业不同了,所以我把 1956 年作为时间的下限。
 
Q: 这一百多年的中国照相馆史,最发达的又是哪个时段?
A: 晚清时期,开放口岸都很发达,一直到1937 年日本侵华之前达到高峰,如果只论十年,我把1927年到1937年看做黄金十年,特别是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发展比较迅速, 不过中国地域博大,有些偏远地区是逐步发展的,比如上海在清代使用的技术,很多偏远地区到民国三四十年代还在用。
 
Q: 您说这本书是阶段性成果,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A: 虽然我着眼于整个中国的照相馆,但无疑重点集中在了早期的开放口岸,尤其是上海、北京、天津等重镇。其实,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城市都可以好好梳理。此外,这种梳理还可以从美术史、艺术史的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我做的只是很初步的探讨。我把自己的研究贡献出来,成为引玉之砖,希望大家一起丰富和完善。
 
Q: 这些照片的来源也很有意思,首先它不是来自照相馆本身的收藏,也未必来自被拍摄者的家族收藏,而是来源广泛,甚至有的是你从国外收回的,这是为什么?
A: 照相馆是一个商业机构,不留存那么多照片,曾经会对照片底片编号,顾客可以根据底片的号码去加印,但也有个时间限制,过了若干年不拿走的底片,照相馆就扔掉了。
 
  而从一个家族的角度来说,很多后人随便丢弃先人的照片,就更可惜了,它映射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当然,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那么我们首先可以从家族文化做起,我们的族谱,祖先的遗物,包括这些家庭肖像,都应该梳理和保存,至少爷爷奶奶辈的东西我们应该给它保存好。
 
  看到这些老照片,也引发了我很深的失落感,因为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的第一张照片是小学的毕业照,再之后就是初中、高中的毕业照。爷爷的照片我从没见过,父母仅有的几张,我都好好保存着。有些地方也有一些习俗,老人去世后,他的东西都不留,不是烧掉就是扔掉,我收的不少照片,就是被家族的后人给当垃圾扔掉的。除了没有保藏的意识,也有现实的因素,比如城市中房子普遍不够大,觉得没有空间储存,我觉得特别可惜。

  我常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保护家族的遗物开始,每个人把自己家族的东西保藏好了,整个国家的文脉才不会断。
 
Q: 您收藏的态度是什么?
A: 一定要有度,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金钱也是有限的。我喜欢这个东西,但是却不可能把全世界的东西都买到家里来;其次,我坚持只用自己的闲钱去做,不能以降低家人的生活品质为代价;并且,在这收藏的过程中,也要做梳理,有些东西我不需要了,就把它卖掉,这本身也会带来不错的经济收益。长线的收藏本身就是一种投资,但千万不能沉迷于自我的世界,无法自拔,有些东西好归好,可能一时买不起,或者没有缘分买,那没关系,先不买,心态很重要。
 
Q: 现在个体家庭中单反、微单的拥有量就不少,而手机拍照的方便,修图软件的强大,更使得“人人成为摄影师”,您怎么看这种情景下照相馆的生存?
A: 如果照相馆还是拍简单的证件照,那肯定逐渐无法生存了,能存在的,一定有特色有创新,是别人用手机很难去做的,比如复古的风格、照片实物的处理等等。

  人有的时候需要某种仪式感,去照相馆花上几个钟头,拍一套有特色的照片,进行一种与日常随意拍照完全不同的体验,这个过程中有等待,有期望,这就是意义本身,也是实验艺术的一部分。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