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访谈 > 正文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0 2017-07-13 06:34:00   蜂鸟网   作者:谭佩里、胡文迪   责编: [原创]

  摄影师赵禹龙偶然得到了拍摄幼儿园的六一活动庆典的机会,而没有使用常规的视角拍摄,而是借助了闪光的直闪和更为随意的视角进行捕捉。在他的眼里孩子们的奇装异服以及浮夸的妆面,或许反应整个社会的“风气”。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如今,消费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比巨大的便利,也让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和认知发生了改变。在摄影师赵禹龙最近完成的这组作品《儿童节》中,他便洞悉到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在儿童节的庆典活动上,孩子们的奇装异服以及浮夸的妆面在他的画面中显得更为夺目,仿佛透着屏幕都能体会到在这个“金钱”与“时代”之间交融所产生的切身感受。但对于这些孩子,或是他们的家长、老师而言,这样的装扮似乎理所应当。在此,我们与摄影师进行了简单的交谈,听听他在拍摄现场到底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来自四川传媒学院的大二学生赵禹龙帮助一位老师去拍当地的儿童节活动。活动当天,他早早的来 到幼儿园,由于活动是在晚上进行,他便在白天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了“激动”的一天,同时也观察到了孩子们为了节目而精心打扮的样子,这一集体性的举动,让赵禹龙感受到了当下很流行的跟风造势状态,也是这样的机缘巧合才有了这样一组作品的诞生。

  这组照片最为显著的视觉感受,是对闪光灯的使用。浓郁的色彩和较大的反差让画面中的内容格外夺目,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在通常的理解上,闪光灯可以用于对现场光线不足时进行辅助,但对于赵禹龙来说却对内容表达有更多的帮助。“闪光灯能把我想突出的那个点表现出来,使用闪光灯他们(孩子们)反而觉得很有趣,这就是孩子这一群体的好处。如果是成年人可能会有一些抵触,”他说道。的确,这样的视觉给了观者很强的冲击力,营造了一种陌生感极强的气氛,借助闪光灯这种“非正常”的光线,更是为这种“非正常”的衣着妆容增加了一些“噱头”感。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在当晚的庆典活动中,赵禹龙虽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但整理照片后他还是觉得缺少些什么。于是,在庆典后后的一周,他再次来到了这所幼儿园。在与幼儿园老师说明了本次的来意后,顺利地进入了幼儿园进行拍摄。经过他的观察,这座校园设施齐全,环境显得轻松而精致,他眼中的幼儿园更像是为儿童们打造的“城堡”,之前的热闹纷繁早已退去,恢复了往常安静的景象,在前前后后的对比中,让他的这组作品显得更具说服力。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在他看来,“消费社会”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典型样态之一,对此,赵禹龙解释道,“比如现在很多公司都要搞一些活动,请一些明星,员工也都要穿上一样的衣服,表演一些节目啊,这些都是给谁看的呢?都是给外界的人或者上面的领导来看的。幼儿园也是一样,但是孩子们可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完成老师或家长的意愿。”他继续强调道,“这种现象并不需要批判,这只是在社会一个大环境下的产物,就和原来的人们要穿军装、背毛主席语录一样。”在他看来,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不同的产物,这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马丁·帕尔,《最后的度假地》(The Last Resort)

  英国著名摄影家、前马格南主席马丁·帕尔也善于发现“消费社会”环境下的人们和环境的真实面貌,他在90年代拍摄的作品《食物》(Food Issue)和《最后的度假地》(The Last Resort)都用色彩鲜艳的画面和巧妙的捕捉,诠释了一代人对于消费和享受的追求方式。赵禹龙的作品似乎和帕尔的照片有着异曲同工的切入点。赵禹龙更为直接地让穿着奇装异服的孩子们靠着墙进行摆拍,孩子们穿着的奇装异服也是在进行着某种角色的扮演,不管打扮成熊猫、兔子还是盖世女侠,这些都已超越了孩子们本身的形象。这样做,或许只是为了满足一些人的意愿。当消费社会下的造势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并已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确实值得人们去深思这样的造势行为到底有何意义。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孩子们为了儿童节“凹造型” 直指社会的浮夸

消费社会:

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

造势:

从字面上理解是制造声势的意识。目前多用于政府、企业、个人为了提高知名度、销量等目的而采取一些措施,从而达到吸引群众、消费者关注等目的。

以上名词解释均来自百度百科。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