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资讯 > 正文

《港口与影像II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展览即将开幕

0 2019-10-08 15:06:21   蜂鸟网   作者:何伊宁 [转载]

港口与影像II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

2019年10月16日——12月1日

参展艺术家:陈旻、何博、木格、石真、唐小松、吴鼎

策展人:何伊宁

助理策展人:蔡昕媛

展览地点:中国港口博物馆(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港博路6号)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16日——12月1日

展览开幕:2019年10月16日09:00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09:00-17:00,周一闭馆

主办方:中国港口博物馆

《港口与影像II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展览即将开幕

机构合作伙伴:BROWNIE Art Photography、假杂志图书馆、Go East Project、黑影文化、乐图、三七影艺

媒体支持:《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杂志社、《中国摄影报》、甬派、《数码摄影》、《摄影之友》、腾讯谷雨、新浪图片、蜂鸟网、图虫网、OPEN SEE、澎湃市政厅、澎湃Six Tone、艺术碎片、守候微光、在艺   

·关于展览

  纵观全球港口发展的历史,码头作为集交通、贸易、仓储和社会生活等功能的建筑集合体,它的命运伴随着水文地质的变化、人类战争的影响、贸易重心的变迁,以及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断演变。在全球化语境下,那些曾经在城市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码头被转移、被拆除,抑或是被其他建筑功能所取代,成为了娱乐、休闲和社交的中心。

《港口与影像II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展览即将开幕
唐小松,美国亚利桑那,选自《轻舟》之《海》(部分),2019 

  “港口与影像II”选择将消失的码头作为隐喻,试图从艺术家的创作出发,在探索港口的现代性与历史传统在建筑、空间、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关系的同时,考察逐渐消失或即将消失,以及新生的港口文化对于个体和集体所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在历史和当代的语境中重新认识那些被遗忘的故事。

《港口与影像II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展览即将开幕
石真,选自《月亮去哪儿了?》,2019

  “港口与影像”项目的初衷是通过委任艺术家展开摄影和相关媒介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衍生出的不同议题。在对传统意义上的“港口都市”,即宁波、泉州、广州、上海、香港、大连以及连接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南京展开视觉探索之后,“港口与影像II”在委任艺术家的范围、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上予以拓展,本期项目考察的对象将从海港伸到沿江和内河港城,内容包含了针对港口和城市历史、文化的视觉再现,针对港口文化的变迁对于个体和集体经验的影响的叙述,以及针对“港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空间所展开的创作。

《港口与影像II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展览即将开幕
陈旻,选自《朝朝长长》系列,2019

  第二期项目共邀请共七位来自中国和日本视觉艺术实践者,这些创作分别围绕着一个胶东半岛家族数代人与青岛的情感关联;宜昌及其相关的精神文化在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重庆朝天门码头环境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天津作为一个深受码头文化影响的港口城市,其休闲娱乐的变迁;福州马尾港的在地文化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冲撞;针对日本横滨港历史事件的视觉化讲述;以及上海洋山港智能化码头与模块化世界之间的联想所展开。本届展览将呈现六位中国实践者的作品,唯一一组来自日本的作品将作为第三期展览的国际特别板块予以展示。

《港口与影像II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展览即将开幕
何博,《天津,2012年8月22日》,“七种蹄印”系列,选自《您受累,请问天津还有什么好玩儿的?》,2018-2019

《港口与影像II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展览即将开幕
木格,选自《重庆朝天门》系列,2004-2019

《港口与影像II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展览即将开幕
吴鼎,选自《洋山港》系列,2019 

  从青岛的家庭故事,到宜昌和重庆朝天门码头的诗意再现,从三座港口城市的视觉再现与口述历史,到上海洋山港的未来叙事,与其说“港口与影像”项目是针对中国重要港口的委任项目,不如它是一场探索之旅,邀请艺术家在广泛的视觉领域中积极拓展知识和形式语言的边界。“港口与影像II”展览的现场将按照这些作品之间潜在的逻辑,将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空间转化为一个开放的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本次展览也是宁波市北仑青年文化节的系列项目之一,配合展览的一系列线下及线上活动即将在宁波和其他城市陆续展开,以增进大众对港口及港口文化的理解。展览出版物由假杂志社设计和编辑,中国民族艺术出版社出版,于展览开幕同期推出。

《港口与影像II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展览即将开幕
藤井良雄,选自《代号186-解冻记忆》2019

·博物馆简介

  中国港口博物馆由国务院批准命名,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滨海新城,建成于2014年,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国家3A级景区。中国港口博物馆以港口文化为主题,集教育、展示、收藏、科研、旅游、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国际性、专业性和互动性,是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港口专题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是研究港口历史 , 传承港口文化、传播海洋文明的重要基地,是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支点。

·艺术家介绍

唐小松

  《智族GQ》杂志原副主编,有13年男性杂志从业经历,曾任职于《时尚先生Esquire》《时尚健康·男士》杂志。电影《时尚先生》编剧。2015年开始自由职业,尝试多种创作。合作的人物传记今年10月由三联书店出版。此为首个艺术摄影作品。

石真

  石真(b.1989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现居巴黎。石真的艺术实践以影像、艺术家手工书和非虚构写作为主并涉及多种媒介,通过在预设叙事结构下对个体真实生活经验的介入,来探索在“档案与虚构”“私人与公共”母题下,真实与回忆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她的作品中经常对已有文献(如文学、历史档案、电影、戏剧)进行引用,来建立叙事的情节迷宫。在她所构筑的自我指向性的世界里,有关自我意识中西西弗斯似的、诗意而柔软的部分被展示出来。石真的实践也同时尝试探讨从历史语境到当下持续变化的境况中,时间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存在与消亡。

陈旻

  陈旻生于福建福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曾留法十年,目前在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也在从事艺术理论翻译和展览策划工作。陈旻以摄影、影像及档案为创作及研究媒介,寻求所谓“历史之眼”,也就是投射在自然史中的单体生命史的叙事之道。近年其作品展出于OCAT研究中心、法国Villa Pérochon当代摄影艺术中心、集美 x 阿尔勒摄影节、连州摄影节等;亦为2019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明当代美术馆等策划展览和活动。

何博

  1989年出生于四川德阳,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何博致力于围绕现成图像、业余影像、灾难与暴⼒事件等主题进⾏艺术实践。曾入选荷兰Foam Talent Call 2018、2017年第9届三影堂摄影奖。获2016年、2018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2018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优秀展览奖。作品和⽂章发表于《Foam》《中国摄影》《数码摄影》《摄影之友》《摄影世界》《摄影是艺术》《中国摄影家》《⾃然⽣长:百名85后中国摄影师个案剖析》以及光明日报、信息时报等刊物。

藤井良雄

  藤井良雄(Yoshikatsu Fujii)出生成长于广岛市。毕业于东京Zokei艺术大学,获得艺术电影学士学位。他于2006年在东京开始摄影工作。他的摄影作品经常涉及当代事件中挥之不去的历史主题和记忆。他的作品曾在纽约摄影节(美国),PHotoEspaná(西班牙马德里),凤凰美术馆(美国),德里摄影节(印度),盖蒂图像画廊(英国伦敦),Chobi Mela国际摄影节。(孟加拉国达卡),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中国厦门),布雷达摄影节(荷兰布雷达)等处展出。

藤井的项目“红绳(Red String)”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离婚,他制作了一本限量版手工摄影书。该书获得多个奖项提名,包括巴黎摄影节的光圈基金会摄影书奖。该书被《时代》杂志等众多出版物的撰稿人评为2014年度最佳摄影书之一。

从那以后,他在2015年10月从东京搬回家乡广岛,开始他的长期研究项目“广岛舆图”。从广岛市的第三代原子弹受害者的眼睛看,这一系列照片试图揭开战争消失的痕迹,以便将其传递给下一代。他的摄影书《红绳》和《广岛舆图——兔子放弃他们的孩子》均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图书馆收藏。

木格

  木格(1979年生于重庆,现居住在成都),木格堂创始人。木格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包括纽约Katonah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当代艺术基金会,英国QUAD艺术中心,澳大利亚莫纳什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摄影中心以及纽约Anastasia画廊等。

  他的作品评论刊登于众多出版物,如《纽约时报》《纽约客》《华尔街时报》《PDN》,法国《Le Monde》,荷兰《Eyemazing》,《英国摄影期刊》,日本《IMA》以及《中国摄影》《生活月刊》等杂志。

  木格曾获得2013年度美国PDN摄影界新闻杂志《PDN’30》年度摄影师奖、日本IMA杂志评选的16位值得关注的70-80代摄影师、美国HeyHotShot摄影师奖、2012年中国大理最佳摄影奖等奖项。他的作品被众多机构和私人收藏,包括荷兰OBC银行、加拿大中国档案馆、上海摄影中心等。

吴鼎

  1982年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他擅长运用文字、图片、录像与电影作为主要创作媒介,进行影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其近期作品关注形成于时间与空间中的“秩序”,希望探讨真正隐藏在这个世界中那些只能被感知但无法被言说的“内在的秩序”——或许它是支撑起解释这个世界唯一的支点。他通过选择具有象征性的事物,把元素本身的含义抽离,赋予其深层次的意境。他使用抽象和冷峻的视觉语言, 将观念结合在影像媒介中,既单独成立且相互之间也有机联系的画面,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呈现出具有诗性的、交响乐式的复调效果,并构建出与物质世界相关的独特语境和体系,我希望观者在作品中能体验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实在本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形态以及变化发展都存在着一种秩序,所以上帝不会掷骰子是因为“骰子的一掷注定取消了偶然性”。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构成了和谐的秩序。这个命题与现象充满了美感和直觉,它不但体现在黄金分割点、勾股定理等几何定律中,也出现在康德的相关哲学中。在由物质和现象组成的世界中,物质为什么会形成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实在物,并作为现象的一部分存在其中?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么?我们对于现象世界的本质认识又是什么?“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想要探讨的是,从物质到现象的背后,或许隐藏着一种内在的秩序,而它本身就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

·策展人:何伊宁

  何伊宁(1986),摄影史学者,策展人。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2010年开始从事摄影及视觉文化的写作、策展和翻译等工作。

  她关注摄影作为一种出入艺术自由的实践,在回应和提出与历史和当下相关的社会议题时的有效性、多样性和跨学科性。何伊宁目前的学术研究多在艺术史、文化研究和其他跨学科框架下展开,方向包括“文化认知与摄影再现:1960年之后的英国摄影”和正在进行中的摄影叙事理论研究。

  何伊宁是OCAT研究中心第一届“2018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优胜者,其策划的展览曾先后在国内及欧洲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空间和摄影节展出,包括“记忆寓所”(2019,OCAT研究中心)“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镇文化产业中心)、“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2017,中国港口博物馆)、“虚构叙事的转向”(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来自中国的50本当代摄影书”(2015,英国Format国际摄影节)等。出版物包括《英国摄影教室》《港口与影像》等;译著有《摄影与旅行》、《场所视角:风景摄影的理论与实践》(待出版)、《艺术与摄影》(待出版)、《做书的艺术家》(待出版)等。

  何伊宁于2014年年初创办Go East Project,旨在通过博客、展览以及出版等方式向西方推广中国当代摄影,并帮助年轻摄影师搭建国际化的摄影平台,探索摄影的无限可能。自2016年起担任Brownie Art Photography艺术顾问。

  个人网站:www.heyining.com

·助理策展人:蔡昕媛

  蔡昕媛,生活工作于北京,助理策展人、激发研究所(IFP)成员、摄影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参与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8连州国际摄影节“在克诺索斯的迷宫中”“梦露/门罗:女性议题与摄影叙事”、2019OCAT研究型展览获胜方案“记忆寓所”等多个展览的策划及执行。参与翻译《Prisma》(即将出版)、《阿马利娅·乌尔曼:优越》等出版物。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