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资讯 > 正文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四大“特别展”分享

0 2019-10-22 14:08:31   蜂鸟网   作者:谭佩里 [转载]

  在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周的“特别展单元”,探索音乐与影像的多重关系的音乐影像学摄影实验项目成果展和用影像来呈现、研究和保护世界遗产的“世界遗产影像学之皇家宫殿”展览,为观众展示了北京国际摄影周在摄影文化实验项目方面所取得的诸多成果。

·建筑影像里的音乐

·音乐影像学摄影实验项目成果展

  “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使人从中听到音乐。”在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上,“音乐影像学摄影实验项目成果展”将打破摄影与音乐两大艺术类型之间的壁垒,为观众带来一场跨领域的艺术结合的全新可能。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张虹摄


  “音乐影像学摄影实验项目成果展”是北京国际摄影周文化实验室的“音乐影像学”摄影实验项目之一,由著名摄影家林铭述领衔主持。林铭述游走在摄影、音乐、建筑三大领域,他出生在建筑世家,却跨入了音乐之门,如今摄影又把他引回了建筑领域。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听觉艺术,摄影是静止的空间视觉艺术,音乐与摄影之间有一条互通的道路,而优秀的建筑摄影与动人的音乐应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在这一理念下,林铭述带领团队共同建立和推动“音乐影像学”学派,在北京国际摄影周开设“音乐影像学”摄影文化实验教学项目,通过将抽象的音乐和具象的影像融合起来,深入探索两门艺术之间的通感之道,并将研究成果集结成展,即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将与观众见面的“音乐影像学摄影实验项目成果展”。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晏音摄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李海龙摄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林铭述摄

  北京国际摄影周为摄影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探讨和交流学习的平台,孵化了很多新的摄影理念,向大众传播更多的摄影专业知识,推动摄影艺术迈上新的台阶。此次登陆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的“音乐影像学摄影实验项目成果展”,将展出84幅图片作为该学派的成果展示,以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摄影技巧,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不同于其他图片中线条分明、冷硬的建筑条框,“音乐影像学摄影实验项目成果展”中的建筑物好像是流动的,框架、结构和色彩都在不断变化,展现了音乐、建筑和摄影三个不同的艺术类别跨界组合的全新可能,它以音乐属性和影像特征梳理音乐影像学,用影像语言进行音乐表达,在音乐的旋律中呈现影像的力量。

·用影像记录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影像学之皇家宫殿项目展

  “世界遗产影像学”是著名摄影家周梅生主张的一种影像创作观。2018年初,在北京国际摄影周的支持下,摄影文化实验室成立,周梅生先生被邀请为首个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并面向社会招募研究员,共同建立“世界遗产影像学”学派。本届摄影周上,周梅生与学派成员组织100幅代表作品,推出“皇家宫殿项目成果展”,从不同角度拍摄北京故宫和天坛的景象,用影像来呈现、研究和保护世界遗产。摄影作品兼顾文献性、艺术性、系统性的特征,从碎片到体系,实现对中国皇宫遗产的记录。

  2018年初,北京国际摄影周成立摄影文化实验室,首个项目就是建立和推动“世界遗产影像学”学派。实验室面向社会招募10位研究员,共同以“皇家园林”作为创作的主题。周梅生受邀为研究员的带头人,参加该主题的创作和研究。周梅生一贯主张“寻找一个概念、建立一个体系、寻找一个方法”的影像创新说法,认为摄影作品要兼顾文献性、艺术性、系统性的特征。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周梅生倡导建立“世界遗产影像学”,以求用影像来呈现、研究和保护世界遗产。

  2019年,“世界遗产影像学”进入学派创立的第二个年头,研究员们的学术理论有了初步的实践成果,本次与观众见面的“世界遗产影像学之皇家宫殿项目展”由摄影教育专家、中艺影像创始人杨书娟策划组织,共参展作品100张。摄影作品从正面、侧面或特别视角来拍摄宫殿的形象,力求以宏观而精细的方式完成对世界遗产的记录。这些带有学术含义的作品,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为世界遗产影像学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为世界遗产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梅生摄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黄海摄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程友琴摄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刘昕摄


·丝路国家青少年摄影竞赛获奖者作品展

·我们的家园

  在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周上,“丝路国家青少年摄影竞赛获奖者作品展”将与观众见面。展览由166幅以“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2019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获奖作品组成,不仅呈现了各国青少年对“一带一路”的认同,也让人们看到正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和传播这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创意别开生面

  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是首个以丝路沿线国家为主题的国际性青少年摄影赛事,它以竞赛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以摄影为媒介的国际化的青少年文化交流平台。该赛事创办于2017年,由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丝路国家摄影组织国际联盟、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主办。

  2019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从4月份开始在北京、山东、陕西、辽宁、内蒙古、湖南、浙江、福建、重庆、四川、河北、山西、上海等13个国内分赛区和国际赛区同时开展作品征集。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竞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中国、缅甸、美国、澳大利亚、孟加拉国、伊朗、塞浦路斯、印度、新加坡、意大利、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等57个国家和地区的97000余名选手的264568幅(组)作品,其中8至15岁的少年组(A组)共115847(幅)组,16至25岁的青年组(B组)共148721(幅)组,内容包括民族风情、日常生活、节日盛典、人文环境、社会风貌、文化遗产等。

  为保证比赛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本次竞赛组委会邀请来自中国等丝路沿线国家的7位摄影界的名家担任比赛最终评审的评委,对入围终评环节的1761(幅)组作品进行评审。原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中国)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杨元惺(中国)、丝路国家摄影组织国际联盟执行主席曾毅(中国)、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和国际摄联(FIAP)董事会成员库特·巴森斯基(奥地利)、Photo杂志编辑总裁艾格尼丝·格雷戈里女士(法国)、缅甸摄影学会主席觉觉温(缅甸)担任评审委员会委员。终评参考了国际性摄影赛事常用的评选规则,通过独立的四轮计分评比,最终确定成绩。经过为期两天的紧张评审后,评委们会从众多作品中评定出“丝路之光”金奖(A、B组各3名)、银奖(A、B组各5名)、铜奖(A、B组共30名)和优秀奖(A、B组共120名)。

  本届竞赛得到了国际摄影组织、国际摄影周节、国际媒体和国际友城的大力支持。其中,国际摄联FIAP向100多个国家代表处发送了6种语言投稿邀请,塞尔维亚摄影家协会、缅甸摄影家协会专门组织了相关活动以鼓励青少年参加这一赛事;澳大利亚HEDAON摄影节、意大利欧洲摄影节集体推荐作品参赛;法国《PHOTO》杂志刊登专题报道并面向70多个国家发行,让更多青少年读者了解和参与这一赛事;国内各分赛区的国际友城也纷纷在当地宣传和推广这一赛事,积极传递大赛各项信息。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内分赛区竞赛活动的开展,各分赛区还推出了由青少年担任的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形象大使,让更多青少年通过这一摄影赛事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摄影,用影像来记录和传播“一带一路”这一伟大倡议。

·展览亮点频生

  在古代,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亚、欧、非之间的贸易往来、科技传播、人文交流方面都发挥着无以伦比的作用。如今,丝路精神与沿线留存至今的丰富遗产,不仅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借鉴意义,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同样拥有巨大的启示作用。通过丝路国家青少年摄影竞赛,生活在“一带一路”不同国度、地区的青少年,有机会用镜头去感受和认知彼此差异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更好地理解彼此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交流认识世界的不同理念,进而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丝路之光”A组的金奖作品,Studying Together,昂康佐(Aung Khant Kyaw)

  作品《Studying Together》是获得“丝路之光”A组的金奖作品,作者是来自缅甸的昂康佐(Aung Khant Kyaw)。这件作品既能让人感受到温暖而纯净的宗教氛围,也不乏活泼和生动:两把圆圆的红伞以极具美感的视觉形式,与两个稚气未脱的小沙弥似乎连接起封闭、神圣的宗教环境与芸芸众生。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颜培作品《传承》获得“丝路之光”B组金奖作品

  来自中国的颜培的作品《传承》,是获得“丝路之光”B组金奖作品。这幅作品反映了传统文艺传承面临的困境,也展示着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生存境况和生活现状。暖黄灯光映照下,在老人高亢嘶哑的唱腔中翻转跳跃的皮影人物,似乎将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和传说向观众娓娓道来。中国参赛者戚译文的《隧道圆舞曲》同样是一幅获得“丝路之光”B组金奖的作品,半圆形的框架构图,似乎在暗黑的地下世界,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打开了一扇人类窥探未知世界、彰显现代工业力量的窗户。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澳大利亚的艾梅·斯拉格的作品《病床上的老奶奶》展示了青少年对生命存在与消失的思考。

  如何理解死亡,是每个人都不愿而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澳大利亚的艾梅·斯拉格的作品《病床上的老奶奶》展示了青少年对生命存在与消失的思考。艾梅·斯拉格的这幅作品中呈现了紧张压抑的整体气氛,旁人的两只手臂与老人的身体在视觉上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如同一个现实和宗教的隐喻:这是来自亲人的支撑和慰藉,也是来自天国的启示和怀抱。

  本次比赛中的很多作品都令评委们眼前一亮,在那些作品中,人们可以重新观察、认知和记录身边的故事,更加细致入微地了解动物、植物、城市、乡村、社区、亲人乃至自身,不仅看到了高明的摄影技巧,也看到了孩子们眼中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世界。解海龙说:“不论是读、看还是拍都是对视觉的锻炼,技巧的培养都要从娃娃抓起。丝路国家青少年摄影比赛意味着我们进入了整体提升青少年视觉素养的新阶段,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比赛教会孩子如何观察社会,引导孩子学习摄影,提升和锻炼孩子们的创意和思维。”

·赛事意义深远

  如同很多艺术一样,摄影无论是内容、方法、技术方面都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号召沿线的有关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5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列为工作重点,并明确指出“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在这一背景下,2017年8月,在中国山东省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上,39个“一带一路”国家签约设立“丝路国家摄影组织国际联盟”,以摄影领域的交流为纽带,推动多元文化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加强各成员国及地区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在当年举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上,丝路国家摄影组织联盟、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北京国际艺苑摄影基金会、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倡议发起“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提出自2018年开始,每年度举办“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活动,以推动多元文化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加强各国青少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促进各国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动员和组织各国青少年通过影像记录和传播这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做丝路文化的见证者、建设者和传承者。

  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少年打开了一个窗口,是增进各国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探索,打造了一个各国青少年进行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培养友谊的平台。参与此项竞赛活动,不仅使各国青少年有机会看到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国、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不同的自然风貌、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不同的生活场景,还引发了评委们对于国际间开展青少年摄影赛事、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意义的讨论。史格尼斯·格雷戈里女士说:“摄影比赛是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方式,它意义在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国家的人可以通过摄影进行对话。”来自奥地利的评委库特·巴森斯坦表示:“和很多国际赛事相比,丝路国家青少年摄影比赛邀请了各个国家的青少年参赛,这样的形式优势明显,各国青少年不会因为地域受到限制。”曾毅说:“目前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希望这个比赛能够把各国青少年联系起来,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更多地区和国家成立分赛区,不断扩大丝路国家摄影竞赛的影响力,带动各国青少年摄影的发展。”首届丝路摄影大赛的获奖“大户”觉觉温说:“缅甸也参加了很多中国举办的摄影比赛和丝路主题活动,吸收了丰富的经验。未来我们考虑推动在缅甸建立分赛区,希望各国青少年可以来到缅甸参加这一活动,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

  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丝路国家青少年摄影竞赛让青少年能够用相机的镜头去记录“一带一路”的美好,传承丝路精神,助力民心相通。正如评委会主席赵少华所言:“青少年们正在积极的向前走,一步一步完成‘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宏伟战略。我们的春天,就在眼前。”

·中俄百年第一街

连接中俄的文化之桥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国情与文化不尽相同,但中俄两国是关系紧密的友好邻邦。中国北京的长安街和俄罗斯莫斯科的特维尔大街是闻名世界的两条街道,它们各自记录着自己国家的发展史,见证着时代的流变。这样两条大街,将在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的专题展“第一街”中同框出现。“中俄百年第一街”用图像展现了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百年来的巨变,以文化为纽带传承传统友谊,以摄影艺术推动和加深中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第一街”古今对比促进文明互鉴

  “第一街”是北京国际摄影周的品牌项目之一,它结合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以历史商业名街的古今风貌为视角,通过与各国摄影机构联合策划和举办摄影展览论坛及互访交流活动,展示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促进各国间的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

  本届的“第一街”展览由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与世界华人摄影联盟、俄罗斯摄影家协会等机构共同策划推出。该展览共展出100幅照片,中国北京长安街和俄罗斯莫斯科特维尔大街两个主题各50幅,均以人民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面貌为主线,通过大街的旧貌与新颜对比、人和物的不断变化来展现这两条对各自国家和人民具有具有重要意义的大街的历史变迁,诠释百年间两国人民生活的改变。除展览外,“中俄百年第一街”还将举办论坛和互访交流等多个活动,以推动加深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长安街,伟大壮丽的城市轴线

  长安街是一条北京故宫天安门南边的东西轴线。“长安”有长治久安之意,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对长安街沿线的街道的大规模改造,狭窄的土路和石块路被宽敞的柏油路所代替,低矮的平房和街头牌坊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今天,长安街已成为世界上最宽阔、最长的大街。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2001年6月23日夜,享誉世界的三大男高音歌唱家卢恰诺·帕瓦罗蒂、普拉西多·多明戈、何塞·卡雷拉斯,放歌北京紫金城,“为中国喝彩,为奥运放歌”。王文扬  摄影 中国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1986 年巴黎北京汽车拉力赛到达天安门广场  王文扬 摄影 中国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1980欢迎外宾的长安大街 朱宪民 摄

  令世界惊叹的除了长安街上坐落的雄伟的天安门、宽阔的天安门广场以及街道两侧恢弘的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外,还有许多充满艺术魅力的建筑,如设计独特的国家大剧院,东延长线上此起彼伏、高高耸立的CBD现代化楼群和各种商业设施等。在“第一街”展览中,长安街部分为观众展示了这条伟大壮丽的城市轴线的百年变迁,通过长安街上人和物的影像对比,向人们展现了这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街在漫漫岁月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为观众绘制了一幅由艰辛与坎坷、拼博与汗水、光荣与梦想交织成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天安门广场夜色。李峰摄影中国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北京最繁华的商务区之一大北窑。黄渊摄影中国

·特维尔大街,俄罗斯文化与历史的方尖碑

  在克里姆林宫北面,穿过宽阔的马路,正对着的那条笔直的道路便是闻名世界的特维尔大街。这条大街以其终点命名—沿着它一直前行,将可抵达古镇特维尔。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特维尔大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大街,早在12世纪时就已经出现,17世纪起逐渐成为莫斯科贵族的聚居地。多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是交通要道,也是主要的商业街区,被誉为由无数俄罗斯文化与历史的名人的身影所耸立起的“方尖碑”。普希金、屠格涅夫、契科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那些在俄罗斯“白银时代”“黄金时代”以及近现代名垂青史的文化界、文艺界和科学界的精英,都在此展露过他们无与伦比的才华,名噪一时莫斯科叶尔莫洛娃话剧院、俄罗斯国家现代史博物馆、柴可夫斯基音乐厅、普希金广场等,如年轮一般记载着特维尔大街的过往。如今的特维尔大街, 早已成为莫斯科著名的旅游、购物中心,街上分布着各种华丽的歌剧院、博物馆和现代店铺、娱乐设施令人流连忘返。

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三大特别展分享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第一街”用图像展现了两个国家百年来的巨变,它不仅可以让中国观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俄罗斯特维尔大街的百年变迁,更好地感受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征,还成为一次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尝试,将促进两国进一步交流文化,相互借鉴经验,在发展的道路上共同前行。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