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访谈 > 正文

《花间影画》摄影与国画的融合之美——万英杰采访

0 2016-09-14 09:49:18   蜂鸟网   作者:vivi   责编: [原创]

Q: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
A:
接触相机很早,但是真正可以说是摄影,应该是在2006年加入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那个时候开始在协会里有摄友相互交流和学习。也在各种论坛中参与评论和对技术的研究。

Q:这次您的展览是摄影与国画相结合,为什么会把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
A:这次展主要的物象是取自于牡丹,原本想展出的主题定位《牡丹颂》。我是国画画家,主攻花鸟,而牡丹是国画之王,同时也从唐伊始就有了民族的一个精神的符号。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话语关于牡丹的特别多,所以我们可学习的典范也非常多。而赞誉牡丹也好,借喻牡丹也罢,很多古人都留下了自身对社会对荣耀的属于自己的一番解读。所以我也想从国画和摄影来传递我当下的解读。而后来主题改成《花间影画》,是想让多重花的元素加入进来。从世界融为一个地球村的当下,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艺术元素。
 
Q:您觉得国画和摄影,这两种艺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和共同之处呢?
A:对于这次展的主要表象-牡丹而言,艺术的本体是相同的,它包含了物象和虚像的结合。而技术和艺术形态却是不同的。比如说,我想用国画表达自己瞬间的情绪,可能是笔墨关系和布局结构上去处理,国画讲究点线墨和意境。而摄影则用技术参数和作者的视角来诠释作品的内容。
 
Q:介绍下您拍摄的摄影作品吧。
A:这是一种物象与虚像之间结合的心灵与视觉共鸣的艺术,牡丹人生一组四幅作品。分别借取4首古诗词和歌,来传递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们对国花牡丹的表达。以牡丹为创作的一个题材,更多是从一种影像能够触及到的表象出发,借物于情,传递出古代人文墨客对于社会现状的一种理解。

万英杰采访
作品:幻象
清平调词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万英杰采访
作品:抽离  咏牡丹
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这幅作品还真有争议,有些观众会凝住眼前,仔细品味艺术家的设计。有一些却远观就会觉得不舒服、憎恶,有一种血液凝住的表象。万英杰则表示,表象是由虚像和观念所传达的,每个人的理解都很对,其实作品的本身就是要传递对你最直接的感受。

万英杰采访

  这件作品叫《黑白有常》。是由每一副有五张摄影照片,一共四副影共20张摄影照片组成。
  
   每一幅作品是由不同花和不同景象杂乱无序组合而成,周边配有略带年代感的电影老胶片。这种设计确实是让人感觉不到作品本身的具体含量,但既然名字却指向它是有常,是对黑白无常的反常规,还是对社会人生无常的思考,还是对作品排序、设计和内容表达的一种引向。万英杰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这个对于到现场每个人的思考都进行了一个考验。或许这个引述会让更多的摄影师有不同的理解吧。

万英杰采访
牡丹颂 手卷  与张友君老师合作作品
传说中花蕊夫人
她瑞雪冰慧、娇弱柔骨,她屈身男人、花蕊庭前。
但她有一种文人引以为豪的风骨: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没有被折服,更没有朱唇下的妩媚,至少气节让中华民族男儿所仰赞。

 

万英杰采访

Q:这次平遥摄影展,您的作品还是与国画相结合的吗?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吧。
A:

万英杰采访
作品:破碎
买花
唐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后两句是这幅作品的主题,这幅作品是无意识状态下的摆拍出来的。原本端的一碗粥,恰恰碰到地上。倒在了牡丹之上。而我拍摄的时候,找好了角度,拍摄了几何的视觉关系。这个作品,表面看与平遥国际摄影节的主题不符。但内心里是想表达,破碎与和谐家园之间的警示关系。
 
Q: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A:也很高兴蜂鸟网的关注。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