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四光圈 > 正文

【摄影漫谈】之四 (下):《大师们都常犯这些错误。你中招了吗?》

0 2017-12-08 15:12:08   蜂鸟网   作者:云漫 (胡亦鸣)   责编: [转载]

错误之五 HDR效果

  我在《都2017年了,你还在用渐变灰滤镜拍风光?你Out了》一课里,提到了HDR效果,并且说道:

  提到HDR,你是否自动想起了某些画面?我的朋友,四光圈成员范朝亮博士把这种画风贴切地称为“阴曹地府风”。在某个墙内不存在的搜索网站上打入“HDR”三个字母,返回的全部是下面这些画面:

  其实不是HDR本身有问题,是一小撮阶级敌人把HDR玩坏了好不好。

  作为一名好为人师的大学教授,我的职业病时不时会犯一下。首先我们要学究一下,到底什么是HDR图像? 

  HDR(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的意思是高动态范围成像。是指在摄影或计算机图形学里,用技术手段实现更大曝光动态范围的图片。

  在摄影里,一般相机传感器的动态范围有限,常常无法同时记录一个场景里最亮和最暗部分的细节。我们可以通过包围曝光然后后期合成技术,来在一张HDR图片里同时记录下最亮和最暗部分的信息。比如说,我们相机的动态范围是13档。通过包围曝光然后合成,我们在一张照片里同时可以记录下16档或更高的明暗对比。

  16档意味什么?我们知道一档曝光的光线差别是2倍。16档动态范围意味着最亮和最暗部分的亮度差别是2的16次方,或者1:65536。 这里我们简化讨论,假设输入光线变化一倍,最终照片里的明暗程度也随之变化一倍。 如果我在这里大谈什么非线性伽玛变换或对数响应等如天书一般的名词,大部分读者可能会立刻拉黑我。好害怕啊。

  可是,没有任何输出介值能直接显示这样的数万倍明暗差别的高动态范围HDR图片。 我们观看图片的输出介值(书刊印刷品,打印或冲印的照片,电脑显示器等)的动态范围是极其有限的。

  比如在印刷品上,纸张本身不会发光,只能反光。照片里最亮的部位是没有任何油墨的白纸本身,不会比环境光更亮。 最暗的部位是全黑油墨部分,但由于油墨和纸张的反光,这部分也不可能全黑。最暗部分和最亮部分的对比差别一般只有可怜的1:10到1:100。因此书刊杂志上或打印出的照片的反差远远不可能重现显示器上的那种靓丽效果。

  显示器则不同。它本身会发光,亮部可以亮到刺眼,暗部可完全不发光。因此它们的反差要高很多,但一般最多也就是1:1000左右。 当然很多显示器理论上能达到更高,但你必须在全黑的环境下看图,那样没几天你眼睛就会毁掉。在普通的办公室环境下,显示器上全黑部分一定会有一些环境反光,不会是真的全黑,因此动态范围会大大下降。一般能做到1:500大概就不错了。

  如果没有任何介值能显示真正的HDR图片,那么HDR还有什么意义?有。HDR工作流程的最后一步,是必须对已经生成但无法显示的HDR照片进行影调映射(Tone Mapping),压缩其动态范围,得到一张低动态范围(LDR - Low Dynamic Range)照片。这样的照片就能够在低动态范围的显示器或印刷品上展现了。

  什么?你是说这么多年了我都被骗了?我看到的是LDR,不是HDR?震惊ing!

  没错,严格地说,你是被骗了。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早就错成习惯了。如同“空穴来风”这句成语的原意是小道消息的传播是有原因的,但现在意思恰好相反,是无中生有的意思那样。现在一说HDR,我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嗯,就是那个意思,你知道的。 所以你就认命吧,继续用HDR这个词。你敢说LDR,别人会以为你疯了。这年头真话说不得。

  好了, 我前面说过, “不是HDR本身有问题,是一小撮阶级敌人把HDR玩坏了”。HDR本身的目的很纯粹很高尚:记录下高动态范围信息。 但无法显示的HDR图片最后必须通过影调映射才能变成可以显示的LDR图片。大部分人在这个地方栽了跟头。大跟头。 如果做的好,那么结果可以非常真实,接近人眼看到的效果。这称为真实HDR效果(Realistic HDR)。如果做不好,那就是阴曹地府风。

  可是,可是,现在HDR真被玩坏了,名声坏到极点。HDR已经是一个不好的形容词。 当我们说“图片太HDR”,我们的意思不是说它太真实,而是说它太可怕。

  本文题目是“大师们都常犯这些错误”,那就再揪一个大师出来做栗子吧。 上次拿David Norton的封面示众后,我心里忐忑不安,仿佛犯了罪。可现在骑虎难下,没办法再找一个吧,否则读者不会放过我。下不为例吧。

  我们这次要揪的,是Tom Till,美国一个老法师。他可是美国风光摄影界泰斗级别的大师,出版了无数书籍,发表了无数照片。在旅游重镇Moab等地有自己的画廊,我没事就带学生进去讲解照片为什么不能这么拍。

  Tom Till几年前在美国的《户外摄影师》杂志上发文鼓吹HDR,引起轩然大波,被砸的满头是包。可老先生痴心不改,他的网页上,他的实体画廊店里,有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HDR图片。看来是对HDR是真爱了,这年头有真爱不容易。 那就不能怪我了。 下面是老先生网站上的几张图:

【摄影漫谈】之四 (下):《大师们都常犯这些错误。你中招了吗?》

【摄影漫谈】之四 (下):《大师们都常犯这些错误。你中招了吗?》

【摄影漫谈】之四 (下):《大师们都常犯这些错误。你中招了吗?》

  大师的HDR风格风光作品。他那里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好玩的。看后有没有觉得整个人都有点不好了的感觉? 

  其实不光是用HDR软件进行多张合成会有这样的效果,对单张曝光照片处理不当,过分提亮暗部压低高光,过分提高清晰度,都会导致类似可怕结果。

  大部分情况下,一幅三观正确的照片,应该是有明有暗,画面里中间明度区域的色彩和细节细腻丰富,暗部和亮部细节相对少,因为人眼没法很好地辨识这些地方的结构。

  但一张处理不好的阴曹地府风照片,会是整个照片明暗太均匀,而且所有明度区域的细节都太丰富。结果是什么?画面显得非常脏。非常难看。

  记住,少就是多。我们不需要画面每一个地方都有无数细节。

错误之六 滥用长曝光

  长曝光是一种特殊的风格和技术手段。在我们的日常体验里,我们人眼是看不到虚化成牛奶状的流水瀑布,或者是如雾状平静的海面的。 摄影的一个功能就是猎奇,你能拍下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就是牛。我们想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管是新闻、风光、动物、体育、还是微距,不都是这样吗?观众喜欢看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所以呢,拍自己老婆然后把她照片挂自家墙上,那只能叫照像。跑到山区拍人家老婆然后把照片发表,那才叫艺术。

  坏了,一不小心说多了。不过说实话,我是很佩服拍人家老婆这种摄影师的。好多年前我在一篇谈摄影多样性的文章里就说过,有人靠拍别人老婆的艺术照来养活自己老婆,还有人得靠自己老婆养活才能拍别人老婆的艺术照。前一种被贬为匠人。后一种被捧成艺术家。当然不管怎样,他们都比我们风光摄影师牛。风光摄影师和程序员差不多,见了活人就发抖,就不自在。

  唉,我又瞎说什么大实话。回头谈风光摄影吧。长曝这种不同于日常体验的表现形式,获得了很多摄影师的喜爱。很多人都喜欢在镜头前装上中灰滤镜,来延长曝光时间。

  长曝光能营造出一种梦幻、宁静、和永恒的幻像。 这手活儿玩的好的大有人在。我最喜欢的一个是英国摄影大师麦克坎纳(Michael Kenna),他的很多作品是数分钟甚至数小时长曝。

  可是长曝光不是唯一的手法,甚至不是主流手法。在风光摄影里,流水不必也不应该总是流淌的牛奶。海面不应该永远是像雾像雨又像风。事实上有一大批人痛恨这样的表现方法,认为这样太“俗”。当然我们摄影师拍摄首先是为自己,你可以完全不理睬这些人的想法,告诉他们“我就喜欢这样。你爱看不看,不看拉倒”,但你至少得知道,这世界上有不少人,甚至可能是大部分风光摄影师,和你想的不一样。他们可能不喜欢所有照片都这么拍。

  自然景物里,如果不算动物,那么主要运动的物体就是水或云。可是水和云有太多形态。就说前者吧,水可以宁静如镜,可以欢腾流畅,可以汹涌澎湃,可以如梦如幻。长曝光只能表现其中很少一部分。如果你要展示其他形态或感情,我建议你试用别的快门速度。一味长曝会很快会让人觉得无聊重复。我自己这么多年,只有很少几张照片用了长曝,我拍流水,从几分钟到1/60分之一秒曝光时间都会用。

【摄影漫谈】之四 (下):《大师们都常犯这些错误。你中招了吗?》

  30秒以上的长曝光,可以让汹涌的海水变成平静的牛奶。

【摄影漫谈】之四 (下):《大师们都常犯这些错误。你中招了吗?》

  可是要表现流水的动感和质感,长曝光就非常不合适。这里我用了1/4秒曝光时间。你是否仿佛能看到小溪在你面前流淌,能听到流水的吟唱?惊涛拍浪的大海,大自然的力量,又岂是长曝光能展示。这张是1/4秒曝光。

错误之七 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场景(比如长曝和短曝在同一画面里出现)

  我常看到这样的颠覆世界观的照片:在一张显然是长曝数分种的照片上,海面已经化为宁静的雾状,天空的云也是如抽象画一般变成流畅的色块。可是画面里的天上竟然有几只飞鸟!在这几分钟的曝光时间内,它们竟然动用特异功能,在空中摆好了pose,一动不动,让摄影师拍摄! 

  我知道你们文科生喜欢搞艺术创作,看不起我们死板无趣没有艺术脓包的理工生。可是,请照顾我们脆弱的心脏好不好! 

  除了这样的不合理合成外,类似的不合逻辑的毛病还有不少:

  月亮在云层前面毫不害羞地无比清晰地展现她的大脸庞

  两次曝光让满月和太阳在同一方向天空出现

  日光方向和月牙形状不合。

  天上火烧云灿烂无比,可地面依然有阳光(火烧云一般只会在日出前或日落后出现)

  把不同地点的银河和地景拼接到一起

  等等,等等。这些毛病简直是多到罄竹难书。

  如果是创意后期,那么你随便怎么折腾都可以。但如果自称是风光摄影,那么还是要讲究一点自然规律。

  下面一图前段时间在朋友圈里很流行:

【摄影漫谈】之四 (下):《大师们都常犯这些错误。你中招了吗?》

  16个相机!62天!日月同辉!哇塞好牛B! 浪漫的不要不要的!这张到处流传的照片骗倒了无数天真浪漫善良的文学女青年们。 可是我或乔文杰这样的无聊的理工男会告诉你,月亮是靠太阳照亮的,如果真有上图这样的角度,太阳照亮的也只是月亮的屁股而不是脸蛋。太阳和明月永远只能脉脉含情遥远相对,永远不可能并肩走在同一边天空。

  别做梦了,醒醒,快醒醒。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他是光辉的太阳,你是皎洁的明月。别幻想2035年了,你们永生永世也走不到一起。阿门。

错误之八 过份强调画面中“高光不过曝,暗部无死黑”

  自从数码曝光合成技术出现后,多数摄影师开始强调"曝光完美“的照片。所有的照片都要“高光不过曝,暗部无死黑”。直方图必须两边都不“撞墙”。如果撞墙了,就是大逆不道,就是技术失败。我们评判照片的标准,不再是内容,而是看直方图曲线。心塞啊。

  凭心而论,过去反转片的宽容度极低,现在回头看以前的很多发表的作品,能看到一些大面积暗部死黑或大面积高光死白的照片,的确很扎眼。数码系统的高宽容度,特别是使用曝光合成技术后的超高宽容度,让画面看起来自然很多。 

  可是凡事不能太过。 自然界的明亮对比常常很大,而前面说过显示器或打印成品的介值对比度本来就很低。在自然界,当我们看太阳、太阳周边的云层或天空,或明亮的灯光的时候,这些地方基本是非常刺眼,看不清细节的。 同样,环境中最黑暗的部分,一般我们也是注意不到细节的。

  如果我们一定要求任何时候都“高光不过”,要求能看到太阳或太阳周边云彩的细节,那么画面一定会很“闷”,让人透不过气。 如果一定要所有地方的暗部不死黑,那么画面很可能太“浮”,太脏。

  最著名的风光摄影师之一Marc Adamus以前几年曾经发文,说自己过去也是这样,但反思之后,他意识到这样不一定合理。

  四光圈的阿刘有句名言:“不过曝,非阿刘”。哪怕画面里本来没有过曝光的地方,他也喜欢在后期里拉亮天空让部分画面过曝,形成一个视觉上的高光点。这是他的个人风格,你不一定要学他,你的画面里不一定要总是这样。但适当的和合理的过曝根本不必担心。

【摄影漫谈】之四 (下):《大师们都常犯这些错误。你中招了吗?》

  原图。 画面右侧的天空非常接近太阳,这部分天空严重过曝,没有很多细节。但没有关系,这部分本来就应该很明亮。如果有太阳的话,这部分甚至应该有点刺眼才合乎视觉习惯和逻辑。

【摄影漫谈】之四 (下):《大师们都常犯这些错误。你中招了吗?》

  如果我们坚持“完美”的直方图,让最左边不“撞墙”,让高光不过曝,那么我们只能压暗天空,结果是非常不自然,非常闷。

错误之九 滥用模糊和高光渲染
 
  老法师们,你们一定记得古时候有段时间流行用柔光镜拍人像。一个相貌平平的菇凉,在迷迷糊糊朦朦胧胧的照片上,看起来也似乎好像是个大美女。

  摄影穷三代,不少买不起柔光镜的穷摄影师们,还干起过在UV镜片上抹凡士林,或者在镜头前蒙丝袜的勾当。其目的就是让照片模糊一点,这样不但毛豆脸上的麻子或皱纹看不清了,整个人也似乎是从梦里走出来,朦朦胧胧的,美的不要不要的。 

  可是N年以后,群众口味变了。现在这样的作品大家认为是俗的不要不要的。 

  在风光摄影界,现在开始流行类似的效果。很多时候本来超级普通无聊的一张照片,一旦加了模糊后,立刻看了起就高大上了很多。拍森林,瀑布或湖面水面的人特别喜欢玩这个技巧。

  在我的书里,我仔细讲过两种模糊技术 - 大气透视渲染和高光渗透渲染的原理和应用。我自己的一些作品里也用了这两个模糊技术。到目前为止千千万万读者读过了这部分吧?因此这方面我也是有原罪的,对不起对不起。 

  可是我也反复强调,模糊不要太过,也不要对照片所有地方模糊。全面模糊是所谓奥顿效果,是很多年前别人玩的剩下然后被抛弃的东西。适度的模糊,能让照片看起来更真实,三维感更强。但滥用模糊,其结果就如同抹凡士林拍人像一样。昨天还在1X网站上看到一张类似照片,算了,我就不点名了。 

错误之十 为了星空而星空

  璀璨的星空和银河总能在我们心里唤起神圣的感觉。近年来,星野摄影(画面里同时包括星空和地面景物的摄影)作品开始大行其道。

  好的星野作品的确让人过目难忘。 有自以为自己特“高级”的人质疑风光摄影和星野摄影,认为好无聊,几周前我曾经在朋友圈里抨击过这些人: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写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说实话,倘若有人敢对我说风光摄影里没感情, 如果有人敢说星空片没意义, 我一定会回答他说,“如果有人看到璀璨的星空时心中没有崇敬,如果有人看到庄严宏伟的大地山川时心里没有激情,如果有人看到小草发芽秋叶飘零生命轮回时候心里没有温情,我们是不是应该说这种人根本不配自称是摄影师或艺术家?”

  可是,的确有太多的摄影师只是为了星空而星空,那的确是好无聊。风光摄影不是天文摄影或记录。如果我们只是拍了一张银河,没有很好的地面景物相匹配和呼应,那么这张照片给读者传递的信息只不过是“今夜晴,空气质量良好”而已。这样的片子,我称之为天气预告片。

  我喜欢把星空银河比喻成夜空中的云。大概没有一个风光摄影师会只拍云不拍地面。云再好看,没有地面景物也是废片一张。从这个角度来说,云比银河还好点,云的形状至少不断变化不会重复,还有记录意义。对我们人类肉眼来说,银河是万年不变。

  四光圈的范博有一次问的好,“你为什么要拍这张星空?你,你的孙子,你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看到的将会是一模一样的银河。 ” 

  我们按下快门前,要问自己,是什么样的夜空场景打动了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被感动了,如果我们喜欢,那就去拍。否则就是为了星空而星空。

【摄影漫谈】之四 (下):《大师们都常犯这些错误。你中招了吗?》

  我拍这张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想拍一张银河片儿而随便找个地方,而是因为这里的某个特定时刻,天空中的银河和地面拱门形状可以相呼应。

结束语

  洋洋洒洒我写了这么多,列举了十大常见问题,希望能对读者有些帮助。如果我能想起更多毛病,也许以后会再写一个续集。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