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影像作品涨幅惊人 下一个收藏金矿?

0 2011-12-22 06:06:00   蜂鸟网   作者:投资时报 [转载]
本页查看全文

  玩家认识有误区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投资者对于影像收藏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认为越老的东西越值钱,认为已经过世的作者哪怕是佚名的作品都比还活着的人的作品值钱,于是去花大价钱买些老照片,哪怕是一张合影。对此,摄影艺术家魏壁的解释是,不是说那些作品不具有价值,而是说如果它不具备艺术魅力,那它顶多是一件史料考证物品,与艺术无关。

  误区二,影像作品可复制,如同印刷。业内人士指出,影像作品存在相关收藏的技术指标:作品有限量、非限量之分,尺幅大小之分。限量多少取决于作者,多则便宜,少则贵,作者根据诸多因素决定限量多少。一个负责任的艺术家会严格限制作品的版数,藏家通过画廊或通过作者买到他的作品是有合约的,照片上的编号和合同上的编号是一致的,违约要负法律责任。非限量的形式目前并不被国人认可,但在欧美市场已悄然兴起,为的是让更多人能欣赏到由作者签名但并不昂贵的艺术真品。至于尺幅,一般不会超过三款,尺幅大则贵,小则便宜。

  误区三,照片不易保存。而技术指标显示,使用银盐纸基纸手工放大和艺术微喷这两种工艺来保存照片,保存二百年不是问题。当然,艺术品仍然是娇贵的,它需要在无酸空间中保存,空气过于潮湿或过于干燥都会有损其寿命。简单说,照片存放标准与国画、油画作品无异。

  收藏有风险

  专家劝告投资者,不要以为影像收藏就意味着遍地是黄金。收藏也要讲级别、作品的完好性和稀有性,更要有学术品质、材质要求、技术水平等,收藏者需要综合考虑,并“修行”自身,提高鉴赏能力。此外,影像收藏还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影像作品的易复制性使收藏有其特殊难点。这要求艺术家自己要自律;画廊或者经纪公司有真实的承诺,还要有技术上的保障,比如防伪技术的运用等。

  在著名摄影家柏雨果看来,摄影家缺乏经营意识,公众对影像价值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在收藏家姜琦眼里,缺乏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同样导致影像作品收藏市场

“危机重重”。

  西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宋艳刚表示,在国外,一组照片定什么价,基本上有据可依。而在交易完成后,也有一系列的规则需要遵守,“在国外,交易完成,就意味着版权已经买断,在商定制作多少张照片,作者签名之后,底片一般都需要公开销毁。但在国内,却很少人会这样做,缺乏规范。”

  姜琦则表示,收藏市场一向“水深、路滑、坑多”,影像作品收藏市场也一样。因为相比书画、瓷器等作品,影像造假,包括模仿名家签名太容易了。真假难辨之下,收藏价值就下降了,“要形成一个成熟的影像作品交易市场,至少需要30年”。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