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影像话题思考】 郑壬杰:PS不是老虎

0 2012-06-30 06:54:00   蜂鸟网   作者:郑壬杰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移花接木”与造假

  当然,除了担当艺术职能外,摄影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反映客观现实,还在新闻报道,文献记录、科学研究等领域体现着它的重要价值。这也是摄影自诞生以来,最基本的属性。

  利用PS技术篡改影像会严重违反这一原则。近十余年来,一些新闻纪实报道摄影师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和轰动效应,利用PS的“移花接木”技法改变图像原有信息,无视事件的真相。这种虚假新闻或文献照片若未能及时发现,不仅欺世盗名,还会误导视听。

  在诚信缺失、信任危机的背景下,假照片的泛滥尤让人深恶痛绝。所以每当有假照片的新闻诉之于报端网络时,总会引来大量的围观吐槽。以至于当我们面对一张毫无瑕疵的照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问一句,不会是“P的吧?” 客观地说,摄影造假并非是PS普及之后才有的现象。抛开传统暗房拼接的纪实图片外,上世纪中国摄影界争议最大的“抓拍还是摆拍”其实也是真实与造假之争,此外,利用镜头语言或图片说明,同样可以把摄影者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客观事务之上。所以从根本来说,造假并不在于使用何种技术手段,而在于作者能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和阐述自己的摄影作品。PS本身对影像艺术的推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深恶痛绝的其实并不是PS,而是违背客观实际的欺骗大众、谋取私利的行为。

  PS不是咬人的老虎,摄影人更不必谈“P”色变。今年荷赛大奖得主不也是合理利用比赛规则和业界准则,在不扭曲、歪曲、混淆事实的情况下,经过“PS”,使照片大增其色而一举夺冠的吗?用心摄影,真诚待人、坦然对己,方是正道。

  PS与影赛分类

  影展、影赛往往被广大摄影人视为艺术创作的试金石,造假现象也非常容易让公众对影展、影赛的公平与公正产生质疑。所以当前无论大型还是小型的影展、影赛都对此倍加重视。比如,在影像的分类中,我们看到新闻或记录类对影像调整的严格限定,也可以看到艺术或创意类对PS调整空间的开放。在规则方面,也出现了素材片的拍摄必须出自作者本人;色彩、锐度可作适当调整,不得移动像素等等一系列新的要求。尽管规则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但是问题也同样在不断涌现,比如,艺术类的参与者会认为自己实拍的作品与PS后期拼接的作品放在一起评选有失公允;记录类的参与者则认为自己费尽心机拍摄的报道摄影与打着自然环保名头的风光照片放在一起不公平;创意类的参与者则认为自己对着电脑分层抠图完成的照片,却让抽象构图、慢门或多次曝光技法的照片拔得头筹而抱怨;黑白类的参与者又认为自己手工放大的黑白作品与艺术微喷的高品质黑白照片不该同台竞技……于是,细化种类的呼声又多了起来。

  早在2002年“PS”之风尚未兴起之时的第20届“国展”,就以20多个评选类别纳入征稿启事,但由于分类太过细致,难于理解与操作等问题又被压缩至现在国际通用的惯行分类——纪录类、艺术类、商业类三大类别。

  由此回溯去年一系列有过“被质疑”纪录的摄影赛事,除单一领域外,其余综合性赛事基本都是以此为分类标准的。但这样的分类标准放在当下摄影语境和全民摄影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是否适当,有无需要完善和修正的地方?我想无论是粗线条的划分还是细分类别,首先一点是要明确概念,阐述要害,之后才是文责自负。这一点不仅是对参评人员至关重要,对于比赛结果的缔造者评委亦是如此。

  今天的影像发展俨然早已突破了传统认识上的摄影,视觉的多元化呈现和表达方式令人目不暇接。我们的艺术评判者们是否跟上了时代,我们的艺术审美教育是否与时代接轨,我们的艺术生产者们是否创作出了与时代相呼应的作品等等,这才是摄影工作者与关注摄影发展的人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