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访谈 > 正文

连芷平:创作和策展是两种不同的对话

0 2012-10-10 05:24:00   蜂鸟网   作者:徐彩虹   责编: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Q:最早是怎么接触摄影的?

    A:我在国内大学学的是中国画,之后工作了几年,虽然也继续画中国画,但是那种状态不适合我,感觉它让人变成了一个手工艺者,整天忙着染墨,一张画反反复复地画很多遍,当时就觉得应该做点儿其他的事情。2003年,我有了第一台数码相机,开始学摄影,06年我重新进入美院,学媒体艺术,08年我到了德国。现在是奔跑在柏林和厦门之间,在柏林的时候非常安静,容易进入创作状态,回厦门的时候就把已经思考成型的策展项目带回来实施。
   
    Q:国画对你的摄影创作影响有多大?
    A:影响很大,起初拿着相机从取景框里找画面,总是下意识拍出有中国画意的影像,刚开始还很得意,想着别人学摄影要从构图、黄金比例、色调学起,我都不用啊。但是拍了一年就很烦恼,因为开始模式化了,拍出来的东西都是一个味道,犯愁得很,就开始故意乱构图,想要打破这些东西,到现在还是有一些打不破,后来就想,只要不是时尚化的那种恶俗美,也算还能忍受。

Q:考虑到你经常写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文章,想知道你在创作上是偏感性还是偏理性?
    A:A:又感性又理性吧,基本上灵感都是感性地出现的,但是后期要说清楚为什么的时候,是理性的。我以前非常痛恨这个,在柏林每次向教授递交创作项目,他必定要问为什么,有时一个非常小的细节,你根本毫不在意的细节,他都要问为什么,很崩溃。现在已经习惯了,只要是自己能想到的,都会想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理由不是很有必要,那就干脆去掉。

    Q: 你的摄影作品似乎比较关注对于自我内心的探索,从自我出发去观照女性群体的状态。
    A:有人说看我拍的东西很伤感,认为我大概生活不幸,或者情感坎坷。但我拍的时候并不觉得这是自己的故事,比如《搁浅之地》系列,觉得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不过别人的故事跟我的一定也有共性。

连芷平:能量为虚,用专注和专业做事情
连芷平摄影作品


    Q:想听听你对你的摄影项目《搁浅之地》最原始版的解读。
    A:2009年,我在二手市场上淘到六个破旧的塑胶人头,理发店里用来编头发的那种,头上顶着乱乱的发型,被扔在昏暗、肮脏的角落里,看了很打动我,我想到这是现代女性的一种处境......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命运里都有一些凄凉的、伤感的地方,这种凄凉伤感其实也是很美的。我就将这六个塑胶人头当成不同的女性角色,为她们编故事。后来在柏林展览的时候,我将这六个塑胶人头放在作品前,做成一个装置。

连芷平:创作和策展是两种不同的对话
连芷平作品:《搁浅之地》

Q:你对女性的生存状态应该是会有一个敏感的把握,你感觉在中国和在德国,女性的处境有什么不同?
    A:A:感受很不一样,中国人对待女性的观念尽管现在好多了,还是相对德国要传统,比如女性到了某个年龄没有“做这个年龄该做的事”,人们会觉得不正常。德国女性没有这些困扰,我经常羡慕她们连打扮都非常中性,舒适要紧,好看无所谓,德国男性也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尊重女性自己的选择。我想在中国只有一个女性足够坚强独立,不被别人的干涉打倒,才会有她想要的自由。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