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人物】华伟成:异乡人的“新伤痕”影像

0 2012-10-09 05:22:00   蜂鸟网   作者:海杰   责编: [专稿]

   去年此时,来自湖南的摄影师华伟成正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拍于重庆的作品《嘉陵江》,以朴实的拍摄手法对重庆的日常生活做出凝视,并初步获得专业评论领域的注意。之后的一年里,华伟成依旧拍摄重庆,但着力有所变化。江畔雾都的潮湿之气使得他的影像无法阻挡一种地域的忧郁,这种忧郁滋养了很多摄影师,如严明的“哭不出来的浪漫”,如木格的《回家》。

【人物】华伟成:异乡人的“新伤痕”影像
华伟成作品

 

【人物】华伟成:异乡人的“新伤痕”影像
华伟成作品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表明,华伟成作为一个生活在重庆的高校教师,他的拍摄注定要承担很多风险:观者在观看他的影像时,常常会携裹着观看经验,甩出一句“这多么像严明”,这也是华伟成近来偶尔有些苦恼的地方。事实上,人们在粗略地观看一些作品的时候,常常陷于视觉表象偶然熟悉的气息中去。他们需要归纳、总结,并且在观看中使用最简短的语法完成评价。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影像的内部分解需要进入方可体会。

  对于重庆来说,华伟成是异乡人(似乎我们都是),他正在试图进入重庆的精神腹地。在视觉资源上,重庆就是一条救生艇,总是在打捞那些孤单、卑微以及黯然神伤的失魂者,他们路过此地,并遭遇各种困顿(甚至就连佛像也困于其中)。当他们拿起镜头对准这里时,我们很明显地能从照片里看到他们自己。

【人物】华伟成:异乡人的“新伤痕”影像
华伟成作品

 

【人物】华伟成:异乡人的“新伤痕”影像
华伟成作品

  回到华伟成的作品中来,相比去年的《嘉陵江》,今年他的《伤城》更为沉着。如果说,之前的作品《嘉陵江》只是停留在地域风貌的概念式视觉采撷的话,那么后来的作品《伤城》则暴露出他进入了情感的迷蒙。在这点上,华伟成很果断地从既有的成熟的影像范式中抽身出来,从三峡的新景观运动的镜头远视中出走,而进入一种情感的投身行动,我们不妨尝试把它称作“新伤痕”影像,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纪实摄影秉承“伤痕文学”精神内核所创造的集体记忆反射,“新伤痕”影像显得孤绝而个体化,它诞生于移民、漂泊、寻梦等人类新迁徙运动的各种复杂背景之下,经历了消费与被消费的快感与失落,在精神上倾向于自我的细语与勾画,而非宏大关怀的集体观照,充满普遍的情感幽闭与内心迷思,投射到近年来的影像中,尤以西南(湖北、四川以及重庆)之地明显,由于三峡工程致使移民潮的出现,造成很多文化与记忆的断裂,加上地气所携带的湿滞与郁结,便带给影像意外的丰收。在这个结构下获得优秀影像的摄影师有颜长江、严明、张晓、木格、王远凌、黎明、刘轲等人,当然还包括华伟成。

【人物】华伟成:异乡人的“新伤痕”影像
华伟成作品

 

【人物】华伟成:异乡人的“新伤痕”影像
华伟成作品

  将华伟成置于这样的背景下考量,我们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将他的影像与严明的影像进行对比。但是,两者在内部存迥然有别,华伟成的作品里呈现出倔强的伤感与喜感,但这喜感并不能带给我们欢乐,反而加深观看的沉郁,而不似严明那般能在文化层面给人安慰。因此,不妨说华伟成是将自我的情感安放在他生活的重庆,借助于这些特殊而便利的景观,他获得了释放与诉说的机会。于是,我们在观看他的作品的时候,不管是江边站立的赤诚相见的裸男,粗放横卧礁石上嗑瓜子的妇女,还是睡在沙发上显得顽劣的狗,抑或是各种奇怪而又貌似神授的风景,都在一种荒诞之后,有悲悯与神伤暗涌。华伟成每天都和这些风景相遇,影像作为他与对方打招呼的方式,打开了他们对话的有效途径。

【人物】华伟成:异乡人的“新伤痕”影像
华伟成作品

 

【人物】华伟成:异乡人的“新伤痕”影像
华伟成作品

  正如其所说的那样:“摄影引领我进入重庆这座城市神秘而又伤感的场域,他们就在那里,我按下快门试图来呈现这座充满喜感与荒诞色彩的城市背后那特别忧伤的一面。同时,这样的拍摄也是对自我经验与记忆的确认与回顾。”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