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资讯 > 正文

展讯 《存在与呈现》张玉明个展即将开幕

0 2015-03-18 11:00:52   蜂鸟网   作者:北京吾乐影像空间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我个人更愿意相信,只有在这样的艺术理念中诞生的作品,才可能到达巴赞所说的那种境界:“照片和对象都分享共同的本质。”不幸的是,这句话常常被某些纪实摄影作品用于自我标榜。

展讯 《存在与呈现》张玉明个展即将开幕
志丹县旦八镇 有冰的河滩


    然而,对摄影而言,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无论多么伟大的观念,也要在科学的温床上才能破茧为蝶。事物从“存在”到“呈现”,不仅要取决于摄影师对事物敏锐的感受和天才的想象,也要取决于镜头、胶片、银盐纸、显影液、放大机所构成的光学、化学体系,同时,还要寄希望于暗房中偶发的科学奇迹。从这层意义上讲,科学不仅是摄影的基础,还是它的母体。张玉明多年来致力于显影科学规律的探索,沉湎于暗房工艺的实验,正构建于这个观念之上。多年探索之后,张玉明清晰地认识到,被摄影界定义为过时的“非主流工艺”,实则蕴含着呈现事物的巨大潜力,而对显影科学规律探索的每次进步,都意味着物自体在审美层面上的不断升华与开显。平心而论,这种认识是有普遍价值的,但因其超出了摄影界的承受力,而不得不自闭于个人层面。但无论如何,从科学角度估价张玉明的工作都是必要的。在镜头的把控方面,在胶片性能、胶片感光度与曝光方法方面,在胶片与观看方式的关系方面,在显影液的调剂方面,在银盐相纸性能的认知方面,在暗房工艺的操作方面,张玉明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与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科学工艺体系。在此,我们似可从多种角度为其命名:科学主义者、相片工艺师,甚至是炼金术士。
 

    巴赞在其摄影本体论中反复强调摄影的“客观性”、“肖似性”,认为只有摄影得益于人的缺失。或许出于与绘画比较的原因,巴赞有意贬低了摄影主体的作用。如果站在科学主义的立场上来评价,张玉明的作品非常接近巴赞的观点。但是,我必须申明,强调张玉明摄影的科学精神并非将其归为无趣的唯科学主义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无论是长年累月的野外拍摄,还是日复一日的暗房操作,想象力、情绪、情感这些感性品质都始终如一地贯彻在张玉明的创作中。“主观能动性”——张玉明用这个老套的词汇来统称自己的感性品质,并以此为据,提出了自己摄影创作的原则:“重要的是,艺术家在掌控一切”——依我看,这个判断句与其是在强调一个原则,不如说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正是在主体恣肆想象力与灵感的引导下,摄影科学的理性、数据才内化为审美的有机部分,创作过程才得以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自由地腾挪游移,事物的质感、光影、形状才能在某个神秘的瞬间协调为完整的图像。在观者的眼中,这个“呈现”的廓然境界,揭示出来的东西是如此之多,以致于他们无法判断,是应该赞美赋予了画面诗性品质的感性力量呢,还是应该赞美隐含于微妙影调之下的精湛的科学工艺体系?


    如上所述,完整的科学工艺体系总是能自如地回应张玉明至为狂野的艺术想象的召唤,两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作逻辑,它带来一个明确的、不加修饰的结果,那就是构筑于科学与艺术之上的高难度影调,已然成为张玉明摄影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


    《老残游记》中曰:“灵性生感情,感性生哭泣。”《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哭泣于《西厢记》;曹雪芹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千种相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如果续下去,可否写为:张玉明哭残塔野草?


    总体而言,中国当代摄影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振兴中,尽管这里充满不同的艺术观念与见解,看起来像一盘散沙,但在我看来,这正是中国当代摄影的魅力与希望所在。假以时日,中国当代摄影或将聚沙为塔。张玉明是幸运的,当许多人还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看客时,他与他的作品已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