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

0 2015-05-14 06:38:00   蜂鸟网   作者:唐昕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西方绘画技术被官方引入是在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再度兴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主导思想,包括西洋绘画技术在内的西学种种纷纷传入中国,引进的目的并不是改革和发展中国的绘画艺术,而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但直到半个世纪之后,西洋绘画才真正从审美价值的角度被倡导,很多年轻艺术家感受到西洋绘画的崭新魅力漂洋过海,而他们学成归来都沉浸在对艺术本体的追问和探索中。换句话说,西方绘画被官方引进是非常实用主义的,与后来艺术家们追求艺术本体发展的诉求,形成了迥异的两条线索,两者几乎没能重合。此后,无论先前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后来为了服务于意识形态,官方对艺术的期许与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探索,这两条线索始终交织着、缠绕着向前探索,共同影响着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

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
开幕时间:2015年05月09日 15:00
展期:  2015年05月09日—2015年5月28日
展览地点: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两种基因:

  传统的东西方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在这两种体系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艺术家们的艺术探索和思考也一直游刃于二者之间,让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呈现出与西方非常不同的独特面貌。可以说,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是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两种差异巨大的基因始终起着作用,混血发展成了她的本体特征,也导致了从它诞生至今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持续争论与斗争。

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

 “聚变”原指“核聚变”,是指两个能量足够高但互相排斥的原子核相遇,在融合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却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生核反应产生新的原子核。“聚变”这种本属于自然科学界的最基础的物质反应,不是也最好的体现了属于社会科学的文化艺术领域的某种特征吗?

  历史中观看媒介:( 媒介历史观:)

  由这两条线索与两种基因共同演绎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在偶然与必然的聚变中,让百年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多姿多彩,表现出不同的显性和隐性特征,也让她现场发生的情况变得非常复杂。

  艺术发生的现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促使艺术产生的内外因素非常重要。在现场的参与者与不在现场的观察者对于同一个时期艺术和艺术家的看法可能极为不同,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同的关于美术史的叙述。反过来,对于已有的美术史叙述,如果我们能尽可能的还原和接近当时的现场,尽可能的了解艺术家本人到底在想什么、干什么,也许我们还可以发现已有叙述之外更多的东西,从而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时期的艺术。但是由于两条线索和两个基因让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现场始终处在复杂的变化之中,对它的还原绝非易事。

 从2009年开始,泰康空间以“追溯与激励”为空间理念,始终导引着空间的展览和研究从整体上指向两个方向,既回顾历史,又面向未来。虽然当代艺术发生在80年代,但我们把对它的观看和研究放置于“1942年以来”的历史跨度之中,希望从对这个阶段的历史回溯中找到当代艺术在80年代发生的文化身世。

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

  与此同时,我们另一个研究轴线锚定媒介本身。中国当代艺术从出生就伴随着新媒介形式的引进,随时代而愈加朝向多元化发展。这些新媒介包括装置、行为和录像,也同样都舶来于西方。如同油画和摄影进入中国之后遇到落地和水土的问题,又因为混血形成了与西方油画和摄影非常不同的样貌,走出一条迥异的发展道路,那么这些新媒介在中国的落地和生长特点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于是,媒介个体的发展便成了泰康空间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另一个核心。

  在近几年我们的展览中,有“靳尚谊与张书笺”(“一老一小”系列)关于油画的代际比较项目,有“华北农村1947-1948”关于摄影和关注土地问题的,有“吴印咸摄影回顾展”等关于摄影的个案系列,等等,注重在历史中观看传统媒介。而另外一些项目,如讨论媒介之间相互影响的“明室”,和以“51平方”为代表的关注年轻艺术家的系列则更多的是关注新媒介的状况。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