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正文

“照相法”和“照相家伙” 大师教你收藏老照片(二)

0 2016-07-27 06:55:00   蜂鸟网   作者:仝冰雪   责编: [读者稿]

  中国获知摄影术发明的消息,几乎和西方同步。1839年8月19日,法国公开宣布达盖尔银版照相法发明,仅仅两个月后的10月19日,澳门的英语周报《广东报》(TheCanton Press ,又名《澳门新闻纸》或《澳门新闻录》),转载了一位名叫华尔殊(Mr. Walsh)的先生发给美国《纽约美国人》(N.Y. American )的读者来函,讲述了他当月3日造访达盖尔工作室并见到一些银版风景照片的事。考虑到当时传递信息的方式,从欧洲通过轮船把信息送达澳门,至少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次访问最晚也应当是当年的8月3日,也就是在摄影术正式公布之前。同年的12月14日和1840年的4月25日,《广东报》又刊登了两篇关于摄影术的文章,先后介绍了英国人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慕尼黑哈奥素博士的“将表面涂上印度墨的金属版放进照相机,曝光后便出现色调正确的黑白照片”的方法。

  根据英国人泰瑞·贝内特的研究,1842年7月,就有两名英国人麻恭少校和伍斯纳姆医生在中国扬子江上拍摄过银版照片,虽然对这次拍摄所用器材没有详细记录,也没有发现所拍摄的照片,但这应当是实体照相机第一次进入中国。两年后的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再次携带银版相机来到中国,在澳门、广州拍摄了中国影像,他拍摄的银版照片,有37 幅被收藏在法国摄影博物馆,还有部分散落在民间,这批影像也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影像。

  1845年,美国人乔治·韦斯特在香港临时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照相馆,从事达盖尔银版照相。此后,在香港、上海、广州等城市,间或有西方人和极少的中国人开办固定或流动的照相馆,使用银版或安布罗法照相,照相馆客户基本是外侨,或者拍摄本地风景及雇用本地人拍摄的中国风格肖像,销售给外侨作为中国之行的纪念品。位于上海牯岭的丽昌照相号,曾遗存一张拍摄于1853年的银版人物肖像,虽然还缺乏文字史料的佐证,但这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照相馆拍摄的最早照片,并且成为中国照相馆进行达盖尔银版摄影的物证。作者收藏了一张蛋白纸基的中国女子名片格式肖像,是一位美国商人1860年前后从上海带回的,女子坐姿、道具、地毯是典型的早期中国照相馆风格,照片却被卡装在一个银版照片盒子内,根据银版盒子的专利期限(1856—1857年)判断,这张照片应当拍摄于1856—1860年间,此时,玻璃湿版已经传入中国,成为本地照相馆拍摄的主要方式,应当是照相馆把当年剩余的银版盒子再利用,达到保护照片的效果。

“照相法”和“照相家伙”  对照相术的认知和“具料”的引进与国产
上海女子肖像
  佚名,蛋白纸基,手工着色,卡纸8×10.55 厘米,照片6.85×9.4 厘米,装在一个银版照相盒内,1860 年前后。作者收藏。

  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初,照相馆摄影和本地中国人的交集还没有真正开始。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晚清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观光、外交使团─斌椿使团和蒲安臣使团考察归来,带回了对西方照相业的进一步认知;同时,沿海口岸城市现代报刊业开始崛起,一批中文报刊创办,开始刊登介绍摄影术的文章,极大促进了中国人对摄影术的认知和照相馆的普及,尤其是中国人开办的照相馆的大量增加。各种照相馆设备引进,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正如中国最早的一批照相馆摄影师诞生于香港和广州一样,香港、广州也是摄影术知识最早的集散地。《中外新闻七日录》是19世纪60年代国内出版的少数几份报刊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份新闻周报,该报由广州惠爱医馆的英国传教士湛约翰于1865年创办,创刊目的是:“盖欲人识世事变迁,而增其闻见,为格物致知之一助耳。”《七日录》内容以中外新闻报道为主,也少量刊登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文章,其中自然关注摄影术的发明和发展,上海第一家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1870 年4月12日转发了《七日录》刊发的《纸玻映相》的文章,介绍了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和后来的“玻璃湿版摄影法”,这成为上海最早介绍摄影术的华文文章。在毗邻的香港,《香港近事编录》是港岛19世纪60年代仅有的两份华文报刊之一(另一份是创刊于1857年11月3日的《香港船头货价纸》,约1860年初期改为《香港中外新报》,创刊于1864年5月),虽然该报原件至今阙如,但该报文章很多也被其他报刊转载,上海《新报》和《申报》就曾多次转载该报文章。1872年6月18日《上海新报》就曾刊载了《香港近事编录》一篇文章《泰西照画法》,介绍了银版摄影术过程,并提到后来的安布罗法及玻璃湿版摄影法,并说可以“彼国凡罪人遇赦必照其像,以存案牍,再犯则易于缉捕耳。更能仿照书画名人墨跻,宛如真本。”

  伴随着现代报刊对摄影术的介绍,照相器材开始稳步踏入中国市场,华人开设照相馆成为可能。1864年,英国人巴吉落从英国带来“照像器一全付,其器系在英国新造,极其巧妙,应用各种俱全,倘有华商买去者可开照相馆,亦本小利大之事也。”美国人也不甘落后,从1865年1月26日到1866年12月18日近两年时间里,《上海新报》一直出现一则售卖照相“器具”的广告:

  启者:本行常有照相所用的器皿及西洋景。在花旗国买比在中国地方,其价格外公道。如有贵客欲买照相器皿及西洋景者,可写信送花旗京城大陆第五百零一号。花旗人姓安多呢,断不误事。

甲子年十二月二十日

安多呢谨启

  到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美国都已经在上海成立了代办本国照相器具的洋行。会地理洋行还开始教授中国人学习摄影术,“本行主或独教一人,或合教数人均可,学成后所需诸药料器具皆已备齐,亦可代买也。”在北京,1862年来华的英国人德贞(Dr. Dudgeon JohnHepburn,1837—1901年),是位酷爱摄影、兼通中西文理的医生。德贞在京都施医院任职,还在北京同文馆教授医学与生理。1872年,德贞编译完成我国第一部摄影术专著─《脱影奇观》,次年在北京刊印。《脱影奇观》不仅介绍了最早的银版照相法、卡罗式摄影法,还讲述了当时最流行的湿版火棉胶法,并且还力求具体地告知读者照相器材和药品的操作之法。在中国摄影发展史的启蒙阶段,《脱影奇观》公开了摄影术的奥秘,消除了很多人对照相的诋毁和缪传,对摄影术在中国的普及和中国照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876年,上海《申报》上刊登了《照相法》,详细介绍了湿版火棉胶法从制版到曝光、显影到定影、印像、着色等全过程,并且说,除了拍摄肖像外,“更照法帖,如兰亭序及十八跋,照为径十缩本。又如石鼓文、华山碑、褚圣教序,皆照有缩本,颇便临摹,则尤奇之又奇也。”此时,上海作为中国照相器材的集散中心,随着照相馆数量的激增,照相器具进口由原来的订购改为更多的现货供应,“请先来本行查看所存诸货,然后作定夺。照相盒子及照相镜,予皆备存,于买定之前,可预为试用一次。”并且,原来一两家洋行垄断的局面不复存在,隆茂洋行、福利洋行、和顺洋行等诸多洋行、科发药行、大英医院、屈臣氏、老德记大药房,以及一些照相馆、画室都加入了照相器具和药料的销售,竞争十分激烈。老牌子的会地理洋行也不得不实行价格战:“本行今到照相楼所需各药料,其价较贱于他行也。所发卖各料咸保其为好,若偶有不喜者,则本行调换亦可。”一般来说,洋行主要代理照相器材,而各大药房则经销“照相一切药水,及蛋纸、揩纸、银粉等。”各代理商也可以为照相馆提供全套照相器材,1878年,上海福利洋行“全副照相家伙,计照相印箱架三个,照相盒三个,另有黑房药水及各零件。是皆从英国办来,算最好家伙,价银二百五十两。”

“照相法”和“照相家伙”  对照相术的认知和“具料”的引进与国产
北平阿东照相馆照片袋,1930 年前后,作者收藏。

  19世纪80年代,随着玻璃干板在西方的流行,照相操作更加简便,曝光时间也大大缩短,从此摄影术也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一些摄影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不断被国人获知。1879年11月14日的《申报》就刊登了美国试验连续曝光的摄影方法:

照相捷法

  泰西今又新创一照相之捷法,甚为奇贵,已在旧金山试验。其影照马之疾驰,人之互跳一霎时,皆可以镜绘之。又照一翻觔斗之人,从翻起而至未落地之时,已照成十四形相。又令一人高跳,亦照成十四形相。即两人互殴,亦可悉照无遗。试以此法影照小像,不较此时之所行更为便捷哉?

  此时,各种各式照相快镜、各式新巧镜箱,以及大小不同的干片开始被中国照相馆采用。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伴随着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这种手持相机很快流行世界各地,其他国家的制造商业也纷纷投入生产。1889年9月,上海就已经开始代售英国新式“照相镜”:

 照相干片新式镜子

  启者:本药房兹又续到英国新式照相镜子,镜箱忒煞玲珑,其收光机关安在镜内,是诚向来所未有之巧妙也。并有全副快镜,能照飞禽跑马,莫不毕肖。暨各色影相药料、玻璃杯盘、银粉、蛋纸,一应俱全。价目比众,格外克己。红盒船牌干片,随时有到,颇觉新鲜,附译华文显影方法一纸俾用。是干片者,一目了然,省却几许摸索耳。赐顾者请认牌记,庶不至误。

上海中西大药房谨启

  在上海,如英昌照相馆、公泰照相馆等,为增加收入,也开始代售这种“照相快镜”和各种底片。此时,更多的德国照相器材进入中国,1910年3月1号《时报》上,同一天,就有三家德国照相器材的广告,一是矮克发各种照相材料,二是德国高尔上GOERZ(VEST-POKET TENAX)摄影快镜,三是史脱而伯(SATRAP)厂照相及化学纸。此时,销售方式更加多样化,洋行拍卖成为最为流行的销售方法之一。上海鲁意师摩洋行1911年10月在英大马路三百五十一号宝珠照相店内举办了一次照相器具拍卖,“一应全店照相器具、镜头、蛋光纸、照相片、小照、油画、景致、拍照衣服、干片、硬片、盘盆,并生财橱窗台子、椅子、窗帘,另星花名不计。”

  更多的摄影术的发展也不断被介绍给国人。1897年,我国最早的文摘刊物《集成报》,和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报纸《时务报》,都刊登了西方关于彩色照相的探索。1904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出真正彩色底片,虽然没有普及应用,但上海的《万国商业月报》在1908年第一期就刊登了《收藏天然颜色映相新法》,介绍了柏黎君进一步研究改进彩色照相摄影的详细原理,这种方法虽然昂贵,且还不能印之纸上,但作者感叹:“然是法发明既易,改良何难,倘将来所映景象,历久不磨,诚为摄影家所心醉也”。1917年9月23日至27日,上海《申报》分五天连载了王雅驯的文章《彩色摄影法》,进一步普及了彩色摄影的知识。

  进入民国后,显微摄影、“电传照相”、“航空摄影”、“爱克司光”摄影等从欧美肇始的摄影新技术,陆续被国内媒体介绍进来。1918年,上海《申报》在《世界小新闻》中,登载了美国芝加哥制造的世界最大相机:“高六英尺,尺幅九英尺,重一千四百磅。其运搬也,必载以铁路货车一乘。”;而德国人洗印了世界最大的照片:“全片幅五英尺,长达三十九英尺。闻该片洗涤时,系卷于直径丈许之巨轮,而用大管导水居高冲下,约历八时。”国内照相馆在激烈竞争中,也开始注重进口先进的照相设备,北京的太芳照相馆从德国柏林著名的相机制造商噶氏(GEORZCELOR,也作高尔上)那里购买了价值一千元的“照相镜”:“此镜可照千数百余人,照出之相,其细如豆,其大如斗,无不须眉毕现,可称照相镜中之巨擘。”1925年,北京的光明照相馆,则从美国购买沙克梯大转镜,“能照百余寸,专备各界喜庆典礼及新年团拜合影大像。”

“照相法”和“照相家伙”  对照相术的认知和“具料”的引进与国产

“照相法”和“照相家伙”  对照相术的认知和“具料”的引进与国产
矮克发博罗维那美术放大纸样本册
  矮克发中国公司,照片册14×20厘米, 照片样本10×14 厘米,1930 年前后。作者收藏。这是一本矮克发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博罗维那(BROVIRA)相纸产品制作的广告样本册,用不同的相纸冲洗的中国风景和美女的照片,其中包括白色半光细面、白色无光细点粗面、奶色半光细面等14 种相纸标本。

  自1920年美国柯达公司正式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后,各种大宗照相货品通过上海,源源不断销售到各地,进入照相馆或者摄影爱好者手中。柯达公司还编译了多种照相书籍,通过普及摄影知识,推动摄影器材的销售。1924年《中外经济周刊》登载的《中国进口照相用品》一文,详细分析了中国照相器材的进口来源:

  中国进口照相用品,在欧战以前,来自英国者,居三分之一以上,来自日本者,居三分之一以下;欧战既作,此项进口用品加增,仍以英国为最大来源。但至一九一七年及一九一八年,英国输入减少,而由日本输入者约增一倍,由美国输入者约增三倍,其最大来源为日本。欧战以后,中国照相事业,益见发达,所用物品,由英日输入者,固见加多。由美国输入者,进步尤速。一九二一年中国进口之照相物料,其中三分之一有余,来自美国。现在中国所用照相器,以美国所制,销路最广。德国所制,亦渐通行。据言德之照相镜,比他国为佳,且所用摄影胶卷(Films)可以不拘一格。至于照相器尺寸,最通行者,为长四英寸又四分之一,阔三英寸又四分之一,次为与明信片大小相同者。中国所售照相用品,分为批发与零售两种。经理批发者,为洋商驻华代理人;经理零售者,为就地照相馆,及其他商店。批发之交款期限,通常为三十日至六十日,如向外国直接零买,则须于货到之日,签寄汇票。

  根据1925年沈诰撰写的《照相漫谈》一文,“镜箱之在上海稍为通行者,有三处,曰柯达克KODAK,曰伊卡ICA,曰安斯柯ANSCO”,而胶片,在上海最流行的则是“柯达克及矮克发AGFA 两种。矮克发价略贱,柯达克质略佳,无大轩轾,用者之经验习惯亦大有关系也。至于玻片之种类尤多,加以速率不同,选色有异,不能一一详述。”(本文节选自由仝冰雪撰写、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照相馆史》,详情请参阅原书)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