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资讯 > 正文

中华水塔﹒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果摄影展开幕

0 2016-09-22 17:20:26   蜂鸟网   作者:戚小梅   责编: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情况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会议指出,“在青海三江源地区选择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现三江源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突出保护修复生态,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要着力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优化重组,增强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今年3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青海成为全国首个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全新体制的省份。为确保《试点方案》落到实处,青海省委、省政府将此作为“天字号”改革工程,于2015年底及时研究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组长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由省委深改办主抓,集各方智慧、举全省之力加以推进。总体考虑是,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试点方案》各项任务,打破部门利益的藩篱和条块分割的桎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激发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符合国情实际的保护和管理模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4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单位,提出了“三步走”的具体工作要求。目前,我们紧紧围绕《试点方案》重要内容,牢牢扭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大胆探索,创新突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构架已具雏形。按照整合优化、统一规范,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的原则,从省州县相关部门划转编制354名,组建了管理实体,行使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责。省级层面,依托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林业、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牧、扶贫8个部门划转部分编制和职能,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目前抽调人员已全部到位,管理局已全面正式运行。州县层面,3个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治多、曲麻莱、可可西里管理处也已组建完成,人员全部到位。乡镇层面,园区涉及乡镇管护站均已挂牌成立。

中华水塔﹒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果摄影展开幕
展览现场(照片为中国摄影展览馆提供)

  二是整合管理职能,完成县级大部门制改革。按照“两个划转整合、一个优化重组”的原则,将公园范围涉及的4个县政府有关部门机构职责和部分人员划转到管委会、公园内各类保护地管理职责并入管委会,对县政府所属机构按大部门制进行了改革,杂多、治多、曲麻莱、玛多县政府组成部门统一整合为各15个。园区涉及4县在分别整合县政府相关职责基础上组建了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负责具体实施县域内园区内外山水林草湖等自然生态空间系统保护;整合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执法机构,设立了资源环境执法局,依法承担县域内园区内外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工作。

  三是结合精准脱贫,完善生态公益岗位机制。按照完整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的原则,整合草原、湿地、林地管护员制度,制定出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相关政策,建立管护岗位生态保护业绩与收入挂钩机制,并将公益岗位落实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从园区范围内贫困户入手,新设置综合生态管护岗位7421个,与原有2554个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合并,组建了乡村两级牧民生态管护队伍,岗位设置总数将达到9975人。目前,正在园区四个村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将及时推开。

  四是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定期管护巡查制度。为使管护责任切实落到实处,制定了组织化管理、网格化巡查的生态管护制度,形成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三级组织组织,以村为基本单元,就近划分覆盖辖区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均落实责任人和管护队,负责对各自辖区内湿地、水源、林地、草地和野生动物进行日常巡护,构建“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公园管理部门定期对管护站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不定期对各级管护组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巡视。

中华水塔﹒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果摄影展开幕
展览现场(照片为中国摄影展览馆提供)

  五是突出更加严格的保护,开展规划和相关配套制度设计。印发了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实施方案,并以此为框架,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牵头编制《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目前《规划大纲》已通过审查,规划专家组专题调研已完成,并在西宁召开了该规划的学术座谈会和编制座谈会,计划在9月底前完成规划。与此同时,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实施方案及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绩效挂钩管理办法,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志愿者服务、社会捐赠、科技支撑与科技合作等等多个管理办法,部分已印发实施。

  六是整合专项资金,强化体制试点项目支撑。根据“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主管”的原则,对涉及国家公园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态保护财政资金进行整合。目前,我省已安排财政专项资金4000万元,用于项目前期、园区门禁设施建设、国家公园形象标志和宣传标语征集等;从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统筹安排1亿元,用于园区保护站(点)、公共服务和环境教育设施等建设;整合三江源保护二期工程等项目,开展山水林草湖系统修复。

  七是立足社区发展,建立牧民群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当地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扶持他们从事公园生态监测、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等工作,使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收益。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园区牧民对草原承包经营权不变,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稳定草原承包经营制度,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尝试将草场承包经营权向特许经营权平移。

中华水塔﹒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果摄影展开幕
展览现场(照片为中国摄影展览馆提供)

  八是全面开展培训,强化宣传舆论引导。目前,管理局系统已完成了干部岗前培训,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省级和州、县、乡村干部及生态管护员培训。为下一步试点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近期,三江源国家公园官方网站已通过审查,即将开通;中央主流媒体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现场采访活动正在有序开展,近期还将组织省垣主流媒体专题采访活动;国家公园宣传语、形象标识征集评选等活动已接近尾声,总之多形式的宣传工作营造了体制机制试点良好的舆论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和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青海生态保护取得的成绩,强调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这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指明了方向。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三江源生态地位重要,保护三江源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将扎实工作,不辱使命,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完成退牧还草1285万公顷,治理荒漠化土地20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万公顷,植被平均覆盖度提高25~30个百分点,保护湿地面积20万公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管护,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力争重点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江河径流量稳定性增强,长江、澜沧江水质总体保持在Ⅰ类,黄河Ⅰ类水质河段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绿色发展更加有效,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面遏制三江源生态整体退化趋势,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保“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