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对话李树峰:我们要做“以人民为主体”的展览

0 2018-10-28 20:53:30   蜂鸟网   作者:李树峰   责编: [转载]

李树峰

北京国际摄影周2018学术总监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

对话李树峰:我们要做“以人民为主体”的展览
李树峰

  2018年,已是他担任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主持人的第五个年头。今年,他携《时代与方位:当代纪实摄影家作品展》来到北京国际摄影周,带你回到过去,见证记忆的缩影。

  日前,千龙网记者独家对话《时代与方位:当代纪实摄影家作品展》策展人李树峰,听他讲述他与他的“四十年,四十人”。

  北京国际摄影周每届均会策划学术主题展来表达学术主张。自 2013 年首届以来已经陆续提出“摄影聚焦世界”“视界·无界”“影像·世纪”“影像·在场”“摄影:本来与未来”五个学术主题。本届摄影周学术主题展的主题为“影像:时代·方位”。

千龙网:从“视界·无界”“摄影:本来与未来再到“影像:时代·方位”,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做这个选题的初衷。

李树峰:这次北京摄影周的学术主题“影像:时代与方位”主要是结合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样大的历史背景来考虑。我们的展览与同期展出的“航拍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相互映衬的关系。“航拍中国”主要是以一种外在的、宏观的视角来展现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而我们这个纪实摄影展则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角度来看历史的进步。比如说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我们这有很多老照片,照片跨度从70年代末(三中全会)开始一直到现在,呈现的许多瞬间是大家共同经历、体验、感悟、期盼,甚至是流着泪共同度过,揪着心共同熬过和攥着拳头共同挺过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座时间的遗址,在这样的遗址里面有我们过去共有的集体记忆,所以梳理这个纪实摄影的过程,就是回顾百姓生活史,也等同于就是在梳理百姓心灵变化史。这些老的影像能够温暖我们的心灵,能够鼓励我们继续前行。这就是我们这个展览的初衷。

对话李树峰:我们要做“以人民为主体”的展览
1980年,黄河中原摆渡的农民  朱宪民

千龙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挑选出40位优秀摄影家,这应该是一个很大体量的工作。

李树峰:每个摄影家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都有一个摄影的出发点和观察点,这是他们摄影的方位。在这个方位上,他们坚持不懈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进行深入、持续的纪录,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影像专题。改革开放四十年,培养了一百多个这样的摄影家,这是很大的一个方阵,他们每个人都有上万件作品,我们只选出了这么几张,实际上如果你从头到尾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坚持几十年拍摄所坚守的抱一守独的审美理想。可以这么说,大部分纪实摄影家都是生活河流的“潜泳”者,他们在生活深处观察、记录,抓取的现实细节一方面成了历史的文献,另外一方面也为摄影艺术发展做出了积累和分享。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方位,每一个方位其实都是一个观察点,都是一个角度、都是一种距离、也都是一种视角、都是一个侧面,谁都不能代替谁。他们的作品中所呈现的内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有的内容,同时又有联系、相互映衬;他们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又有不同的个人的叙事特征。

对话李树峰:我们要做“以人民为主体”的展览
火车上的中国人  王福春

千龙网:您的展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鲜明的现实主义,而且这其中不乏一些大众所熟识的名作,比如解海龙的《大眼睛》,您能说一下,这些照片是如何挑选出来的么?

李树峰:选择这些照片有很多重因素。有些照片是这个摄影家的代表作,我们前期真的做了大量的工作,每个摄影师都交了上千张的量,我们从中选出几百张、再到几十张。还有一些重要的摄影家没有选进来,有遗珠之憾;同时,由于场地所限,选进来的摄影家也只能展示几幅作品,其实过程是很纠结的。好在有画册发行,可以弥补,我们过后马上还要发行一本影集,与展览的名称一样,也叫“时代与方位”。

对话李树峰:我们要做“以人民为主体”的展览
大眼睛 解海龙

千龙网:您在挑选作品的过程中,您个人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成就有何感触?

李树峰:感受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中国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从建国时站起来,到现在富起来,我们遇到了千年难得的机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的是以饱满的激情、昂首奋进,一步步走到了现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大事情。

对话李树峰:我们要做“以人民为主体”的展览
1981年,戴太阳镜合影的时尚女青年  王文澜

千龙网:在本届北京摄影周中,您的展览相对来说让老百姓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属于比较“接地气”的那一类,在这点上您是否有一定的侧重?

李树峰:我认为摄影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群众性特别强的艺术,尤其是现在摄影实现了日常化和大众化之后,作为专业摄影工作者更要专心专意的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也要专门为广大市民、为我们各行各业的老百姓去策划一些能够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的摄影项目。我们这次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所有照片的细节都是曾经触动过我们内心的瞬间,有的是热,有的是激动,有的甚至是纠结,这些当年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我们共同走过,成为深沉的集体记忆。我看到好多来观展的群众停驻在照片前,他们表现出来的情绪或许不同,但都被照片触动了。这样通过展览,把摄影艺术融入到了百姓的精神生活当中。

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主体。我们这个展览就是千方百计要做到“以人民为主体”。在展览中,主体是人民、本体是人民、服务对象是人民。我认为,我们这个展览做到了这三点。

我曾经在十几年前说过一句话:“摄影没有门槛,但走廊很长”。摄影界的人都很认同。现在喜欢摄影的人本来就很多,但是摄影艺术有它自己的发展历史,也有它的艺术路径,我们如何让大众更多的接触到这门艺术,运用这种艺术手段,去记录历史、表达自我,这是我们专业摄影工作者的任务。

对话李树峰:我们要做“以人民为主体”的展览
1991年,上班高峰期的自行车流  王文澜

千龙网:北京国际摄影周今年已经是第六年了,在您眼中它有什么变化呢?再者说,它正在朝着什么方向去发展呢?

李树峰:我认为它正朝着国际化、专业化和更高水平去迈进。北京国际摄影周六年,我已经做了五年的学术主持人了,明年我们预想是从两极走。北京国际摄影周作为一个综合的国际摄影平台,一方面要更深的把根扎到人民群众中去,另一方面是要把触角像大树一样延伸到更高的艺术层次上去,这是艺术发展的两极,也是摄影艺术的规律。还有,摄影周在国际影像艺术界已经具有很高的地位和相当的影响力,今后拓展会更加广泛、深入。我们要通过各个方面摄影人的共同努力,让北京国际摄影周成为不但是中国的、更是世界摄影家展示、交流的中心平台之一。明年摄影周的方案目前已在策划当中。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