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正文

【评论】李夏:描绘川北风物的“树状图”

0 2012-12-11 06:31:00   蜂鸟网   作者:李夏   责编: [专稿]

    杨麾的镜头和情怀须臾未曾离开过川北那片山水相依、民风淳厚的土地,须臾未曾离过那里的父老乡亲与万千风物。

    随着时光流转,杨麾镜头中的那些场景,越来越显现出地域影像志层面的价值,越来越显现出他与被摄者、与这片深爱着的热土的那种亲密无间、心神相通甚至是唇齿相依。

    在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为杨麾拍摄的电视专题片中,最常见的镜头是,他大步流星走在街上,随时在攀谈与交流中快速按下快门。或许是这样的拍摄方式,让他的照片在随意中闪动着瞬间美感,透射着智慧的光芒。这种智慧不是来源于刻意的安排,也不是来源于长期的等待,而是在熟稔的环境中凭着明确的镜头预感,在快速反应的机动中显现直指心灵的敏锐。

    应该说,以杨麾为代表的川北摄影师群体多受益于中国发端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纪实摄影思潮。迄今,他的照片除了随着时间推移而显现出“人照俱老”的成熟境界之外,并没有多少所谓风格或语言的转变。大抵受益于中国摄影人特有的为历史留真的使命感,杨麾就这么数十年如一日地行走于川北大地,在南充,在嘉陵江畔,在村村寨寨、街头巷尾,在心灵相通、习性相近的人们中间……他是川北历史脚步的记录者,也是川北风物变迁的见证者。

    从拍摄范畴的角度来看,摄影家惯常所用方式大抵有两种:一种是针对某个宽泛的地域或题材,数十年如一日地长期关注,拍摄方式以游走式的扫街为主,目的不太明确,选材较随性;另一种则是近年来时髦的方式,通过制定规划、收集资料、深入调研,确定选题范围甚至主题,用一个时段集中关注和拍摄,题材适中而明确,对拍摄手法、影像呈现样式甚至传播渠道都有相应考虑。前者的厚实影像积累经过沉淀后,会形成一大笔图像文献,经不同编辑组合之后亦会有一个或数个成形的专题。后者的项目化操作方式高效快捷,经常会因为传播及时和配套推广而造就明星效应,某些选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无论是从出版、传播还是展示的角度,都能推着摄影家不断前行,也能在此过程中形成更宏大的影像课题。

【评论】李夏:描绘川北风物的“树状图”
超载的摩托车2002年杨麾摄于蹍垭乡 

    杨麾的摄影方式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或曰兼有这二者特色。在他的镜头下,川北是一个永不磨灭的符号,百姓和生活是永远框定的选题。近40年的摄影生涯,我们看不到杨麾任何游离于此外的摄影选择。不过,在此过程中,他会经常阶段性地完成一些细密而又饱含个人情怀的中型选题:比如,他结合母亲点着油灯批阅学生作业的情形和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拍出深情而温馨的《川北油灯》;再比如,他常见乡间泥土道路或雨中行走的人们等,便有了趣味与艰辛并存的《泥泞中的人们》;他还尝试以类型化拍摄方式完成的图文并重的《老房人家》,甚至具体到一个行当去拍《乡村理发匠》和《长乐牛市》,等等。这种可贵的坚持与明确的选题意识相结合,让杨麾手头的几万张照片有了十分独特的价值。

【评论】李夏:描绘川北风物的“树状图”
婆孙打摩的  杨麾 2001年曲水镇


    杨麾用他几乎多半生经历培育的,是一株有关川北风物的影像大树。他凭着自己的学识、阅历、资源甚至是性格等优势,为这株大树的成长培土、施肥、浇水。川北风物是树干,结实而茁壮,越来越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扎根于人民心里;乡村、平民、嘉陵江、变迁等是粗壮的枝条,每一根都能开枝散叶出更为细致和丰富的影像;即使旁逸斜出的油灯、牛市等处于枝梢末端的选题,也一样地厚实和丰富。

    从事摄影近40年的杨麾的行动还在继续,其镜头下成长起来的川北影像大树还在开新花结新果。这些花果没有奇异的颜色、耀眼的光辉,有的只是淡淡的芳香、质朴的品格。

    对于能将嘉陵江边的挑夫硬生生追拍15年的杨麾来说,时间是利刃也是助推器,照片中的人物故去了,照片中的事物消逝了,照片中的场域变迁了,照片中的风俗不再了,但终究有照片留了下来。这是对于杨麾最好的回报,也是对于川北这片土地和摄影的最好回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麾镜头里的林林总总都会根越扎越深,叶越长越盛,满树飘扬的,是曾经在川北发生的至今也让我们心灵被时常触动的影像片断,摇曳生姿,须臾不能忘。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